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被称为印度的莫高窟,唐僧是最早记录它
TUhjnbcbe - 2024/3/6 17:59:00

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遍布与佛教相关的壁画和彩塑。它们是佛教从艺术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的珍贵文化遗产。而在佛教的起源地印度有一处石窟,被称为印度的“莫高窟”——阿旃(音“zhān”)陀石窟。

阿旃陀(Ajanta)的名字,起于古代梵语“阿谨提耶”,意为“无思,无想”。石窟位于印度北部奥兰加巴德县(Aurangabad)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Waghur),始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雨季时佛教弟子就聚集于一处修行,称为“结夏安居”。古印度佛教徒在离谷底76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处石窟群,作为佛殿、僧房。到了笈多王朝(GuptaDynasty)时期(公元5-6世纪)又大规模扩建修饰,在石窟内部绘制精美的壁画,是印度最早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

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取的就是大乘佛教。唐朝贞观三年(公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当时的天竺(今印度)拜佛求经,在印度游历、研究讲学整整度过了13个年头。归国后,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伽蓝大精舍,高百余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余尺,上有石盖七重,虚悬无缀。”而这就是阿旃陀石窟最早被外国人记载的文字。

玄奘法师的雕像

虽然笈多王朝放任各派宗教发展,但佛教在后来的其他王朝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历经数次“灭佛”运动后,藏于深山中的阿旃陀石窟渐渐被灌木丛掩埋,被世人所遗忘。直到19世纪,英国的一位驻*指挥官约翰·史密斯(JohnSmith)在狩猎中因被猛虎追赶,逃至密林中,视线被浓密枝叶遮盖下奇形怪状的岩壁所吸引。他走近看发现岩石上排列着圆弧形的石窟群,雕刻着精美的马蹄形窗户,却早已成为蝙蝠的巢穴。

史密斯赶走了蝙蝠,却做了一件“破坏文物”的事。他在其中的一座石窟门口写下了“到此一游”的印迹——约翰·史密斯,第二十八骑兵队,年4月28日。也许史密斯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一发现,改写了印度乃至全世界的古代艺术史。

阿旃陀石窟是我对印度北部最期待的景点之一,乘大巴抵达阿旃陀游客中心,沿山路往上步行10分钟,就到了景区的入口处。站在山崖边放眼望去,石窟分布于悬崖之上,令人肃然起敬。

石窟分布图

山谷里鸟语花香,生态环境极好,偶尔还有不怕人的小松鼠从身旁窜过

印度石窟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两种。“支提”意为“塔”,是梵语caitya的音译,石窟前面是礼拜的礼堂,后面是圆形天井。“毗诃罗窟”是僧徒居住、修道和讲学、集会的地方,主要作为僧房。

阿旃陀石窟现存共有30窟(包括一座未完成的石窟),从东到西长约米,第9、10、19和26窟为支提窟,其余25座皆为毗诃罗窟。作为文明古国,印度有着高超的壁画技艺。然而历经天灾人祸,加之印度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不利于壁画的保存,留到今天的并不多。阿旃陀就以壁画艺术著称于世,保存有迄今为止印度最早的绘画。这些绘画有的描述佛经故事,有的反映宫廷生活、农耕、战争、狩猎等场景。绘制时用牛粪和黏土混合涂上石灰做底,以加工后的矿物和植物粉末作为颜料绘制。技法包括平涂法和凹凸晕染法,后者在肌肤或花卉着色时边缘部颜色较深,向内晕染渐淡,具有一定立体感。这种绘画技法曾东传中国,被称为“天竺遗法”。石窟中十六座有壁画,以第1窟和17窟最为精美。

阿旃陀石窟集古印度建筑、雕塑和绘画之大成,其壁画艺术是中国、日本乃至东南亚古代佛教绘画的起源。敦煌壁画就深受其影响,可以说阿旃陀的壁画是敦煌壁画的先祖。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是飞天的后代。可是此时当我在到阿旃陀看到满目“飞天”的时候,才知道他只说对一半。飞天,不仅只是中国人的祖先。

