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藏”是佛教造像仪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在塑造或建造好的佛像、佛塔内装入圣物,以此来赋予塔像“神力”的行为。装藏多是在佛像内部,若不是残损,一般不会将佛像特意打开进行探查,故无法得知装藏与否及其内容。
装藏品“装藏”在汉藏佛教皆有,一些记录也称之为“装脏”,有观点认为,装藏旨在模仿人体结构,在像内置入“五脏”,使其“活”起来。佛经中多次提及将经典或咒语安置塔、像中,认为置经咒可使塔像有神力,如《浴佛功德经》:“造窣堵波形如枣许,剎竿如针,盖如麸片,舍利如芥子,或写法颂,安置其中”。《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云:“若于佛形像中安置。及于一切窣堵波中。安置此经者。其像即为七宝所成。其窣堵波亦为七宝伞盖”,且“灵验应心无愿不满”。
汉文史料早有提及将舍利、经咒安置于佛像的事例。《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中记载:“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时众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但髻形未称。’令弟子炉治其髻,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详视髻中,见一舍利,众咸愧服。安曰:‘像既灵异,不烦复治。’乃止。
14世纪元宫廷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唐代也存在这样的行为,清代王昶《金石萃编》卷七十七中收录《长安大荐福寺大德恒律师墓志文》,提到思恒律师曾获舍利七颗,日本学者肥田路美认为,思恒律师很可能将这些舍利装入所造的菩提像内了。另如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有菩提像,其尘不集,如新塑者。相传此像初造时,匠人依明堂,先具五藏,次四肢百节,将百余年,织尘不凝焉。”这便是研究者认为的装入内脏器官,且并非依据佛教传统,是中土自创,结合明堂的规制去装造佛像。
宋代有零星关于装藏的记录,一则关于造像的碑文载:“藏经碑末题名:建康府永福寺尼僧了悦,舍钱装藏一面,追荐祖先,超升佛界,立记同年。”北宋一地方志载:“宋祥符(—)初,改今额寺,有江中浮来石像、石钵;又有吴越王瑜伽道场毘卢遮那像,五脏皆书钱氏妃嫔名。”这也属于装“脏”,书写俗人姓名的情况,可能是出于求护佑的目的。
自元明始,藏传佛教文献有关装藏的内容更为详细,辑录元明时期密教诸法本的文献《大乘要道密集》中,由怛哩巴上师所著,译师莎南屹啰所译的《圣像内置总持略轨》便是关于佛塔、佛像如何装藏的。仪轨中分别讲述了佛塔和佛像如何装藏,佛塔的装藏从顶至底,在法轮、八山、塔身、莲台处分别置不同的咒语,大菩提塔、尊胜塔、骨塔所装的咒语也不相同;大型塔在地基时就要置诸宝:“夫欲造大菩提塔或尊胜塔等八塔之时……谓地基下至一肘处,伏藏宝者,以新磁瓶内入五谷、五宝、五药等而埋伏之也。”佛像则在佛顶、心间、腰间、莲台、座床之内或像背处分置不同咒语、愿文等。
按照仪轨,装藏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在装藏前首先要做相应的祈福、净化,如请比丘修结界法、设斋、诵经祷祝等;其次“以殊胜物如法造塔,或造佛像,自上至下,次第书之,谓初应书法轮总持,次书八山咒,次书瓶上分咒,次书瓶下分咒,次书莲台咒。谓管心咒,无得差讹,真谨书之。安咒之处亦不应迷,慎须不可字首颠倒。”书咒之人应具一定的戒律,最次也需是持一分戒之人,根据仪轨在每一咒后要增加相应的祈愿内容,完成后“以香药水涂诸神咒,又以宝末和糖蜜水,于相涂点。”最后进行招请供奉护法、遣除魔障的仪式后,将咒语安奉在塔像不同部位。
