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屿志
绍兴七年(年),随着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宋高宗赵构的南宋小朝廷终于脱离了生存危机,开始搞建设。
这时,温州郡守、南宋名臣李光的一封奏折,勾起了宋高宗的江心回忆。七年前,被金兵一路追杀的“宋室独苗”赵构曾避难于温州。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此后王朝“绝处逢生”,开创了北宋的续集:南宋。
(详见→过完元宵节,这位皇帝逃难温州,驻跸江心屿时都做了什么,此后开启了王朝续集……)
李光上书,希望将江心屿两座寺院合二为一。赵构御笔一挥,准奏。这位皇帝对江心屿还是有感情的,又“空降”一位高僧住持新寺院,江心屿从此进入一段黄金发展期。
这位奉宋高宗诏令而来温的蜀僧
便是清了禅师(字真歇,一作青了)
他没有辜负皇帝的嘱托,
在江心埋头苦干8年
可以说,没有清了
江心屿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温州人熟悉的江心寺也无从谈起……
江心本二屿,人力合一之。
问谁为此者,蜀僧青了师。
青了宋时人,西来自峨眉。
此功不可没,应祀江心寺。
郭沫若《游江心》
本期孤屿志就来讲述
这位传奇的江心寺开山祖师!
奉旨而来的皇家住持
宋高宗“空降”住持,对江心来说意义非凡,这意味着江心的寺院跻身敕差制住持寺,大大提高了规格。
和现在的高校有私立和公立之分一样,宋代佛寺的住持制度也分为两类,一是甲乙制,一是十方制。甲乙制是师徒相授,十方制是地方政府任命。而十方制中有一种特例,就是敕差制。
顾名思义,敕差制寺院与皇室关联甚密,它的住持由皇室任命。而且,敕差住持寺地位至高。敕差住持寺数量极少。仁宗嘉祐至神宗熙宁年间的总寺数约为三万七千,而据统计,仁宗时的敕差住持寺却“无数十焉”。这种殊荣主要面向名宿和名山大刹,其意义是朝廷对名僧和特殊寺院的优待。
这份光荣的使命交给谁好呢?宋高宗想到了一位放心的人:四川高僧清了禅师。清了,西蜀左绵人(今四川绵阳安州区人),俗姓雍,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年)。
他尚在襁褓中时,进入寺庙见到佛像便“喜动眉睫”,令人称奇。清了11岁出家,18岁“试法华经得度”,随后,离开家乡到成都,从四川东行,沿着长江沿线,游五台山,入汴京,遍参诸名禅师。他是河南丹霞山子淳禅师弟子,河北长芦山祖照禅师的得意门徒,终成禅宗曹洞宗一代高僧。
宣和四年(年),受官方邀请,清了禅师成为真州(今江苏仪征)长芦寺住持,开始开坛说法。当时长芦寺聚集了上千名士大夫慕名来听清了讲法,成为一大盛况。曾任宋钦宗的宰相吴敏为其著作《劫外录》作序,称他“长芦说法于一苇江边,以无所说而说;云行水止,从而问法者,常千七百人,以无所闻而闻。”
建炎南渡之后,清了禅师曾到普陀弘法。海山数百余家渔民受感化,毁网弃业逐渐学法,普陀开始成为海天佛国。
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
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
——康有为《游普陀题》
普陀观音阁
来江心之前,他奉旨在明州(今宁波)住持阿育王山广利寺。当时,远近僧俗信众俱来施舍,一改广利寺之颓败。后来,清了禅师以病辞住持蒋山寺的诏命,七请才得到允许。
幸运的是,皇帝这一次住持江心的诏令,清了没有拒绝,开启了江心和这位高僧的一段善缘。
深孚众望的实干家
绍兴七年闰十月十六日,清了禅师奉圣旨住持龙翔兴庆禅寺。
南宋时的温州,佛教一宗独盛。清了禅师的到来,令温州百姓倍感振奋,“永嘉父老如逢弥勒之下生”。时任郡守李光在《奉敕请真歇了禅师开山疏》中盛赞清了禅师“名腾宇宙,道振东南,诚佛法之栋梁”。
《孤屿志》收录的李光《奉敕请真歇了禅师开山疏》