为保护石窟,每个洞窟门口都有工作人员负责控制入内的人数。内部可以拍照,但不能使用闪光灯。游客入内需要脱鞋,但可以穿鞋套,既保护石窟又卫生。

石窟的开凿分属三个不同时期,也就呈现出三种不同风格。中间的五座(第9-13号窟)简单朴素,开凿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属小乘佛教,以本生故事为主。到了公元年,印度伐卡塔卡王朝(Vakatakadynasty)迎来了一位统一中印度的帝王哈里森那(Harisena),他是虔诚的佛教徒,赞助修建了华美的1号窟,空寂已久的山谷中又重新响起了斧凿之声。随着大乘佛教兴起,后来的石窟规模也就和最初的几座有着天壤之别,不仅内外装饰了佛像,内部也绘制了壁画。公元5世纪后的笈多王朝由盛转衰,却是印度古典主义美术的巅峰时期。晚期的壁画创作在艺术上更臻完善,画面立体感加强,人物装饰更加华美,构图宏大庄重。

1号窟入口左侧雕有莲花手菩萨,右侧是金刚手菩萨,十二根石柱撑起方形石窟。走进光线昏暗的石窟,是扑面而来的震撼,从墙壁到顶部都绘满了壁画,风格从古典主义的高贵典雅向巴洛克的豪华绚烂转变。最里面供奉着一尊高约3米的释迦摩尼石像,作为大乘佛教中佛像的典范,从左、中、右三个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佛的痛苦、快乐和冥想三种不同神态。

壁画里最著名的是一幅“持莲花菩萨”,男身女相的菩萨拈花微笑,头部向右倾斜,胸部向左扭转,臀部又向右突出,这种“三屈式”的造型常见于印度古代绘画中,是印度古代人体美学的典范。

第6窟是唯一的双层窟

虽然发现石窟的史密斯“破坏”了文物,但他还挺有鉴赏力。因为在他刻字的10号窟虽然洞门十分朴素,却是全部石窟中最古老的一座。它和相邻的9、11、12和13窟都开凿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当时佛教盛行,中印度的德干高原上掀起了开凿石窟寺的热潮。

10号窟内部比较简单,中央有一座舍利塔,在梵语中叫“崒堵波”。佛教起初是没有佛像的,不允许将佛祖人格化,因为佛无影无踪,法力无边,只能拜舍利圣物。

在中印度,从5世纪后半叶开始崇拜佛像,所以有些石窟内部可以看出先营造佛塔后雕凿佛像的痕迹,比如11号窟和19号窟。

作为支提窟的19号窟延续了佛塔崇拜的传统,但在塔的正面开始雕有巨大的佛像,石窟内的墙壁和柱子也都用浮雕或壁画装饰。相距不足百米的石窟,却凝聚了数百年的宗教演变。

公元年,哈里森那驾崩,强大的王朝瞬间分崩离析,次年战火重燃。石窟的开凿也被迫中断。公元年末,阿旃陀本地的僧侣突然全部逃离,原因却不得而知,留下了几座未完成的石窟,今天可以看到石窟中工程突然停止的痕迹。但即便是“半成品”,也足以惊世骇俗了。

第24号石窟就是“半成品”的典型。走进宽大的厅堂,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满是半截的石柱,触目惊心。我看着它们,想象着当时的僧侣们是遇到了怎样恐慌的事情,才被迫匆匆逃离。

游览的最后一窟是第26窟,是整座石窟群中最大最壮观的一座,由高僧Buddhabhadra主持开凿,风格与19号窟类似,石柱与佛龛森然排列,浮雕千姿百态。这些精美的雕像,就是僧侣们用简单的工具历经多少岁月,在这些石柱上一点点雕琢出来的。

左手的侧廊里有一尊长达7米的卧佛,是印度最大的涅槃像。佛祖双目微合,如同安睡,下面的弟子信徒为其圆寂而悲伤。佛祖涅槃时超然宁静的面孔,成了整座石窟最后的尾声。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绘画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玄奘当年到此一游,藏于深山中千年的佛陀,精美绝伦的壁画,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两千年的信仰孤独而美丽。无论信不信佛,老了都想来此佛门清净之地打坐参禅。

=====================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余座城市。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称为印度的莫高窟,唐僧是最早记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