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一个清冷的早上,65岁的高僧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共五人,从东晋长安出发,开启了西天取经的漫长征途。
高僧法显踏上漫漫取经路(影视剧照)法显俗家姓龚,山西临汾人,生于公元年。法显的三个长兄都是幼年夭折,其父怕法显步其兄长们的后尘,因此在法显三岁时,将其送到宝峰寺成了一名小沙弥,二十岁正式受比丘戒成为一名佛门修行人。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法显所在的东晋时期,传入中国的佛经涵盖了大小乘经典,但大多都只是经藏和论藏,而戒律经典比较缺乏,使当时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于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
东晋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中国佛教的正统性和正知正见,为管理越来越多的出家修行僧众提供佛律,矫正时弊,规范僧人言行,65岁的法显大师毅然决定远赴天竺,寻求戒律,以弥补中国东晋时期律藏的短板。
法显一行经甘肃张掖,河西走廊、敦煌、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抵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印度河流域,经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东入恒河流域,最后到达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法显西行取经路线图一路同行的几个僧人在西行路上,或死或留天竺。法显最后取海路单身回国。他由东天竺的加尔各答海港出发,抵达斯里兰卡,留住了2年,再乘商船东归,途经苏门答腊岛,在爪哇岛换船向北航行。在中国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后取陆路于公元年到达建康——今天的南京。
法显在斯里兰卡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到天竺求取佛经归来的中国人!整个西行取经前后共历时长达14年之久,途经30多个国家,带回《方等般泥洹经》、《弥沙塞律》、《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长阿含》及《杂藏》等多部梵文佛教经典。
法显西行归来便开始翻译经书,其中《摩诃僧祗律》成为中国佛教五大戒律之一,并写出了以西行见闻为内容的传世名著《佛国记》,又叫《法显传》,成为研究当时南亚、东南亚国家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传世名著《佛国记》历史上,第一和第二差别非常大。一般都只会记住第一,而忽略第二,但为何吴承恩写《西游记》时,却没让法显成为主角,反而是第二个至天竺取佛经的玄奘成了主角呢?
首先,吴承恩写《西游记》完全是因为其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想借写此神怪小说来表达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恨。由于玄奘取经的坎坷程度与他自己当时的处境有得一比,同病相怜,他将唐僧幻化成了自己,将当时的黑暗社会幻化成了各种妖魔鬼怪对自己的不公。因此选玄奘只是象征性的。
《西游记》中唐玄奘形象其次,法显虽是中国西天取经第一人,但是离吴承恩所在时代相对较玄奘远一些。况且法显的知名度远不如玄奘。是不是第一个取经人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况且玄奘取经远比法显曲折,多次经历生死考验,而孙悟空的原型就是《大唐西域记》中的石磐陀,这是《西游记》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对这样人物进行加工,会增强小说的可信度。
玄奘在天竺向佛教高僧求取佛法第三,吴承恩所在的明朝,大多信仰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思想已退出历史舞台。这也就是《西游记》中唐僧要去西天取经的原因。但是法显取回的经书,是以律藏和小乘佛学为主。而玄奘取回的大乘佛法是经、律、论三藏俱齐,因此才称玄奘为“唐三藏”,可见当时法显所取经书在明朝并不被大众所接受,因此也就不可能选法显成主角了。
第四,明朝时期,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与东南亚各国交往频繁。因此当时百姓见多识广,一部小说若只以纯粹的取西经为主线,沿途各国风情为点缀,小说太过于平谈了,这样的小说有什么意义?
第五,法显取西经历险对于小说家来说,太过于平缓,能挖的素材太少。加上法显当时已65岁了,这极大的限制住了吴承恩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这对小说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比如,若是法显做主角,那么《西游记》中关于类似女儿国这些精彩章节肯定就不存在了。人性化的缺失,《西游记》入选中国四大名著就悬了。
吴承恩正写《西游记》(影视剧照)最后一点,我们现在是站在《西游记》主角为什么不选第一个取经之人的角度,这是我们的想法,但是吴承恩当时绝对没有想过第一或第二之类的来做历史原型,一切只从作品实际需要出发。这和今天拍电影选角色一样,最红的明星未必就能出演电影角色是一个道理。
高僧法显第一个西行取经,对小说家没有吸引力,但对中外文化交流史、佛教传播史来说,影响和贡献则非常巨大。正如印度史学家所说:没有《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想构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公元年,高僧法显在荆州江陵的辛寺里圆寂,享年86岁。
今天,在法显大师的故乡山西临汾,还建起了法显纪念馆,创作了歌剧《法显》等,以纪念这位在65岁时,还在为中国佛教发展事业不辞辛劳、不惧生死、勇敢坚毅的西天取经第一人——高僧法显!
法显纪念馆(山西临汾)亲爱的读者,你认为高僧法显沒成《西游记》主角还有什原因?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高僧传》(梁释慧皎)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
《佛国记》(东晋法显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