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都知道,佛陀经过六年的修“苦行”,最终才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弥勒佛像所谓的苦行,仅就饮食而言,有的人其实是靠吃树皮草根或野果来维持生命的,甚至有些人半月才吃一顿食物,佛陀也一样,在这六年里,他的身体一度陷入虚弱之中,即后世描述的“肋骨尽现,脊骨连露,眼目深陷,头顶削枯,夸张到用手摸腹部都能感受背脊骨”,可见,佛陀修行的那个时候,其实是一个非常瘦的人。
佛寺据佛教经典的说法,弥勒当时也和释达多一样,出生于古印度这片土地,而且他也跟佛陀一起修行,其身材也跟佛陀一样,瘦得不能再瘦了。
所以,弥勒佛也不可能像现在的弥勒佛像那样大腹便便,也就是说,弥勒佛的本人或原型应该是非常瘦才符合他真实的形象,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弥勒佛像往往都是很胖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也就是说,弥勒佛像是如何由瘦变胖的呢?
佛寺据佛教经典和佛教史的记载,佛教尽管在秦汉时期就就已经传入我国,但是弥勒佛这一形象的出现始于西晋的末期,那个时候的弥勒造型主要是右手扶脸呈思索状的交脚式坐姿佛,造像人通过这样的形象表现出弥勒佛在兜率天宫等待降生的样子,直到南北朝时期,弥勒佛的形象才演变成了禅定式或倚坐式造型,而这其实已经显现出了佛教中国化的特征,甚至衣着装扮都不再是古印度时的形象,其坐姿也从中亚文化中的交脚式向倚坐式的转变,最终到了五代后梁时期,弥勒佛的造型已经变成了满面笑容、大腹便便的形象了。
佛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大肚且胖的形象呢?
其实还有一个故事,据说五代后梁时期有一位高僧,体胖而腹大,这位高僧经常挑着一个布袋,把人们供养的物品全都放进这个布袋,但奇怪的是,他的这个布袋从来没有装满过,人们都感到非常稀奇,于是就将他称为布袋和尚。
这位布袋和尚在圆寂之前,曾留下一首偈颂,即:
弥勒佛像“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也就是从这开始,人们才知道,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后世的弥勒造型均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相对于于原本庄严的造型,变胖后的弥勒形象更加亲切与平易近人,受到广大信徒的喜爱,也更具有感召力。
这就是弥勒佛像由瘦变胖的真正原因,但说到底,其实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因为在中国,变胖有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有福,因此,弥勒佛的这一形象就这样在人们的心中定型下来。
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