在高僧的感化下,温州民间争相捐助佛寺。清了禅师“所过,空聚落迎拜,金帛之献,舟衔舆戛,以先至为幸”。
在清了禅师来之前,江心屿是两座孤岛对峙,中间是湍急的河流。所以唐朝时,温州刺史张又新有诗云:“不知谁与名孤屿,其实中川是一双。”
相传,江心的龙王化为人形,听清了禅师讲法后被感化,愿意将自己的龙潭捐为“精舍”并护法,不久,东西二屿间沙涂拥塞自满。
世间并无龙王,却有一个实干家清了。50多岁的他率领众僧人抛石填土,填塞了两屿间的湍急川流,并在填泥之地上建起了中川寺。
清了将此事上奏宋高宗后,宋高宗非常满意,赐改中川寺为江心寺,并统“三寺为一”,总称“龙翔兴庆禅寺”。温州人熟悉的江心寺自此开始。
皇室的恩惠绝不止于名誉,还有大量的赐田。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二月诏拨瑞安安仁乡马屿没官田六百一十亩,专供赡江心寺学僧千余人。大概也只有敕差寺,能够受到皇帝的如此宠溺。
清了禅师在江心做的另外一件民生实事,便是凿海眼泉得淡水。他在《开井发愿文》中写道:“……愿以此水,尽未来时,供给往来,十方清众……”
这口海眼泉是温州古城三大名泉之一,现完好保留在江心屿,泉水依旧清冽甘甜。
名列禅宗十刹的江心寺
江心寺建成后,一时声名大振,成为高宗道场,位列禅宗五山十刹。绍兴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寺的士珪禅师听闻清了禅师在江心,“特过江迎方丈,大殿九拜”。士珪后开雁荡山禅宗道场,为临济宗著名高僧。不仅国内僧侣慕名而来,日本和新罗(朝鲜)的僧人义介、义尹、绍明等也相继前来学习交流,极一时之盛。
南宋诗人徐照《咏江心寺》诗中,就有“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之句。寺中也曾派大休、宗觉、子昙等高僧到日本、新罗访问,对中日、中朝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清了禅师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佛教界。宋室南渡以后,禅悦之风在士林盛行,禅宗与地方社会结合非常紧密。许多文人都有寓居寺院的经历。比如王十朋在考上状元之前,就曾在江心寺东塔院下读书。
饱读经典、声誉显著的清了禅师在温州结交了许多士大夫,共同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绍兴十五年,清了禅师升任到临安(今杭州)住持径山寺。径山寺居十刹之首,被誉为东南第一释寺。
临别之际,永嘉诗人林季仲有诗《送真歇禅师》。这首诗有“一日来道别,挽之不肯留。径山演法切,佛法果何如?”“师闻抵掌笑,却道我饶舌。径山堂未开,居士法先说。”等语,道出了温州士大夫的依依不舍之情。
清了禅师走后,江心寺住持的继任者“必奉朝命以来,非道德昭备之士不与焉”,涌现出一代代高僧。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清了禅师圆寂,享年六十四岁。圆寂前说偈云:“归根风随叶,照尽月潭空”。敕谥“悟空禅师”,建灵塔于崇光寺西华桐坞。
清了禅师在江心屿短短8年,
深深地影响了此后的年
历史或许就是这样
有些人匆匆来过
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编辑
豆豆庆井实习生张震
校对
郑凌
参考文献:
《孤屿志》陈舜咨(清嘉庆)修订
《五灯会元》作者普济(南宋)苏渊雷点校
《温州古代史》作者胡珠生
论文《林季仲生年考辨》作者潘猛补
论文《宋代寺院的敕差住持制》作者刘长东
论文《北宋初期到南宋前期曹洞宗的中兴》作者刘奥林
论文《“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叙录辨正》作者孔雁
特别感谢陈光熙老师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