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并非我国本土宗教,却在中国流传甚广,佛教中诸多菩萨罗汉数不胜数,且名字生僻古怪,让人很难记住。虽说如此,也有一些十分典型的高僧能够让人耳熟能详,济公就是其中的典型。
济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高僧,原名李修缘,生于我国南宋时期,在江浙地区的灵隐寺剃度为僧,被赐法号——道济。后来,又迁往净慈寺,在他六十一岁的时候圆寂于此。
并且,这个僧人有些不同凡响,因为,他不同于其他严守戒律的高僧,而是酒肉不忌,不拘小节。外人看来他平日里有些疯疯癫癫的,又有人管他叫——济癫和尚。在那些关于他的传说中,济公面对世间种种不平之事,往往会站出来见义勇为,由于,他的法力高深,许多不法之徒对他还是十分忌惮的。
在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济公的故事都是诙谐幽默的,这也恰恰符合了他为人打抱不平和不拘小节的性格。按说,这种高人百姓们应该叫他一生道济师父,可是,老百姓们却尊其为济公、活佛,可见,这位高僧在民间的影响力有多大。
佛教信徒们很乐意将这样一位奇僧尊为罗汉转世,可济公跟那些飘渺空灵,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佛不一样,他喝酒吃肉十分接地气,是普天之下受难民众的大救星、好朋友。
《济公传》中有一首四言诗,就说明了这点。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佛道双修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
在杭州西湖地区有两样东西享誉全国:其一就是被茶友们热爱的龙井茶,第二样就是在全国名泉位列第三的虎跑泉。这里,说道虎跑泉周边的佛寺,最出名的就要数供奉着济公的佛殿和佛塔了。
济公塔一共两层,里面安葬着道济的灵骨。在灵隐寺的附近有座飞来峰,这个地方生有许多怪石,还有很多溶洞,其中,有一个青林洞传言就是道济常来休息的地方,那些卧在地上的怪石就被济公当成床和桌。当年,济公剃度后,就在这个地方躲开众僧偷懒,一口肥肉一口美酒吃得是不亦乐乎,醉到酣处就地躺下便睡,十分惬意。
就是这种有意思的传闻使得这个地方来了许多游人,人们纷纷在此处浮想当年道济的生活。
济公有着和其他高僧不同的经历,这点从他特列独行的雕像中就可见一斑。在供奉着诸多罗汉的罗汉堂内,每个罗汉都是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唯独不见降龙罗汉济公,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因为道济从来不拘小节,不守戒律,所以,罗汉堂里没有他的位置。在有的罗汉堂中,济公因为报道晚了没了位置,只能蹲在房梁上,其他的佛寺中还有济公站在过道里的,十分诙谐。几乎所有的济公像都是一副破衣破裤、手摇蒲扇的模样,济公的造像通常有着非常细致的表情刻画,他的眼睛尤为传神,不论游人从何处观摩济公,好像他都在盯着你看。
而济公的脸庞从各个方向观察能看出不同的表情,比如,在济公像左方观察,能看到济公皱着眉头悲天悯人,从右方观察他又在打趣嬉笑,而从正面看则是悲喜交加,一张脸半笑半哭,给人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可以说,这种雕刻手法正是济公个性的真实写照。
说到关于道济的文学影视作品,最早的要数明朝时期的《红倩难济癫》,不幸的是,这部作品如今已经失传了。明朝乾隆时期和清朝初期也分别有关于济公的文学作品出现,但是,并未在民间大范围流传。要说济公的传说能在老百姓间流传甚广,还得感谢写出《济公传》的清朝文学家郭小亭。
在这部二百多章的小说中融汇了民间大部分关于道济的传说,文风诙谐幽默其中又充分体现着济公普渡众生的悲悯之心。
除了文学作品外,还有相关的戏曲作品,比如,清朝时期的《醉菩提》就是演的济公。京剧里对济公的事迹也有相关的剧目,京剧版本的济公传剧本将近二十本,内容极其丰富。其他的京剧单本我们暂且不谈,因为,剧情大部分都选自《济公传》。
到了现代时期,有了电视这种媒介,我国制作了一部《济公》电视剧,也正是这部电视剧使得道济的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们十分喜欢游本昌老师为我们带来的道济和尚。当然,这里的济公已经没有多少宗教的意思,而更像是一位游历天下的侠客,路见不平,打抱不平。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得外国人也知晓了这位普渡众生法力高强的济公。可以说,人间活佛济公——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当然,济公能够家喻户晓,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贴近民众,有谁不喜欢一个不拘小节又见义勇为的高人呢?
参考资料:
『《历史上真实的济公》、《济公传》、《红倩难济癫》、《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