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通过昙鸾道绰善导3位祖师之经论
TUhjnbcbe - 2024/6/24 16:42:00

文/慧寂

二十世纪之早期研究净土法门方向都以念佛及发愿往生弥陀净土之教义及修持为主。反而对以自他共成佛道之发菩提心少有涉及,本文以净土经论及昙鸾、道绰与善导之论注来了解出早期净土祖师提出发菩提心之重要性。

一﹒净土法门与净土门有何分别呢?

《方广大庄严经》云:

如是「法门」,名为教诫思惟迁没方便下生之相……念佛是法门,见佛清净故;念法是法门,说法清净故;念僧是法门,证获圣道故……

又,昙鸾(–)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往生论注》)云: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法门带有以达至佛教中之清净思惟方法的意思,是佛教之思惟修,非等同信仰,而门是通向这方向之过渡。净土法门修行中有入净土门,其究竟法是要修习有如阿弥陀佛之慈悲众生心,「信」只是方便法。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云:

佛法有无量门。……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不退转)。

昙鸾再解: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可见佛教之因缘所生法之其中一个要理,非只由他缘而生,非创造神所生也,自力解脱却是因。

然而,自十九世纪以来,现代宗教及佛教研究都由日本及西方宗教传统所主导。单凭硏究日本净土两宗之纯他力解脱信仰时,就对其他东亚地区之净土传统判以非自力解脱的地位,说成不按原始佛教之戒定慧三学为修行基础。这是对汉传佛教中的「净土法门」之教义修持作出的误解。

此等对净土东亚佛教之研究,多以「依信仰弥陀本愿往生西方净土」为主。对汉传佛教净土祖师之论注中的「发菩提心自利利他」共成佛道之究竟法了解,却有所不足。

因此,本文会以净土经论作参考材料,从而找出早期净土祖师对发菩提心作为修持净土门之内容。当中引用《佛说阿弥陀经》及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为基础,说明发菩提心在菩萨道之关系,再引用昙鸾、道绰(-)与善导(-)之论注等,说明发菩提心之要理。

然而,因篇幅所限本文只从教义因素考虑,未会涉及其他如社会、政治等因素对本命题之影响,后续。

二﹒早期净土经论与菩提心

《佛说无量寿经》说明了法藏比丘在发愿建立西方净土时,发菩提心并以发愿欲生其国之众生,在临寿终时得见阿弥陀佛现其人前。此外,经中亦再说明众生如希望在今世得见阿弥陀佛,亦应该发菩提心并且修行功德。《佛说无量寿经》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云: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

《十住毗婆沙论》说明了无论是以难行或易行修行者,当中有精进之劝行或以信方便两种,净土法门之信方便都是大乘菩萨修的。

三﹒净土祖师主张发菩提心

在汉传佛教之早期净土祖师论注中,不乏引用大乘经论之念佛法门。印度经论中常出现执持名号佛土或佛国之法门,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昙鸾、道绰与善导就注释了以信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等修持之部分,并冠以净土法门之名。

北魏时期昙鸾注解了「称佛名号」以「口念」佛名至「声声相次」之念佛方法,《略论安乐净土义》说:「安乐国土具如是等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故名净土。」及「为称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时。」在隋唐之间道绰有《安乐集》云:「大圣加慈,劝归极乐。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初唐时期善导就把十声佛号来修习十念,《往生礼赞偈》说:「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昙鸾

昙鸾倡导自他二力时,就跟据世亲菩萨之五念门而建立发展。昙鸾在《往生论注》所解说五念门,必以第五回向门之自利利他菩提心作为速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重要一步,「否则不得往生西方净土」,此乃是昙鸾对发菩提心的一个非常清楚的说明。《往生论注》云:

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

昙鸾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依《无量寿经》所教上、中、下三辈皆要发菩提心才有因缘往生安乐净土。《略论安乐净土义》说:

「《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中,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今依傍《无量寿经》为赞,且据此经作三品论之。

「上辈生者,有五因缘:一者、舍家离欲,而作沙门。二者、发无上菩提心。三者……往生安乐,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中辈生者,有七因缘:一者、发无上菩提心。二者…即随化佛往生安乐,住不退转……「下辈生者,有三因缘: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亦得往生……

昙鸾在《赞阿弥陀佛偈》再说明要不失菩提心,希望得到慈光护念,《赞阿弥陀佛偈》云:

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大地滞三涂 唯愿慈光护念我令我不失菩提心

道绰

道绰在《续高僧传》中被记录了他在弘扬净土法门时抱着导悟自他精神,这正表示了他所自觉觉他的菩提心。在《续高僧传》说:

释道绰。姓卫。……承昔鸾师净土诸业。便甄简权实搜酌经论……由此盛德日增荣誉远。及道俗子女赴者弥山。恒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导悟自他用为资神之宅也。

道绰在《安乐集》中亦可发现他说明求往净土时,皆指出凡圣诸众必需发菩提心。当中他引用多本大乘经典﹐包括《涅槃经》《观经》《大经》及《净土论》,并说: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不生诽谤;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书写经卷,虽为人说……

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善导

善导论注念佛法门之《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云:

依无量寿经一,依十六观经二,依四纸阿弥陀经三,依般舟三昧经四,依十往生经五,依净土三昧经六……问曰。佛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有何利益。得生净土以不。答曰。现生及舍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准依佛教显明五种增上利益因缘。

善导说明,最下辈人亦需发菩提心及忏悔,在《往生礼赞偈》说:

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

三华障重开多劫于时始发菩提因

发露忏悔。从无始已来乃至今身。……始从今日。愿共法界众生。舍邪归正。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生阿弥陀佛国。乃至成佛。如是等罪永断相续。更不敢作。忏悔已。至心归命阿弥陀佛……

善导在《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亦指出,行菩提正道才是依教修净土法门,当中包括依道绰之凡圣二门、昙鸾之自他力、及龙树之易难行。

四﹒结语

净土法门之早期祖师皆以大乘经论为基础,当中不离发菩提心为首,亦以自他共成佛道为果。从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就可看到,大乘中各个经典,包括念佛往生净土,亦不离教导菩萨修持自利利他得至菩提,从来就不希望以凡夫只求自利往生为修行之方向。

本文亦可见到,无论自他二力、凡圣二道或定散两门,昙鸾、道绰与善导都有提出发菩提心之重要性。首先,昙鸾跟据大乘经论说明以念佛门要得往生西方净土,是必须发菩提心的,并说明不发则不得往生。其后,道绰跟据更多大乘经论,说明要往生西方净土,亦必须发菩提心的,然而未直指不发则不得往生。最后,善导则跟据净土经作论注,倡导十声念佛配合忏悔念佛门,更说明发菩提心是不分上下辈之凡圣众生所要做的。

因此,汉传佛教乃至净土法门皆依大乘经论为依,当中发菩提心与自他共成佛道有必然关系,亦是凡圣必同具备。

(待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过昙鸾道绰善导3位祖师之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