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皈依三宝时发生许多疑惑。皈依佛和皈依法倒没什么疑惑,这主要的疑惑在僧宝到底是什么?是否皈依僧宝就是皈依出家人?是否所有的出家人都应当皈依?中间是否有差别?众说纷纭,往往有些法师的解释让人感觉更困惑,如虚云老和尚说末法时期现象“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释迦的罪人,往往坏乱正法者不是外人。”这个问题其实回归到佛陀老人家讲的,是很清晰的,并不难取舍。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讲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三藏法师玄奘译〕『尔时佛告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
《一》胜义僧
『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四果)。若不还(三果)。若一来(二果)。若预流(初果)。如是七种补特伽罗(众生之梵文)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出家结界诵戒),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真实僧宝〕代表佛法僧三宝。《大庄严法门经》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著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染心是名出家,非自持戒行名为出家』《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出家有四种:身(相)已出家,心不出家。〔不为僧宝〕身(相)已出家,心亦出家。〔是为僧宝〕身(相)未出家,心已出家。〔是为僧宝〕身(相)与心俱,皆不出家。〔绝非僧宝〕《维摩诘所说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也』〔是为僧宝〕 再回到佛讲到第二种僧《地藏十轮经》: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真实僧宝〕解说此经文佛所称“世俗僧”。其必须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成就此戒之出家众,包含比丘、比丘尼等,其戒体必然清净,虽是凡夫,但所见闻种种事物,不为邪知邪见迷惑,已具足正见,是真贤善凡夫,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益一切众生,作众生福田。虽未能得无漏果位与解脱,虽非登地菩萨,但堪称贤士菩萨。亦是《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归依三宝品》所云之。佛讲到第三种僧人:哑羊僧《地藏十轮经》:『云何名哑羊僧:谓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不知轻重毁犯种种小随小罪不知发露忏悔所犯。憃愚鲁钝於微小罪不见不畏,不依聪明善士而住。不时时间往诣多闻聪明者所亲近承事。亦不数数恭敬请问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修何为妙,作何为恶?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哑羊僧摄。是名哑羊僧』。是虽剃须发被袈裟法服,亦非僧宝。
普贤菩萨哑羊僧者,虽重戒不犯,但所犯小戒不断,不知忏悔,钝根无慧,好、坏、善、恶无法分辨,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於佛所说三藏法义茫然无知,比喻如哑羊,无法辩说,无法能用,犹如羊叫,听闻者亦不知其所云,哑者无说法,即显此无知之披袈裟法衣之众生。佛讲到第四种僧人:无惭愧僧《地藏十轮经》:『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於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妬愚痴憍慢,离三胜业(善业)。贪著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淫泆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虚伪僧〕虽剃须发披法衣,诈现威仪,内怀腐败,不是僧宝。无惭愧僧者,谓毁禁戒,身、口、意不净之无戒或破戒僧,贪著利养恭敬名誉,耽迷六尘好乐淫欲,无明深覆之披袈裟法衣众生。指非因信仰,而为生存出家“就业”,出家动机不正,不信因果,不守戒,乃至毁谤正法的出家人。
四类僧中,只有前两类胜义僧、世俗僧,属于僧宝,而世俗僧“宝”义较少。其余哑羊僧、无惭愧僧,不入僧宝之列,称“污道僧”,尤其为生存活命而出家的无惭愧僧,实为假僧,或混进僧团的败类,非属僧宝,亦不应供养。《大方广十轮经》卷五佛言:依止无惭愧僧,於佛法中亦名死尸,是可弃者,於僧大海亦名不成法器。彼非我弟子,我亦非彼师!
福田、真实二种僧,何名为宝?因此等人即使破犯轻戒,未断烦恼,德行尚不无疵漏,人格未必圆满,但具有正见,为人中的明眼人,能指示给人究竟的真理,使人趋向永恒安乐的大道,其见地超过任何世俗的智者,至为珍贵,故称为宝。《地藏十轮经》卷五云: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
僧宝之中,作为皈依处者,唯胜义僧宝,又称“真实僧宝”、“第一义僧”。这是多种经论之通说。如《涅槃经》卷五云:“三乘所有三宝实义,唯取圣位名为僧宝。”《十住毗婆沙论》:“僧者四向四果,众者于佛法中受出家相,具持诸戒,……依止是僧名归依僧”。《瑜伽师地论》卷六四谓“先受归依三乘,皆取见道以上僧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多经》明确指出三种僧宝中应该皈依者,为“第一义谛无为僧宝”,唯是指自证之法无漏无为、不变不异断尽一切无明的佛陀《大乘义章》卷八云:第三归依僧,唯局分处声闻人中四果四向以为僧宝,凡夫比丘无德可归,是以不取。……大乘法中通而论之,三乘圣众皆是僧宝。
观音菩萨密乘归依偈云:“诸佛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我归依。”都未说世俗凡夫僧为归依处。只有《优婆塞戒经》以四加行中暖位以上为皈依的僧宝,包括三贤位(加行位)人。归依,不是一般的恭敬礼拜,而是投靠依止,以作模楷,以为归宿。凡夫僧未证佛法,未真见道,具有无明烦恼,其见地行持,或有不正,不足以作人归依。又归依者,要能靠得住,不仅现在为归依,而且永远为归依,自己若未见道证果,连人身都未必能保得住,何堪为人归依处?难道要人家到地狱、饿*、畜生中去投靠你?
归依僧宝,不仅是归依一师,而是归依三乘一切圣众,包括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大菩萨僧,不仅在家人须归依此类圣僧,出家人也须归依此类圣僧。归依圣僧,主要是归依其正见,归依其所见证的佛法,亦即真如自性或自心佛性,唯此不生不灭的真如佛性,为究竟的归依处,而圣僧为已证悟此法的实体故,值得归依。至于谁为圣僧,证者自知,未证者也可依经教所示的标准,从其见地、修持、言行、为人去判断。
证得圣果、堪为皈依僧宝者,在佛陀时代的僧团中,占绝大多数,正法时期,僧团中的贤圣僧仍然很多。进入像法、末法以后,证得圣果的人越来越少。佛教流传入中国,已届像法,按一类经中的说法,应“有教有修无证”,即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者,但据《高僧传》记载,证得初果乃至三果的圣者,在东晋南北朝时代还是不少。五代以后,进入末法,虽应“有教无修无证”,而精进修持证得果位,堪作皈依处的高僧大德,还是代不乏人。但祖师们为教诫世人,即便证果,也多自言凡夫,如智者大师说自己只到五品弟子位,属外凡,仅伏见思惑,就断烦恼而言,连小乘的初果尚不到。藕益大师更说自己只到名字即果位,即只开圆解,未修观行,离证得初果尚远。虽然是自谦或者示现,但其用意在说明圣僧难逢,教诫一般僧人莫以胜义僧宝自居,也教诫在家信徒莫随便将凡夫僧当作圣僧皈依。藏传佛教在阿底峡尊者入藏的后弘初期出过许多得道证果的圣者,但自元代后期以来,即身证道成就者也越来越少,合格的见谛上师甚难遭逢。即便如此,也不能将凡夫僧冒充圣僧去皈依、崇拜。遇不到圣僧,可以皈依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诸菩萨僧,寻找戒律清净,真实具有菩提心,具足正知正见,发心纯正的清净凡夫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