自古以来,皇帝在我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有着不同常人的气质,天生就带有王者风范。但现实中的皇帝其实跟普通人是一样的,也有他的喜怒哀乐,也有他不被人所了解的一面。
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爱好,皇帝也一样,他们也并非每天都把精力放在政务下,他也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放松一下。如果整天忙于公务,心里全是烦恼事,那皇帝岂不养疯了。
皇帝们有的爱好还千奇百怪,比如北齐后主高纬,就喜欢扮成乞丐去乞讨。还有的皇帝因为爱好而成了专家,比如宋徽宗酷爱奇石园艺、擅长工笔书画,他还自创了“瘦金体”流传至今。
到了清朝,皇帝们大都对佛教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顺治皇帝,他经常会召高僧进宫畅谈佛法。顺治曾经问过高僧,大清能传几代?高僧用十四字回答了他,但顺治到死都没明白什么意思。
顺治对清朝的统治
公元年,清朝的建立者皇太极,在没有立下遗嘱的情况下突然病逝。当时,当权的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都想夺取皇位,但当时清朝还面临着明朝残余军队和起义军的威胁。
为了不让内部再引起混乱,也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他们便作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让年幼的九皇子福临当皇帝,这便是顺治皇帝。
顺治在登基时才只有六岁,根本没有能力管理朝政,军政大权主要落在了多尔衮的手中。随着顺治皇帝慢慢长大,越来越不满多尔衮对他的控制。
但是他一个人孤立无援,只能是每天活在痛苦和压抑之中。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北方狩猎的时候不幸坠马身亡,这个消息让十四岁的福临兴奋不已。
他终于可以摆脱多尔衮对他的控制,成为真正的皇帝。次年,顺治在孝庄皇太后的见证下完成了大婚,开始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他首先是要平息国内的战乱,让人们的生活安定下来。
顺治没有像多尔衮那样一味地镇压农民起义,他知道只有民心所向才能长治久安。他通过招安以及安抚的政策,让起义军归顺清朝,还老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在政治稳定之后,顺治又将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他大力发展农业,让老百姓们能够达到温饱。对官场上的各种腐败行为,他还要进行清理,让朝廷变得一片清明。
总的来说,在顺治的一系列治理措施下,清朝慢慢走上了正轨,国家逐渐变得强盛起来。顺治在江山稳固之后,慢慢对朝政不感兴趣,他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皇帝,他心中因幼年的痛苦经历一直不能得到心中的安宁。
就在他心中烦闷不已的时候,接触到了佛教,他对佛法之中的玄妙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顺治在自己闲来无事的时候就会诵读佛教的有关书籍,他对佛法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也见过不少的高僧,但通过言谈,他发现好多高僧只是徒有其名,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直到他遇到了报恩寺的住持玉林琇,他才仿佛遇到了知音一般,对他非常的崇拜。、
顺治结识了高僧玉林琇
玉林琇自幼受父亲的影响,立志要弃文而进入空门。他在十八岁的时候离家出走,此后便与和尚为伍,最后成为真正的禅师。玉林琇的悟性极高,仅仅修行几个月就悟道得法,深受住持圆修的喜爱。
在圆修圆寂之后,玉林琇便受命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了报恩寺的住持。当时,他才只有二十三岁,这在佛门是非常罕见的,大家纷纷夸赞他的奇特。
玉林琇在任期间,经常出外行化,不仅宣扬了佛教,也为寺院筹得了大笔善款,将报恩寺修缮一新,成为附近闻名的寺院。顺治皇帝在听闻他的大名后,多次召他入宫共同探讨佛教。
可是,玉林琇一直在修行,不想太多地参与红尘俗事,每次都是婉言谢绝。顺治没有放弃,他派人多次登门,并且一直跟随在他的左右。最终顺治的诚心打动了他,终于答应进京面见皇帝。
高僧的预言直到溥仪方才明白
玉林琇进京以后,顺治用对待国师的礼节欢迎他,这让他感受到了顺治诚挚的向佛之心。顺治通过简短的交谈,就看出了玉林琇的超凡脱俗,他俩彻夜长谈。
他把这两年来对佛法的一些疑惑,全都对他讲了出来,玉林琇通过简短的语言,让顺治理清了心中所有的疑问。在京城待了快两个月了,玉林琇向顺治请辞,想要回寺院中处理寺中的各项事务。
顺治对他恋恋不舍,又强留了他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顺治问出了他心中最想知道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清朝能够延续多少代?玉林琇思考良久后,回答顺治说:“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
顺治听到这句话感觉一头雾水,他不禁问玉林琇,难道我的大清朝就只能到十位皇帝吗?玉林琇笑笑没有说话,顺治明白这是天机不可泄露,便只得让他回到寺中。
在玉林琇走后,顺治一直在思考他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含意,但是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想出答案。高僧的这句话,在以后的各代皇帝中一直流传,始终没有答案。
清朝经历了一代代的皇帝,最终迎来了它的灭亡,溥仪作为最后一位皇帝,不仅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还成为了日本人手中的傀儡。在日本战败后,溥仪被关进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而溥仪被关押的地方便叫做幽州。
这时候的溥仪,想起了这句多年流传下来的话,顿时醒悟过来,玉林琇所预言的最终真的成为现实。从顺治到溥仪,清朝确实经历了十位皇帝。
第九位是光绪帝,他一生都被慈禧所控制,没有自己的自由,他确实是被囚禁,溥仪作为皇帝最后也是被关押在了幽州。
玉林琇大师早已看透了清朝的命数,只不过,只有当历史真正发生时大家才最终明白了他的意思。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