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是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可以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数字”灵岩,叙述千年古刹,生动形象,感动苍生。“数字”灵岩,展示生态灵岩,简洁明了,佛韵缭绕。(一)镇寺三宝:彩塑罗汉像、辟支塔和墓塔林。(二)域内四绝:灵岩寺、栖霞寺、国清寺、玉泉寺(三)传统四绝:宋塑罗汉、墓塔林、铁袈裟谜和乾隆驻跸。(四)四季奇观:镜池春晓春、方山积翠夏、五步三泉秋和明孔晴雪冬。(五)四大意境:群峰献秀、甘泉漱玉、松舟挺翠和岩花啼鸟。(六)乾隆八景:甘露泉、摩顶松、雨花岩、卓锡泉、巢鹤岩、铁袈裟、白云洞和爱山楼。(七)金鼎八景:方山积翠、甘露澄泉、镜池春晓、明孔晴雪、书楼远眺、默照幽吟、松斋皎月和竹径晚风。(八)八大外景:鸡鸣山、晓露泉、明孔洞、胜景坊、滴水崖、对松桥、*茂岗和老虎窝。(九)仁钦十二景:置寺殿、证明殿、双鹤泉、朗公山、鸡鸣山、锡杖泉、绝景亭、铁袈裟、明孔山、甘露泉、石龟泉和般舟殿。(十)四十彩塑罗汉。镇寺之宝彩塑罗汉像
塑:从土、从朔。月一日始苏,方始万物者是朔之范式,土、朔两范式叠加是谓“塑”,以土模拟出万物形象者是塑之范式。通俗来讲,塑是象形字,土表形,表示塑是用泥土来做成人、物形象;朔表象,有月初义,月初为峨眉月,有逐渐月圆的过程,表示塑也经由毛坯到圆满完成的过程。塑,因其材料的不同,从开始时就有别于雕刻,也更有条件偏重于写实。
济南灵岩寺千佛殿宋代彩塑罗汉像,具有注重写实、口目传神、形态逼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世俗化强的特色,兼具心理刻画细致入微、神情气质端严内敛等突出的艺术风格。罗汉塑像无论是,闭目静坐,低眉沉思,说法论辩,侧耳倾听,还是怒不可遏,缄口冷笑,痛苦含泪,唇齿欲语;种种神态,各不雷同,刻画性格,皆能传神。真正做到了形与神俱佳,是我国泥塑的艺术珍品,堪称海内无双,被梁启超先生慧眼独具赞誉为“海内第一名塑”。其塑造技法精湛,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熠熠生辉,它映射出的是北宋国力的衰退、文质彬彬的宋型文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勃兴;折射出儒学的复兴、佛教的世俗化、禅宗的流行,具有深邃的绘画美学文化底蕴。
无论是北宗禅的渐修而悟,还是南宗禅的顿悟,都是强调人的内心最后的自悟,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空明澄静的状态。罗汉在佛教中的地位低于佛和菩萨,在宋代匠人心中,罗汉是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高僧的美称。对民间雕塑艺术家来说,佛和菩萨距他们太远,太“神圣”,因此不能、也不敢有什么即兴创造与发挥,诉诸后的形象往往成为没有个性、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偶像。相较于佛和菩萨,罗汉对于雕塑匠人来说,要近得多,亲切得多。他们对于这些所谓“断尽烦恼,堪受世间供养”的圣者,既怀着尊敬,又愿意把人间的气息加给这些已经“超凡”的“圣者”,把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的性格、情感移植到这些罗汉身上。于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便能放手进行摆捏,使罗汉们不再显得那样“崇高”和“神圣”,而是具有了普通人的品貌和喜怒哀乐,从而获得了人性。这种现象,在历代保留下来的同类艺术品中很少见。因此,罗汉塑像往往比佛和菩萨的造像更生动,也更具有艺术价值。
灵岩寺彩塑罗汉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是人性与神性的融会与统一,匠师们力求表现与神性并无矛盾的人性、人情之美,并在形式和技巧上力求达到艺术美。神性难以完全桎梏世俗人性,世俗人性并不违逆神性,这些罗汉塑像在形象塑造上可以说达到了佛教神性与世俗人性的完美统一,这也是灵岩寺千佛殿罗汉塑像所体现出的宋代佛教艺术的显着特征。
灵岩寺彩塑作风写实,处处以真人为范本。唐代是中国古代雕塑的盛期,宋代承其余风,处于由夸张风格向写实转变的时期。民间艺术家们在罗汉形象上的创造性发挥还不受太多的约束,他们把自已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感受,揉进塑造的形象中,使形象个性鲜明,表情生动。这是宋塑所具有的独创性,非后世所能比。灵岩寺宋塑罗汉特别强调了人物形格秉性的差异性,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尤为难能可贵。
