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被西游记遮掩的真实唐僧,取经回朝
TUhjnbcbe - 2023/12/31 17:33:00

《西游记》作为中国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相比其他三部作品,它拥有最明显的神话色彩。但实际上,《西游记》在描述神话情节时,在其中依然夹杂了不少的世俗,对当时的佛教进行一定的抨击。

《西游记》描述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求取真经,但到了大雷音寺要拿经书时,佛门弟子居然明目张胆地索要小费:“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所谓“人事”便是人间世俗的“小费”。

唐僧师徒一路勤俭节约,哪里有啥“人事”可以送,便将此事告发到了如来那边。

没想到,如来反而“恨铁不成钢”地教育唐僧:“经书不可轻传,也不能空手拿走,以前比丘圣僧们下山传经,曾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诵读,保佑他家里人的安全,超脱家族死者,结果就拿了一点点*金,我还教训他们贱卖了,子孙后代哪有钱花。”

《西游记》本就是一部借神魔讽刺现实的小说,从如来允许传经收取贿赂一事来看,真实的唐僧当年传教也并非易事,世俗对他的阻碍远比想象的大。今天就来讲讲这位“另类”的唐僧,即历史原型玄奘的故事。

1

玄奘,13岁就出家为僧,26岁开始游历山河,拜访各地名师,学习《涅槃经》等经论,丰富了自己的佛法知识。但越是学习,玄奘就越是心生迷惑,各家学说非常杂乱,没有统一的佛家学说。于是玄奘有了个“大胆想法”,就是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即是自我解惑,也是传授世人真正的佛家学说。

那时的唐朝刚开国不久,*等地区的小国家依然对它虎视眈眈,为了国防需要,*府下令禁止百姓私自出国。玄奘多次向朝廷请命,说明自己出国的意图,但仍然被驳回。玄奘去意已决,便混在“难民”里私自偷渡出国,经历无数艰难,终于取得真经回到了唐朝。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回到大唐的京城长安,朝廷民间上下热烈欢迎,大家都想一睹这位传奇圣僧的风采。虽然眼前风光无限,但玄奘心里却没有底,当年他可是违法偷渡出国的,难说朝廷现在是否会将他治罪。

唐太宗李世民此时正在洛阳备战,想要出师远征高丽,听说玄奘回朝了,当即下令让他前来相见。玄奘不敢怠慢,立即就从长安启程,紧赶慢赶地来到洛阳,此后便是长达20天的内殿密谈。

2

很难相信,李世民作为皇帝对一个普通和尚会如此礼遇,显然沉迷佛教的说法行不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李唐时代本就以“老子”为尊,用“*老之学”治国,道教才是唐太宗心中最信奉的教派。

那为何唐太宗要礼遇玄奘,很简单,为了*治发展的野心。在出征高丽之前,唐太宗已经平定了南昌,占领了不少疆土,一心想着如何建立自己的伟业。可这和玄奘取经有什么关系,当然有了,玄奘求取真经的路上途经西域各国,对国家的地理、历史以及国情深刻了解。

战争最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唐太宗想吞并西域国家,玄奘就是封“活情报信”,因此把玄奘留在身边充分利用,唐太宗的野心就能加快实现。可惜玄奘这人不畏权势,也不爱金钱,希望皇帝允许他去少林寺翻译佛经,却被唐太宗拒绝了。

唐太宗虽然爱才,但跨越皇权掌控的行为,他是绝对不会允许的。玄奘如今是唐朝的“明星”,深受万民的敬仰,号召力极为强大,同时他还有“违法偷渡”的前科,万一造反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得让他在自己的眼皮下活动。

于是,玄奘虽然不能去往少林寺,但被安排进了长安城最好的寺庙——弘福寺。要想传教成功,必须得到官方的支持,玄奘和唐太宗都深知这个道理。为了留住玄奘,唐太宗给予他各种官方资助,组织规模空前的“传教现场”,而玄奘为了取信皇帝,主动提出让唐太宗派人看守现场,以便于实时“监控”自己。

但这还不够忠诚,玄奘必须还得要“牺牲”,还得表现自己的忠心。所以他夜以继日地创作出《大唐西域记》,满足唐太宗想要开阔疆土的野心,同时积极组织《道德经》的梵文翻译,完成皇帝下达的命令。

