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院简介
三昧禅院,全称天功山三昧禅院,坐落于平地突起七峰、高耸如七朵莲花的天功山顶,位于洪雅城西二十里的中保镇境内,乃唐著名高僧悟达国师出家道场。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天功山,因如七朵莲花又得名七华山,位于县西二十里,平地突起,数峰高耸雄峙,宛如削成。”
洪雅三眛禅院二、历史沿革
三昧禅院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年),悟达国师的高祖父陈湛定居中保出资建寺,取名宁夷寺。悟达国师自小佛缘深厚,据《高僧传》记载:“七岁,果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寺与居邻,玄日就讲集所,一聆法语,若覩前因,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年十一,遂其削发。其中玄即是悟达国师法名知玄”。宁夷寺于唐会昌年间(—年)被毁,唐咸通八年(年)复兴,此后更名为西京寺,曾数度兴废。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西京寺,县西二十里,建自唐时,明永乐中重修”。北宋时期,有华严高僧善本出资重建未遂。明洪武四年(年)得以恢复重兴,寺以山更名为七华禅院,后因火被毁。明永乐八年(年)恢复重建。明天启元年(年)更名为天功寺,据《重建龙君庙记》、《龙沱行记》记载:“明朝时期山上有寺院,名为“天功寺”,后更名为迎祥禅院。年寺院被毁,拆卸的殿宇楠木材料被用于办公桌面,千年古寺自此损毁。年,当地贤达为纪念悟达国师纷纷出资恢复重建,更名为三昧禅院。
三、悟达国师
悟达国师(公元—年)是照耀晚唐佛教的一盏明灯,也是著述等身的佛典作家、翻译家、诗僧和雄辩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外学术交流有卓越贡献,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著述影响深远。国师俗姓陈,字后觉,法名知玄,西蜀眉州洪雅(即今四川省洪雅县)易俗乡(即今中保镇)义公村人。唐宪宗元和四年(年),传说其母魏氏梦月入怀而生后觉。其父陈邈,祖父陈宪和曾祖父陈图南都是饱学儒士。知玄法师自乳哺时即喜见佛像僧形,十一岁在宁夷寺(今中保镇天功山三昧禅院)出家,削发作沙弥。十三岁时已然熟稔内典,在四川大慈寺受丞相杜元颖之请,升堂说法,当时缁素人众日计万余,都倾心专注听法,赞叹不已,尊称他为“陈菩萨”。知玄法师在净众寺从辩贞律师受具足戒,复随安国寺信法师学唯识,又研习外典,博通经籍百家之说。据《宋高僧传·唐彭州丹景山知玄传》记载,广明二年()春天,唐僖宗到四川避难,期间知玄法师口出莲花,应对得宜,深得僖宗心意,因此钦赐“悟达国师”号,意为:悟者一刹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唐中和二年(公元年)七月十五日,悟达国师圆寂于彭州三昧水。
悟达国师生平著述丰富,有《如来藏经释疏》2卷,《胜鬟经疏》4卷,《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在游秦、蜀之时,曾和《释氏杂文外篇》,录箴论碑志歌诗为二十多卷,礼忏文6卷,共30万言。又抄录宗密《国觉经修证义》著成《慈悲水忏》3卷,至今流行于世。
(文字/图片来源:洪雅县三眛禅院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