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余年间,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遣唐使团中都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这些人大多是日本通晓经史、才干出众的一流人才。
唐以后,中日*府间交往逐渐改为民间交流。在离我们最近的余杭径山,当时便有不少日本僧人来万寿禅寺学佛。南宋至明末有记载的来华进修日僧达人,有历史功绩的人中绝大多数主要在径山寺修行学佛。
△万寿禅寺今余杭径山寺
但在唐乾宁二年(),日本便终止派遣遣唐使,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遣唐使耗费巨大,唐朝*局动荡不安以外,也因经过近年对唐文化的吸收与消化,日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自身的改革,对大唐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像最初那样迫切。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后,还是有不少人不顾阻挡,甚至不惜性命要到中国学习,其中就有日僧成寻。
成寻(—)是一位日本高僧,入宋之前,曾为日本京都岩仓大云寺住持31年,护持左丞相20年。怀着入宋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强烈愿望,毅然铤而走险,偷渡入宋。在实现巡礼圣迹的宿愿后,他滞留宋地,再未归国,于元丰四年()在汴京(今开封)开宝寺圆寂。成寻在文化交流的历史舞台上备受瞩目,他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宋神宗熙宁年间(—)成寻用汉语撰写的入宋游历日记)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部极其珍贵的史料。
《参天台五台山记》原稿本因火而化为灰烬,今已不存。成书于年的东福寺写本为今存最早抄本,被学界确认为最接近原稿的抄本。其中有成寻从杭州开赴北宋京城开封途经临平的记录。
熙宁五年八月廿三日,成寻一行与杭州送行官员告别,并由内殿崇班等陪伴,分别登上杭州寺长官所送大船,由转运指挥护送至中河通江桥畔。
△日本绘画《遣唐使》
八月廿四日,天气晴朗,清晨6时许即起锚出发,一路上转运使兵士所乘船只沿途吆喝开道,民船纷纷避让。另有兵士在岸边行走警戒。中午,方出城北余杭门。一路沿上塘河向北而行,宋代上塘河亦称浙西运河,当年为通衢大河,波光粼粼,舟行上下,风帆徐徐。舟经半山,过赤岸,穿星桥,越安隐宝幢又三里,至人烟密密临平时,已是万籁俱寂,深夜12时了,成寻一行便将船只靠岸,在船上继续入睡了。
嗣后,成寻一行人,继续沿运河而行,十月抵达京城开封,下榻于掌管翻译佛经、润色文字的传法院。朝见神宗皇帝时,成寻被赐紫衣,其余七人被赐褐衣,获颁有平章事王安石等人署名的度碟等文书。又在使臣相伴下在开封大相国寺等寺院烧香拜谒,在宫廷大内住了10天。后依圣旨由众多兵士、官马护送巡礼五台山。
△日本绘画《遣唐使》
翌年,熙宁六年()二月,与成寻一同入宋的赖缘等5人,赴明州候商船归日本,朝辞之际,赖缘等5人均被赐紫衣,成寻被赐予善惠大师号。
成寻陪赖缘由开封赴明州返日本的途中,一行再度莅临临平。
二月十八日,宿嘉兴内皂树驿。十九日,早晨6时许,成寻一行从皂树驿出发,因逆水行舟,一路全靠纤夫行船。下午2时,至海宁长安。其时,长安为南来北往咽喉孔道,素有“水陆要冲”之称。长安老坝即是通向京杭运河的必经之路,宋《元丰九域志》有“长安一键”之称。此处又因上塘河水势自杭州向东急下,稍旱即涸,故筑新老两坝及上中下三闸控制,稍大船载经船闸,需左右2只大绞盘,各由7头牛牵引,方能过堰。是睌宿盐官驿内。
二十日,天晴,清晨6时出船,8时,行18里,至临平,停船上岸,买了些临平的特产,船家又在市上销售了一些北方捎带来的物品(雇用的船家沿途卖买物品,做些小生意,补贴费用)。广严寺是临平最早敕建的寺院,广严寺始建于东晋义熙十二年,初名华严院。唐代开元年间,褚无量之弟释玄览出家在此寺,为当时之盛事,甚至惊动皇帝御笔朱批,捐资助华严寺拓建。玄览僧塑其鼻祖褚遂良为伽蓝,并铸铜像尊,书金字涅槃经余卷,尊奉度制,咸报庄严。北宋治平中期,改华严院为广严寺。作为高僧,成寻自然知晓广严寺,便特地前往观览逗留。经历过岁月风雨,在这座雕梁画栋、古朴庄重的丛林中,古德卓锡,佛香氤氲,成寻也会觉得欣慰。广严寺出来即上船,先是背纤拉船。不久刮起东北风,便升帆顺风而行,很快进入杭州,至杭州照礼亭停船。
成寻过临平的日记原文如下:
“廿四日己亥,天晴。寅时,出船。运使以兵士四人催船。副船行陆。午时,出杭州北门,名余杭门,水上二阶楼门也。子时,至伦滨宿。”
“十九日辛酉,卯一点,出,曳船。过九十里。戌一点,杭州十八里店宿。七时法了。经一。今日未时,左右辘轳,牛合十四头,曳长安堰了,盐官驿内也。
廿日壬戌,天晴。卯一点,出船。辰时,过十八里,到临平,卖买。次至广严寺,逗留。即曳船,上帆,入杭州了。过九十里,至照礼亭,止船,宿了。七时法了。经二。”
成寻首次来临平,日记中写的似是塘北土音“伦滨”,再次来已改正为“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