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里看望老师。老师精神不错,跟我滔滔不绝讲了两个多小时。来之前我在笔记本上记了两组问题,未等我发问,老师都主动说到了,我顺着老师的话头问了些更细节的问题。
老师关心地问及我的身体。我说,年末一直很忙,有点儿顾不上身体。身体状况大致正常,但入冬后左肩一直疼,有点像五十肩,有时疼得抬不起来。老师说:你里边比过去清亮多了,但病的信息还没有完全消去,另外,还是太忙。有点不舒服,也是提醒你要多练功,别那么忙。年岁大些了,又犯过病,就要多帮帮这个身体,多给它加加油。再一个,这也是提醒我们,练功要趁早,等岁数再大些,就更不好练了。即使练功基础很好的人,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停下来,重新捡起来也很困难,不说是从头开始吧,也是难度很大。
我默默记下。问了些练功注意事项,然后请教有关临济三句的问题。
《临济录》中有关临济三句的记录如下:
(临济义玄)上堂。僧问:如何是第一句?
师(临济)云:三要印开朱点侧,未容拟议主宾分。(有的版本作“三要印开朱点窄,未经拟议主宾分”)
问:如何是第二句?
师云: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问:如何是第三句?
师云: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借里头人。
老师说:三句话,是临济宗传授禅法、接引弟子的三重境界。第一句其实是第三句,也就是第三重境界;第三句其实是第一句,是接引弟子的初级境界。
先说“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借里头人”。这句话字面容易理解。演傀儡戏的师傅,手里拿着一把提线工具,直接控制着木偶傀儡的一举一动,“抽牵都借里头人”。对于刚刚开始修行的人,老师要教导他们注意体察自己的体对言语行为的控制,此时修行者的体和用、和身体的每个动作还不能很自然地相合,就像演傀儡戏的人,动作还有些机械。
我问老师:这句话的“里头人”,是指体还是指知用?
老师说:指体。这时候他的体和用,和知用、动用还没有合上,还得有意识地支配他的言语行为。在《儒家内圣修持辑要》里边说过,先是摄知归体,然后由体发用,从里边的体来支配形体,还没有到对外边作用的时候。
第二句话:“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无著,指唐代的无著禅师。《宋高僧传》卷二十《无著传》载:唐代僧无著(—?)于大历年间(-)到五台山瞻礼文殊菩萨,遇到文殊菩萨显化的老翁,得文殊指点,并赠以偈颂四句: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沤和,即“沤和俱舍罗”,是梵文“方便”“智巧”的音译,与“般若”(智慧)并称大乘佛教的两大法门,是指适应不同情况向众生施行教化、救济的种种方法和手段。争负,意为“怎能辜负”;截流机,即截断生死之流、轮回之流的稍纵即逝的时机之意(其实说时机不确,机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连念头都来不及形成)。
这句话字面大意是说:传授禅法时,要当机立断,用善巧方便之法,于间不容发之际截断弟子的妄想,助其摆脱轮回之海,不能婆婆妈妈,问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贻误了宝贵的“机”。
老师说,第二句,是说体已经开始对外边作用了,但也不是说它一下子对什么外边的事都能应付自如了。他只不过是按照佛教的教义能够圆通无碍了。要是遇到不符合佛教的东西,就是“理障”,要么就是“无明”。
第三句:三要印开朱点窄,未经拟议主宾分。三要指禅法的要点、窍要;朱点侧,指古代公文中用朱笔点过的字句,即要害内容。此句大意是说:传授禅法时要抓住要害,使弟子毋容置疑地理解问题的先后、主次,从而悟入根本。
我问老师:什么叫“未经拟议主宾分”啊?
老师说:两个参禅的人往一起一坐,要么是师徒,要么是主人与客人,开悟者是主,未悟者是宾。如果是一个开悟的人接待一个未开悟的弟子或来访者,这叫主见宾。如果两个人都悟了,这叫主见主。如果是两个未悟者见面,这叫宾见宾。如果是主人未悟,来客是悟者,客人就会反客为主,依然是主见宾。未经拟议主宾分,就是指真正的彻悟者,往那里一坐,不用说话,就已经分出主与宾了。如果是两个都没开悟的人坐在一起,彼此说些云山雾罩的话,以其昏昏,当然不能使人昭昭,只会留下一堆笑话。如果主人未悟,客人却是明眼人,客人就会说些假装未悟的话或悟境中的话试探主人,一试也就立即分出宾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