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初涉佛教文化略领佛学梗概欣赏艺术瑰宝感悟
TUhjnbcbe - 2023/9/26 19:29:00

读樊天星先生常州天宁寺游记有感:

洋洋洒洒一篇长文,总揽分述脉络清晰,探佛家奥秘,悟教化要义,妙笔导入,普及众生,实属功德无量。展楼台亭阁,析建筑布局,专业素养,深入浅出,令人眼界大开。讲佛门故事,探历史渊源,有史料相佐。欣赏艺术瑰宝,感叹先人智慧,拳拳赤子怎不生效法之心?一篇游记,内含多多,阅后不能不说:好文,好文!

谢瑞琪读后荐之

探究东南第一丛林

——常州天宁寺游记

文/樊天星

年11月初,时值深秋,天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季节。我们大学建筑学专业部分同学应邀相约在常州小聚。我携内子亚芳在聚会后趁机游览并研学了著名的常州天宁寺,一探这座千年古刹所蕴含的深邃的佛家奥秘。

龙城象教屹东南

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徽年间(-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了。唐宋朝几经改名,并毁于战火。元初重建,复称天宁寺一直沿用至今。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绝句》这首诗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用生花妙笔,描写了迷人的江南,众多的寺庙。历史上,天宁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东南四大丛林”。到了明代,天宁寺已被称为“东南第一丛林”,可见其规模之宏大,香火之鼎盛。清代天宁寺又经历次重修,规制愈发严整。天宁寺历来法规严格,仪式隆重,念佛、讲经、传戒等法会旺盛;僧人重视佛学研习,制刻经版、印刷经书、流通各地。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三次到天宁寺礼佛,并题写“龙城象教”匾额和大雄宝殿抱柱楹联;“合相证三摩,光融西竺;众香超万有,界现南兰”。“龙城”,常州的别称。关于常州与龙有许多优美的传说版本。据清代洪亮吉《外家纪闻》记载,每年端午前后,白云溪一带有龙舟竞渡,形成六龙竞渡的盛况。象教也称像教,为佛家语,是以形象(绘佛像或雕塑佛像)教人。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离世,诸弟子悲伤不已,遂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故称佛教为象教。佛教作为重视造像的多神宗教,在中国有着“像教”之称。

天宁禅寺是严格遵循伽蓝七堂制的寺庙建筑。寺庙的主体建筑沿着南北向的中轴线进行布置。最南端是山门前的大照壁墙,照壁上题“龙城象教”四大字,这字迹是乾隆皇帝的字迹,含有褒扬奖掖之意。照壁对面即是天宁寺的山门,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山门与牌楼结合在一起,牌楼的石柱间开有三个门洞,这是天宁寺的第一座殿宇。山门殿内是立于莲花宝座上的千手千眼四面观音,像高4米,用香樟木雕刻,像贴金箔,法相庄严。佛学上塑四面观音喻观音对众人一视同仁。不分贵贱尊卑,有求必应。人们喜欢这种平等待人、心怀慈悲、满腔仁爱之心的形象。把观音菩萨供奉在进门之处,便于人们从前后左右都能看到。以遂进寺院后心存喜悦、祈求吉祥的心愿。山门后是宽大的第一进院落,精巧的钟楼与鼓楼左右对峙。

中轴线上第二座殿宇是天王殿,天王殿左右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天王殿后面是第二进院落,院落东西两厢是罗汉堂。院落中轴线北端是庄严雄伟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右配殿分别是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后面是第三进院落,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玉佛殿、三宝殿。玉佛殿里面供奉从缅甸请回的12尊玉佛,最大的一尊卧佛像长5.3米,重达12吨,雕刻精美,堪称绝世之宝。

