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世界宗教博物馆里品狮文化
TUhjnbcbe - 2024/3/31 16:48:00

泉州海交馆收藏的泉州元代印度教石构建中的狮子造型

泉州网6月2日讯(记者颜瑛瑛文/图)泉州是一片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土地,不仅有“泉南佛国”之美誉,有中国最大的道教造像老君岩,有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史迹“圣墓”,还有中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草庵……

追溯历史,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僧侣,在带来大量的物流、资金流的同时,也将各自的文化与信仰留在了这里,它们与泉州本土民间信仰交相辉映,造就了今日独具魅力的泉州宗教景观,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誉。在这五彩缤纷的多元文化中,“狮”的身影无处不在,不同宗教及民间信仰赋予狮子的精神、理念及象征意义,大都充满了福气、喜气、勇气、正气。狮子化身吉祥的代表,常常出现在建筑、家具、器物装饰上,广泛流行。

开元寺东塔四层上的文殊菩萨以骑狮的形象出现

狮子是祥瑞灵兽

佛教素有崇狮之俗,将狮子奉为“百兽之王”。据《传灯录》载,释迦牟尼降生之时,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于是“狮子吼”通常用来形容佛法神威而震世。泉州青莲寺周边有11棵千年古榕树,郁郁葱葱,苍劲挺拔,从南面眺望似“狮子吼”,是青莲寺一道独特自然景观。

《智度论》称:“佛为人中之狮”。在塑造佛教释迦牟尼佛形象的过程中,佛教对造像的形体形象特点有具体的要求,这就是佛的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其中与狮子有关的有:上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狮子颊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凡佛所坐之地或床,均称狮子座。金狮子座,即黄金之狮子座。《高僧传》罗什传云:“龟兹王为造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当年龟兹国王为了请鸠摩罗什讲经,专门为其打造了黄金狮子座。

佛教会社活动中有“狮子会”。《东京梦华录》曰:“九月重阳,都下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佛教中的文殊菩萨多以骑狮的形象出现,以狮子勇猛,象征文殊菩萨智慧威严。

泉州的佛教寺庙中,狮子形象极为常见。如泉州开元寺东塔须弥座浮雕石刻中,有一幅“云岩狮子”图,典出《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故事说唐朝湖南潭州云岩寺僧县晟出家,在拜谒沣州药山惟岩和尚时,双方对答解弄狮子,而从中悟出佛学哲理。由此可见佛教文化中对灵兽狮子的崇敬。西塔须弥座有图雕40幅,其中双狮戏球16幅,极尽姿态,极具观赏价值。

晋江安海龙山寺内石柱上的石狮头像

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

狮子是南印度神庙里常见的雕刻主题,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和变形。

狮子的艺术形象也出现在泉州留存的印度教石刻中。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基座束腰处,环绕着73幅狮和人面狮身的浮雕石刻,这与印度塔拉苏拉姆的朱罗时期(—年)的艾拉瓦德斯里神庙,装饰成狮子的女神卡马德鲁躯体几乎相似。

大雄宝殿后檐廊柱,有两根十六角形石柱为印度教建筑存留之物,石柱上有一组极具中国传统雕饰风格的吉祥图,其中有一幅“双狮戏球”。中间八幅圆形浮雕则是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其中最生动的是毗湿纽之化身人狮,具有八臂,手执法螺、盘等法宝。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同在一根石柱上,也许正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和谐相处的缩印。

开元寺内还有其他狮身、狮面石刻建筑构件,都是明代从废圮的元代印度教寺移置于此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人面狮身形象源于古埃及文化,而后传到古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又东传至印度,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之路融入泉州。

泉州通淮关岳庙内的木雕狮子

民间寄予辟邪招祥之望

和佛教一样,道教神仙中也有以狮子为坐骑的。人们最熟悉的应属九灵元圣——《西游记》中的妖怪,又叫九头狮子。它是太乙救苦天尊阁下的座驾。趁天尊狮奴偷喝太乙天尊的轮回琼液沉醉之际,私下凡间,在玉华州竹节山九曲盘桓洞落草为妖三年,并收下黄狮、狻猊、抟象狮、白泽、伏狸、猱狮、雪狮七狮,被七位狮子精尊称为“祖翁”,旗下徒子徒孙无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中的“法器”无论是在影视作品或日常生活中都颇为常见。其中有一件名为“法印”的法器,是道教“奏达天庭”的公印,一般为木制、铜制或玉制。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或符式化的图案,印纽一般是狮子或其他辟邪兽。

狮象征着一种富贵吉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是为人们镇宅辟邪和招财纳福的文化符号。中国古代衙门、镖局、钱庄的门口经常摆放一对石狮,用来助威化煞催财。过去人们主要将风狮置于村口大道旁,或置于自家大门口。后来逐渐发展为石狮镇邪,通常是在大门口两旁各立一尊石狮,既作为镇邪之用,亦可作为艺术品点缀。

闽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家中摆石狮,赚钱没人知;家有一对,年年富贵;摸摸狮子头,什么都不愁。”正是民俗中人们对石狮助丰收,保平安,镇邪,添财作用的祈愿。

古人对于风暴十分恐惧,文献中祈求上苍镇风驱邪的记录比比皆是。古代泉州即有雕刻石狮镇风、镇邪的道教风俗。

中国古代尊称风神为“风伯”“风师”,传为二十八星宿中的箕星。另一说以风神为“飞廉”,为一有翼、毛长之神兽。相传老虎为兴风动物,狮子为老虎克星,百姓取狮子造型作为“镇风”“驱邪”之意。

通淮关岳庙大门上的木雕金狮

讨海生活造就“风狮爷崇拜”

风狮爷崇拜是闽南民俗文化一大特色,主要流行于闽南的泉漳二郡与台湾省。传闽南地区和金门、台湾等地风灾肆虐,所以在这些沿海地带产生了民间信仰中掌管司风之神,即风狮爷。

作为世世代代在海边生息繁衍的居民,闽南人总结出许多与恶劣天气抗争的实际经验。在明清时期,泉州与晋江的方志中就保存有大量的相关记载。如道光《晋江县志》“海防志·风信”篇中,对于水师海舡与民间洋船如何防御风灾等就有全面的总结。尽管如此,在科技水平和防控措施都极为粗浅的年代,人们依然希望风狮爷“保佑平安、化解灾害”,让海上作业能够顺利、安全地完成。

长久以来,经由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狮子形象具有祥瑞、避邪、去煞的寓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多元文化和谐交融造就了泉州人兼容并包的性格,而海纳百川的泉州人又创造出或许只有在泉州才能一饱眼福的多元“狮文化”。

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月台束腰处的狮身人面浮雕

泉州青莲寺“狮子吼”古榕树景观

开元寺印度教石柱“双狮戏球”图

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莲花座石狮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宗教博物馆里品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