不得不说,玄奘的努力确实“感化”了唐太宗。为了弘扬佛教,玄奘曾多次乞求皇帝撰写经序,结果唐太宗都严词拒绝了。结果到了晚年时,唐太宗不但同意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还引发太子李治的灵感,创作了《述圣记》。这两篇文章含金量很高,成为当时佛教弘扬最坚固的“护盾”。

3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便移驾到终南山上休养。玄奘为了表示忠心,只得放下手头的经卷翻译工作,陪在皇帝身边讲经,直到唐太宗病逝,他才跟随灵柩回到了长安。

玄奘以为太宗的离世,意味着他可以全身心投入传教,不再被*治权力所左右。但事实证明,玄奘还是把最高权力拥有者想简单了,未来他所遭受的处境甚至更严峻。

唐太宗驾崩后,由太子李治登基,史称“唐高宗”。唐太宗晚年时期转信佛教,李治为了讨好父亲,时常和玄奘接触,探讨佛法。可当上皇帝后,李治就慢慢卸下了伪装,对玄奘和佛教的态度判若两人。

这根本上还是*治纷争,唐高宗刚继位时,大权掌握在先皇指定的辅*大臣手中,也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几年后,唐高宗想要夺回大权,悄悄开展了打击辅*大臣的行动,由于玄奘即是前朝元老,很多弟子是当朝高官,同时又与长孙无忌等人私交甚好,自然也成了皇帝打击的重点对象。

那段时日里,高宗出行都要求玄奘跟随,表面上是和高僧关系颇好,实际就是一种“监禁”。玄奘也难耐这样的生活,便请求前往少林寺译经,没想到唐高宗不但拒绝了,还严词警告他不要再提此事,不然后果自负。

玄奘这才觉悟,眼前的唐高宗可不比唐太宗,他对自己的防范与不信任更胜其父亲。玄奘并不糊涂,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凶险,但为了传教,他依然得硬着头皮往前走。于是,玄奘开始花尽心思讨好唐高宗和武则天,说尽赞颂大唐盛世的好话,希望朝廷像当初一样资助传教与译经事业。

然而随着辅*大臣的陨落,玄奘失去了权势依赖,在朝中也已经孤立无援。为了能够完成译经,玄奘请求自贬到玉华寺,这样既能求得自保,也能远离*治纷争,让皇帝卸下戒备之心。

4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玄奘预感到时日不多了,便抓紧时间完成译经,并叮嘱弟子们不畏艰苦,传承佛教文化。公元年二月,玄奘身死圆寂,被下葬在了*原。

一代高僧的圆寂,朝廷要做出相应的礼遇,然而玄奘甚至没有得到其他高僧的待遇。玄奘离世后,唐高宗才派遣御医赶往玉华寺,难道先前他真不知道玄奘时日不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再说玄奘下葬前后,唐高宗只允许朝廷负责葬礼费用,却没让任何一位朝廷命官出席葬礼,更没有给玄奘制作塔铭与碑文等等。这一切的异常,都透露着唐高宗对玄奘心存巨大的芥蒂,甚至对方死后依然不平。

纵观玄奘的一生,他的理想其实很简单,就是自我解惑以及弘扬佛法。但他的理想要实现,就必定要与*治关联,从他回到唐朝那刻就已经注定了。或许玄奘都未曾想过,一路西行取经遇见的险难,在*治纷争面前显得那么“小儿科”。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玄奘为了获取朝廷对佛教事业的支持,不惜自我妥协去“讨好”,甚至“谄媚”皇帝,如此的心理反差,能够想象玄奘的内心有多挣扎。哪怕最终被*治所抛弃,他依然全心投入自身的事业,以“大我”之心忘却“小我”。

而文章开头提及《西游记》,正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所熟悉的唐僧虽然以“玄奘”为原型,但他们的内心精神却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唐僧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刻板与懦弱,西天取经也是奉唐太宗之名,根本目的是为了*治需要。

这就与玄奘真实的信仰,以及弘扬佛法的初心相违背,甚至有些诋毁之意。同时玄奘回到唐朝后,他遭遇的*治危难,都被小说所遮掩,导致世人只记得唐僧的无能,却未曾敬佩玄奘当初的勇敢与坚定。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西游记遮掩的真实唐僧,取经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