位居寺院最后的三宝殿是一座高大的楼阁式建筑,分为三层,最上层是供奉佛像的万佛阁,中间层是藏经阁,下层是大佛堂。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三宝殿体现了佛、法、僧三宝合一的境界。天宁寺中轴线的最北端是“天宁宝塔”,这是整个寺庙的制高点,标志性建筑。中轴线主体建筑西面还有两进院落,前院是学戒堂和图书馆,后院是放生池和达摩阁,还有供寺僧们修行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中轴线主体建筑东面从南到北分别是僧寮房和方丈室、上客房、法云堂。寺庙的西北角是观音苑,是一座环境幽静的后花园。

天宁禅寺的平面布局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平原地区大型禅寺的典型格局,与山区的寺庙布局有着显著的不同。天宁禅寺平面布局中轴对称,坐北朝南,四平八稳,结构严整。从山门开始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前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两厢还建有配殿式角楼。建筑风格大多采用殿宇式建筑,庄严宏大。而山区的寺庙建筑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不计朝向,只重地势。一般从山门开始无对称的中轴线,但随地形变化主体建筑呈步步升高之势。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处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寺庙,由于用地条件的限制,只能依傍山势择地而建了。

山区寺庙的建筑风格不拘一格,也常常采用民居形式。现存的天宁寺主体建筑大都是文革后修复的,年还建造了天宁宝塔。至此,天宁禅寺的佛教建筑已经完备、寺院整体布局相当严整。天宁禅寺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造型别具的佛像及累累佛学硕果,吸引着千千万万海内外信众游客。天宁禅寺是省级文保单位,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国家4A级旅游景点。天宁寺的文化,不仅有建筑美学和佛学上的千年积累,更兼有无与伦比的精美雕刻艺术,真不愧为屹立于江南大地的东南第一丛林。

四天王风调雨顺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天王殿门前摆放一台铸铁香炉,大殿正面开有三个门洞,中间门洞上方匾额上写着“不二法门”四个金色大字。重檐之间悬挂着巨大的红底金色大字“天王殿”匾额。门洞两边开有两个园形窗户。园窗之间的墙面上从右向左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天王殿系清代所建的古建筑,高23米,宽30米。殿内正中佛龛供奉弥勒佛像,弥勒佛坐在汉白玉神台上,佛龛飞檐翘角,上端刻有90尊佛像。佛龛雕刻精致美观,为国内寺院中罕见。弥勒佛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有一副对联形容弥勒佛“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佛以其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袒胸露腹的慈爱形象,被称为笑佛,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

深得广大信众的喜爱。人们一进天王殿首先看到笑佛形象,就能教化于心;要想学佛就要笑面迎人、肚量大、能包容。佛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因此学佛要展开心量,以欢喜心待人,这才入得了门。弥勒佛像背后供奉韦驮菩萨塑像,韦驮菩萨原来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大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后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韦驮菩萨头戴风翅兜鍪盔,足登乌云皂履,身披*金锁子甲,手持金刚降魔杵,身材雄壮,器宇轩昂。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就供奉韦驮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天王殿内左右两边供奉四大天王塑像,塑像高达7.8米,在全国同类塑像中是最高大的。四大天王是佛教护法天神,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通常分列于净土佛寺第一重殿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塑像身白色,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塑像身青色,住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塑像身红色,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右手持宝伞,左手持银鼠,塑像神绿色,住北俱卢洲。佛教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持宝伞、银鼠、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赤龙),司顺;四大天王的职能组合起来便成“风调雨顺”。北方多闻天王还是佛教中的财神。

四大天王作为护法天神各护一方天下,使佛法不受干扰或侵犯。其形象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上描写的魔家四兄弟之魔礼海、魔礼青、魔礼红、魔礼寿的神态、法术、神通大体一致。魔家四将神通广大,连哪吒、杨戬都难以降伏。后被姜子牙封神为四天王。不知道明代小说家陈仲琳写《封神演义》时是否借鉴了佛家故事演化而来的。而其手中所持的法宝,用于镇妖驱邪、制服敌人、以保黎民百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宝剑的锋喻指风,以保护众生;琵琶喻指调,用音乐来教化、愉悦民众;宝伞喻指雨,以制服群魔;龙蛇喻指顺,以维护安定,保卫和平。可见佛教的内涵与广大民众的期盼都是息息相通的,其教化作用也是简单易懂、深得民心的。

