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慧能禅师在现在的韶关曹溪得道之后,他倡导的“见性成佛”法门,不但影响着国内的后学弟子,甚至慢慢传回了佛教的故乡印度。甚至有一些印度僧众,也不远千里来到韶关曹溪拜他为师,跟随他修习佛理。
那一年,有个波斯出家人坐船从海上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之后,就听说了六祖慧能大师的事迹,得知他还在韶州曹溪弘发,便离开广州北上,很快就到达了曹溪宝林寺,皈依在慧能大师门下,行弟子之礼,最终成为慧能六祖的护法随侍。
这个波斯僧人对佛理的研修很有灵性,很快就得到了慧能大师的真传,唯一的缺点就是嗜酒如命,每天都要喝三顿酒,如果没有酒喝时,整个人都显得非常迟钝,几杯酒下肚,立即就意气风发、逻辑严谨。
波斯僧人自己也知道,出家人这么嗜酒是说不过去的,宝林寺的僧众们也颇有微言,但他却真的无法戒酒,幸好慧能大师从来没有说过半个字。
慧能大师在南华寺坐化之后三年,波斯僧人也圆寂了,南华寺的僧人从此尊称他为灵通侍者。
而且为了纪念他,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祭拜慧能六祖的同时,也特意另外供奉美酒给灵通侍者,这个做法后来成为了宝林寺的传统,一度持续了几百年。
斗转星移,时间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南华寺的主持和尚是当时有名的高僧憨山大师。
憨山大师看到南华寺的僧众用美酒上供,感到很奇怪,便问起了原因,得知这是为了纪念慧能六祖的波斯护法侍者之举,认为很不恰当,并认为传说中的波斯侍者嗜酒如命是不可信的。
于是,憨山大师为了解除用美酒供奉的陋习,亲自写下了一篇戒酒文。
憨山大师在戒酒文里认为,既然灵通侍者长期跟随在六祖慧能的身边,且得到六祖的垂青,那么他必定是一个深谙佛法的高僧,已经懂得了佛法的真义,怎么有可能继续酗酒呢?
憨山大师的原文里有这样的语句:“侍者当初,亲承听法,本来无物,如何不达?若达本无,五蕴非有,岂有真空,而好饮酒”?
憨山大师认为,灵通侍者已经达到了五蕴皆空的境界,作为一个大彻大悟的、获得真正“空色”的高人,岂有喝酒的可能?
于是,憨山大师便立下规矩,从此以后不再用美酒供奉灵通侍者,但这并不影响他配祀六祖的地位,而是只采用“三德六味”和六祖相同的供品,。
憨山大师的做法,表面看上去是佛教为了弘扬戒律之举,其实同时也蕴含了很深的世俗意义,姑且不说用美酒供奉得道高僧是否和佛律相符,但在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一种节俭的举动?世俗中人尚且知道崇俭戒奢,作为出家人的佛门人,怎么可以反而带头浪费?
即使在物质生活高度丰富的今天,憨山大师的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很多“传统”,或许不能称之为陋习,但客观上还是存在进一步改善的可能。
就像憨山大师在南华寺的决定一样,并非南华寺负担不起供奉灵通侍者的美酒,也不是憨山大师对灵通侍者有什么分别心。而是事实求是地看到了其中的浪费陋习,知错能改,义无反顾,憨山大师不愧是一代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