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修建哲思妙悟与超越禅画诠释中的生命
TUhjnbcbe - 2023/10/29 17:18:00
北京市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中国禅宗美学影响下的“禅画”滥觞于唐盛于宋,是我国绘画史中非常独特的艺术景观,对后世绘画的创作乃至艺术观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却十分薄弱,有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究。刘桂荣教授在《宋代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研究》一书中对此领域进行了深化拓展,不仅呈现了宋代禅画的多维生成语境,梳理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其诠释的“生命”向度揭示了禅画的本体性存在,并开显了古典艺术的当代价值。

生命之哲思

在对“禅画”概念的界定上,作者分析了中外学者的多家观点,进而认为“禅画”实质上是一种哲学观念的传达,是画家心性情感的写照,绘画最终是生命的呈现,因而将“禅意”作为禅画之核心特质。在分析禅画的生成语境中,将王公贵族的治国*策与其自身的佛禅认识结合,以内化的心灵需求生发为外在的文化导引。尤其是将文人士大夫的参禅论道及其与禅僧的交游落实到对性命的穷究和生命存在的思考,更加凸显了对生命之哲思,如欧阳修从禅宗中了悟生死、苏轼对生命之梦幻的参透、周敦颐等理学家的哲学探问。

禅画的生成是哲学观念的作用,因而,对画面的悟解必然建基于此。作者在对禅画之人物画、花鸟禽畜和禅意山水的阐释中都从哲学的基础上立论,从中揭示其内在的生命意蕴。如在解读“散圣图”时,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宋高僧传》等典籍中分析“布袋”“寒山拾得”等散圣形象哲学观念的变化,揭示出生命自由潇洒、放旷高蹈、游逸形仪、寂泊心腑的萧散之美。在阐释梁楷的《六祖图》中,南禅思想的核心“自心自性”观念融会在图像之中,通过画面形式、人物形象、笔墨语言将六祖惠能的狂禅气象、破执精神充分彰显出来,结合宋代的文人哲思诠释了文人对主体自我的强调,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对禅意雪景山水的解读中,以禅宗哲思为主,但并没有完全局限在此,而是沟通儒道,会通庄禅。这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层面的禅意表达,即破执以某一家哲学思想来诠释中国山水画的观念,这种禅意与其说是宗教意义上的,不如说是对生命意义的言说。

心灵之妙悟

“妙悟”是指主体自我心灵的内在体验、领悟,是一种妙明本心的过程。“妙悟”最早见于后秦僧肇的著作,后经南禅思想的“拈花微笑”之旨的传播接受,经过唐五代到宋,成为广大禅僧、文人和艺术创作者的重要思想支撑。作者依据禅宗典籍揭示出宋代禅宗思想对“妙悟”的发展,认为宋代禅宗更加强调悟的思想,并直指心性层面。

作者不仅立基于宋代禅宗的妙悟观,将其与禅僧文人的艺术观念会通,且以此来阐释禅画的意蕴,除了学理性的分析,面对这些久远的经典作品,作者同时开启了心灵妙悟的旅程。如谈到玉涧的《洞庭秋月图》言道:“月光清淡朦胧,山云虚幻优柔,画境空灵淡远,意味悠长,似品一杯清茶,那种幽澹的绵长的回味那么久远,好似在诉说着宇宙人生的故事,那故事又随烟云远去,生命的世界又回归原初;似乎又无所诉说,只有一抹清云、一片烟峦自在澹荡,清明了世界,融化了心性。”此种品咂体验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妙境之中,此间即是画境又是有言又无言的世界。梁楷的《八高僧图》,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个禅悟的故事,读画关键是读懂其禅意,但更重要的是自己领悟。《八高僧图》之四《智闲拥帚·回睨竹林》描绘的是智闲禅师击竹悟道的故事,智闲芟除草木时抛起的瓦砾恰好打在竹子上,竹子清脆的响声使其廓然省悟,作者认为香严击竹,刹那的自然之声便是整个世界的呈现,竹声便是开启心智、点亮心灯的机缘,刹那间妄念俱灭,自性显现,一悟即至佛地,此时便是生命世界的澄明。

当代美学家皮朝纲曾言:“禅体验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一种审美体验,因为审美体验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的一种体验活动,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作者对禅画的解读中这种妙悟即是其自身的生命体验过程,其牵引着读者悟解禅画的同时也进行着心性之旅,种种的“造境”成为明朗自我心性的过程,从而,古代的艺术精神当下呈现,当下的学术即是人生。

主体之超越

禅宗美学影响下的禅画创作是主体生命的呈现和展开,更是对生命存在的本体探问和意义考量。因此,主体性问题是此书整体贯通的本质意义上的探问,作者从禅宗思想的挖掘到文人批评精神的建构再到禅画的诠释,揭示出了心性主体的超越向度。

慧能的南禅立足“自性”,强调“自悟自度”,经过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发展到宋代,这种主体心性的昂扬更加普遍,如宋代公案中多有象征自性的“鼻孔辽天”“拄杖子”“主人公”“主人翁”“独坐大雄峰”等表达,并有发现、塑造赵州的现象。这些思想所确立的主体凸显着生命之超越精神,并深度影响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他们在艺术批评中提倡“自作主宰”“天机活络”“法而无法”“自得自适”,彰显着主体的超越之思。

建基于此,作者对禅画的诠释力图呈现此种深层禅意,如在论到禅画题材时提取出“无适而不可”观点,突出了禅画打破一切题材限制之特质;在笔墨形式上,分析了米氏云山的幻化迷蒙,平远山水的空灵淡远,玉涧山水之点画自在,梁楷人物之爽利简洁;在创作手法上突出了不拘一格的特质,米氏之以纸筋、蔗渣、莲房作画,择仁醉中挥墨,梁楷的大泼墨手法,法常的随笔点墨等;在禅意的阐释中,由画面之有言通向境界之无言,呈现出的是自在洒脱、静谧悠远、纯净清明的世界。作者诠释出的主体之心和禅意之境体现了生命的审美的超越,彰显着生命之真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修建哲思妙悟与超越禅画诠释中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