目前对于装藏最细致的论述,出自清工布查布的《造像量度经续补·八·装藏略》。据述,“装藏“悉言用舍利。中具二种。或曰四种法身舍利作第一。生身舍利次之。故西土风俗多用法身舍利。即五部大陀囉尼以为上首。一切经咒文辞是也。”即最主要是用舍利,又分为“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
生身舍利,“定慧之所熏修。甚不易得。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获圣果者皆有”,弟子舍利又有行道舍利和入定舍利之分。此外又有“骸骨与尸炭。谓身种舍。发爪及衣服拂珠等。被气所熏之物件。谓毛絮舍利”,这两种舍利凡圣皆有,仅本人像中可用。“凡夫身体所出“建立相反者”“污秽者”之舍利均不能用,故推测前文史料提及在佛像发髻处安奉的应为生身舍利。
14世纪元宫廷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圣人所出生身舍利不易得、不好分辨,故多用法身舍利。西土风俗的“法身舍利”为佛经咒语,以五部大陀罗尼为上首:佛顶尊胜咒、佛顶放无垢光明咒、正法秘密箧印咒、菩提场庄严咒、十二因缘咒(又名因缘法颂)。根据仪轨,需要在佛像的肉髻、项喉、心间、脐孔、密处、额头处安奉梵字(种字),或书于佛像装藏的中轴木上,或写在纸上安奉至各处、画像则于二目、两耳、鼻上中间、舌根处安奉梵字,若像已完成,这五根之种字可书于像背。中轴木为在较大型的佛像膛内安置的木棍,称木,其长度与佛身量相当。木棍脐部以上为细圆形,以下为塔形,造型整体似塔状,下部做五股半杵形(画出亦可)并以朱粉涂抹,木上要写真言,上部用金汁,中间用彩粉,下面以墨书,尺寸、形制都有规定,用于奉置和固定佛藏。
装藏时对经文的倒顺和面向都有严格的规其次安置经咒,有五方之分和四方之藏,“其中畿之藏。则顶上种字下。安楞严总持。项喉种字下或傍。安音声字母。心间种字下或傍。安一切智呪。脐间二种字上下及其周围。安金刚寿命心呪。密藏种字下。安巩固善住呪。其四方之藏。则前面佛顶尊胜。右边无垢光明。后面秘密箧印。左边菩提场庄严。此四呪之尾续。及中畿之下。俱安十二因缘总持。”中畿之下正中还需垫财神天地轮,像座内亦需要装藏。装藏还需根据造像内部空间,如空间较大,则附用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总持等,经咒文字则梵汉皆可。
此外要处理装藏空腔,以使坚固、不生虫蛀。用五宝(金、银珍珠、珊瑚、青金石)、五甘露(蜂蜜、石蜜、乳酪、酥油)、五药(菖蒲、仙人掌一种草根苦参、乌贼、藤梨五谷(稻、大麦、小麦、绿豆、白芝麻)、五香(白檀,沉香,肉豆寇,龙脑香、郁金香即香红华也)细末合一处,晒干后“少分少量涂于天地二轮,多分再加诸般香面。以窒一切空枵……乃塔幢所必须。於像则非必用之物。然像之甚大者。用之更妙”。这是保护装藏不朽、不被虫蛀。装藏程序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安像仪式,以请圣住。
17世纪铜镀金除怖畏度母像17世纪铜镀金除怖畏度母像底部装藏金刚杵纹饰
装藏的内容是由简单到逐渐完备的一个过程,并且在具体操作中也不一定与仪轨完全等同。一般的装藏方式为:首先放置有梵字的中轴木,其余装藏物又包含三类:一、法身舍利,如写有藏、梵文的经卷(纸条),内容有十二因缘咒、三字真言、尊胜佛母心咒等;二、生身舍利,包括圣者的舍利,或者用头发、人骨灰等混合在擦擦内;三、五宝、五香、五药、五谷等物。
大型造像大都会按照仪轨装入所需物品;而金铜造像完成后,一般要从底部用盖子封住佛藏,底盖称为“神佛像底盖”,外面阴刻十字金刚杵,有防止邪魔外道干扰的作用,起到封藏的目的;擦擦这类小像最为简洁,混入骨灰表生身舍利,经卷表法舍利,再加上麦粒,则为擦擦完整的装藏形式。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元代脱佛
值得一提的是,工布查布提及见过一种装藏,捶银造心肝等五脏六腑,并竭力装藏所获财宝,认为这种做法没有依据且常招小人,辽宁无垢净光塔天宫所出的佛像正是这种样式,这也体现了汉藏的差异;此外,慈宁宫大佛堂装藏中也有绢制心肝形物,也说明当时装藏理念处于发展中。而《佛说造像量度续补·八装藏略》就是对明清时已形成一定内容的装藏仪式进行的总结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