现千佛殿内四周墙壁前台座上,排列着这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身侧都钉有一块题名牌,上面记载着罗汉的名字。其中二十九尊为梵僧罗汉,十一尊为包括灵岩寺朗公、法定在内的11位中国历代高僧。从西边开始数,第一尊、第七尊、第十二尊、第十三尊、第十六尊、第十七尊、第十九尊、第二十四尊、第二十五尊、第二十六尊、第三十四尊,一共11尊,皆为宋代以来汉地佛教的高僧。特别是第三十四尊定鼎玉琳秀国师属于清代高僧,清顺治十五年(年),曾奉顺治皇帝之诏入京,在中南海的万善殿弘扬大法。通过把题名牌与塑像仔细比对,发现题名牌有些混乱,具有明显汉地高僧特征的塑像却挂上印度高僧的名字。据了解,现在的木牌题榜并非原物,许多是年至年该寺僧人新钉,对原来遗失木牌的,便从佛经上抄录了几个罗汉名字予以添补,无论人物和时间上都不准确。但还是可以推出两点结论。一是这四十尊泥塑罗汉像不都是宋代的雕塑;二是十一尊汉地佛教高僧塑像不属于五百罗汉像。
在年维修时还发现,这些彩塑罗汉还象人体一样有腹腔,内有丝绸做的五脏六肺,另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代以前的铜钱、墨书题记等文物。泥塑罗汉身上的妆銮用的是朱砂红、*丹、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故永不褪色。
年7月,著名学者梁启超挥毫题字,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年,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艺术师刘海粟来灵岩观后,挥笔写下“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辟支塔高耸在千佛殿西侧的辟支塔,始建于唐天宝元年之前,至北宋淳化五年(公元年)开工重修,嘉佑二年(年)竣工,前后历时长达63年。元、明屡修之,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民间捐赠,参与修塔的建设者“男妇子女约三千人”。据考证,古人采用的是一种堆土施工法,就是边施工边堆土,塔修多高,土堆就堆多高,宝塔建成后再把周围的土清理运走。
辟支塔系密檐式砖砌结构,平面八角九级十二檐,底围48米,通高54米,底座占地面积.04平方米。辟支塔下两层置平座,上七层为单檐,每层东南西北四面辟门,其余四面设直棱假窗,至顶冠以高大铁刹,望之耸出云端,气势雄壮。塔通体呈灰白色,塔身为青砖砌垒。每级四门六窗,一至三层双檐,其余单檐。塔檐由华拱两跳组成,朵数逐层变化,塔层高度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塔内底层有塔心柱,1~4层内设有登塔阶梯,第5层以上为实砌塔体,台阶设于塔身外檐,登塔时须沿塔檐平座绕行,可登塔顶。塔刹为铁制,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刹竿组成,八角各置金刚一尊,拽拉铁链,使刹加固,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塔内设中心柱,东、西、南三面辟龛,内置石刻辟支佛像。该塔背依山峦,岿然耸立,和周围景色组成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塔有砖砌台阶,盘旋登至塔顶,可观赏灵岩胜景全貌。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
墓塔林墓塔,是大型佛寺里高僧圆寂后,为每一位高僧建造一个塔作为坟墓,也是作为纪念物。年深日久,积少成多,一代传一代,几乎为林,简称做塔林。
墓塔林位于寺院西南绣球山南麓坡地,西邻溪谷,背靠方山,前方地势开阔,阳光充足,是安葬之风水佳地。由唐、宋、元、明、清历代高僧的墓塔、墓碑组成,保存历代石质墓塔座,其中: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其余为元明遗物。自明崇祯十三年(年)孙化亭啸聚万人,占寺劫财,香火顿减,因此塔林中清代墓塔甚少。墓塔林另有志铭碑81通。这些墓塔和志铭,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雕刻特征和寺宇史实。墓塔的形制多样,分为方碑形塔、钟形塔、鼓形塔、堵婆塔(喇嘛塔)、经幢式塔、亭阁式塔六种。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塔座多呈方形、圆形或八角形,雕刻成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多至数层,有的做成须弥座式;塔身一般较高大,有圆形、长方形、钟形等,每个上面皆刻祖师僧之名和年号;塔顶一般呈长方形,雕刻着莲花瓣的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或相轮式宝尖;塔刹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和尚圆寂后都能进塔林修墓塔安葬,即使有资格修筑墓塔的僧人,也要依据其佛学造诣、地位及时下寺院经济状况,定制墓碑的大小、造型和质地。
晨敲钟暮击鼓,寺寺皆然,而灵岩寺却将此延至墓葬,从墓塔中间的钟鼓石形,就能判断出僧人圆寂的时辰。一般来讲,早上圆寂的僧人,墓塔便建成上细下粗的钟形;上午圆寂的僧人,他的墓塔就雕刻成钟形,中午圆寂的就雕刻成方形,若是晚上圆寂,便建成上下细中间粗的鼓形。这表现了千百年来佛家总不离“晨钟暮鼓”的传统。而不同的年代建造的墓塔,其大小形状又有所不同,所以灵岩寺墓塔林错落有致,造型古朴、雕工精细,闻名遐迩。
文稿:朱传坤编辑:髙长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