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学者潘宇在河南白云禅寺附近做文物普查时,在一户村民家中发现一张古画。潘宇看到大吃一惊,只见画中和尚脚踩朝靴,背靠龙椅,身份显然不一般。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将解开一个多年前的历史谜团。
一个和尚竟然敢享受皇家规制,这放在古代可是杀头的大罪,他究竟是谁?
潘宇赶紧打听此人身份,可村民只知道画上的是白云寺以前的高僧,法号醒迟,其他一概不知。
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潘宇看书时,无意间发现一张顺治皇帝的画像,看起来似乎有点眼熟。回忆半天突然想起来,这和醒迟长老的样貌十分相像。
更令人惊奇的是,年迈的醒迟长老长得和顺治之子,康熙老年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难不成,醒迟长老就是顺治皇帝?
关于顺治的结局,一直是历史未解之谜。
公元年大年初六,紫禁城传出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24岁的清世祖顺治帝驾崩。关于他的死,史书上只有简单一句:“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宫中对此事讳莫如深,这让众人议论纷纷,后来便传出3种说法:
①顺治因得天花而亡;
②孝庄不满顺治性格懦弱多情,于是大义灭亲;
③顺治因心爱的董鄂妃去世,从此看破红尘,在五台山剃度出家。
其中,第三种说法流传最广。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画中和尚就是顺治,他为何会出现在白云禅寺?若不是,又怎能穿朝靴、坐龙椅呢?
潘宇决定到白云禅寺寻找答案。
说来也巧,白云禅寺始建于大唐贞观年间,却兴盛于清康熙年间,占地达到亩,大小房屋多间,位列中原四大名寺。
虽然现在的白云禅寺是现代修建的,但依然有一些曾经的老物件。
大雄宝殿背后有一座青石六棱宝塔,刻工精细,隐约能看到曾经鎏金的痕迹。
仓库里的发现更令人惊奇,墙角堆放着不少精美的琉璃瓦,其中不少都雕有宫廷才能使用的五爪蟠龙纹。
潘宇心里的疑团越滚越大,他又跑到附近的白云村打听,没想到不少长辈十分笃定:“没错,醒迟长老就是顺治皇帝。”
据村民所说,顺治于康熙49年,以73岁高龄圆寂。在此之前,康熙曾几次前来看望父亲顺治帝,鎏金宝塔和五爪蟠龙琉璃瓦都是他因为父亲在此地,才赐给白云禅寺的。
村民的话并非没有依据,要知道,相传顺治在五台山出家的法号为“行痴”,和醒迟的发音太过相像。
而白云寺第二代方丈行兴大师的墓碑上,也提到白云禅寺和皇家的密切关系。康熙曾多次将他召到京城大加封赏,并特批白云寺可享受皇家排场和仪仗。
虽然墓碑上没有明说康熙这样做的原因,但他又为何垂青一个当时并不出名的寺庙呢?想来其中必有隐情。
可说来说去,这些只是推测,还缺少实证。
没想到,一切得来全不费工夫。正好白云寺搞绿化,工人挖树坑的时候意外挖到一块残破的石碑。
清理干净后一看石碑落款,可不得了,这竟是康熙在位49年时,给白云寺亲笔题写的四个大字:“當、堂、常、赏。”
这个时间和醒迟长老圆寂的时间一致,如果顺治24岁那年没有去世,到那年也刚好73岁。
另外,这四个字的上半部分是和尚的“尚”,代表康熙对和尚的尊崇、下半部分分别是“田(土地)、土(房子)、巾(衣服)、贝(钱财)”。而“當堂”又有父亲的意思。
看来这块碑应该是顺治去世后,康熙为了感激白云寺多年来对父亲的照顾,而特意赏赐的。
至于顺治为什么会从五台山来到白云寺,答案就在寺庙东北角一间紧锁的房间里,里面藏的是高僧佛定的不坏金身。
其实顺治出家的原因,并非影视剧中的为情所困,而是他从小就有这样的想法。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顺治14岁那年到遵化打猎,偶然结识了一位在山洞静修的高僧,之后他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岁那年,他又被京城海会寺的高僧憨璞聪点化,从此他更是痴迷,常对身边人说:“我的前世就是个出家人。”至于宫廷争斗和董鄂妃之死,只不过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而已。
之后,顺治在五台山出家为僧,并成为高僧佛定的忠实追随者。
据当地县志记载,康熙26年,*河发大水冲垮了白云寺。当地一些善男信女便远赴五台山清凉寺,邀请有着活佛之名的佛定前来主持重建工作,顺治便追随佛定来到白云寺。
康熙为了让父亲的生活条件好一些,这才拨了不少银两,以皇家规制重建白云寺。
只可惜,顺治出家这件事对于皇家来说是忌讳,不会在史料中留下只言片语,所以这些合理推测始终无法得到印证。
不过雁过留痕,这件事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就等着我们将它们串联起来,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