阿罗汉千姿百态

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院落的东西两厢是东西罗汉堂。罗汉堂里罗汉分坐四排,每尊罗汉塑像身高一米左右,全身贴金。这些罗汉造像有的慈眉善目,妙相庄严;有的怪诞狰狞、动作夸张;有的伸足屈膝、打坐盘腿;有的拄杖睁目、合十摊手;有的参禅入定、念念有词;有的闭目凝神、煞有介事;还有托钵飞饶、卖弄法术;他们或俯或倚、千姿百态;嬉笑怒愁、各呈其趣。

罗汉是梵语阿罗汉(音)的简称。小乘佛教中是佛陀得法弟子修行的最高境界。罗汉皆身心六根清净,在大乘佛教中罗汉地位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即自觉者。达到这样的境界有三层意思:一是杀贼,即杀尽一切烦恼之贼;二是应供,即接受人天供养;三是不生,即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罗汉在国人的心目中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修成“阿罗汉果”成为大众信徒向往的目标。佛教传播者为满足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塑造出形态各异的罗汉形象。

罗汉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之说。唐玄奘译《法住记》记述了十六位阿罗汉的法名和居住地,由此十六罗汉信仰开始流行。而十八罗汉则无佛典实据,应是后世在《法住记》十六罗汉基础上演变而来。各类文献中记述的第十七、第十八罗汉不尽相同,有的列入庆友尊者、宾头卢尊者;有的列入大迦叶尊者、*徙钵叹尊者;亦有列入降龙、伏虎罗汉;甚至有将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列入十八罗汉的。由此罗汉信仰开始中国化。

五百罗汉则是彻头彻尾的华夏特点。汉地佛教的兴盛与变革使佛典中故事成为汉传佛教造神的依据。《十诵律》、《法华经》中均有世尊有五百罗汉弟子之说。本来古印度惯用“五百”形容众多的虚数,而到了中国则成了“五百罗汉”的实数。《梁高僧传》记载东晋兴宁年间,五百罗汉显圣说法于浙江天台山石桥,此后天台山便成了五百罗汉的道场。到了南宋绍兴四年(年)立《江阴*乾明院罗汉尊号碑》,五百罗汉法名一一俱全,这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佛学创造。罗汉由此在中国得到法名和法身,并进一步具象成神。

天宁寺罗汉堂石刻五百罗汉像,是我国目前流传于世的代表作。由石刻题跋可知,五百罗汉像原石刻于清嘉庆三年,咸丰十年毁于太平*兵燹,光绪年间补刻。石刻性格鲜明,各具形态,十分精彩。纪晓岚门生刘叙之曾撰写《五百罗汉像赞》曰:“五百应真,殊相堂堂……神通具足,变化靡常;图摸杖履,笔审阴阳;朗同星列,次比雁行,有瘦而削,有欣而长,有白而皙,有老而苍;有示游戏,有现端庄;有麟其车,有云其裳,种种会意,作作生芒;非空非有,能隐能彰;忽语忽默,或存或亡……”从宏观和个体描述了五百罗汉的形象。

罗汉五百数字庞大,要塑造出易辨认、易接受的形象实属不易。罗汉形象有部分借鉴了佛、菩萨、金刚力士的经典形象与样式,有许多是借鉴了人们日常的行为形态。唐玄奘《法住记》提到罗汉“同常凡众”,是说罗汉同普通人一样。受到“行住坐卧皆为禅”观念影响,展示在信众面前的罗汉像极具生活气息。还有在创作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罗汉游戏神通形象,如元神化龙、指尖化楼、剖胸现佛,接受灵猴供养、指尖幻化菩萨、生有长臂、指尖生火、面生五目、降龙伏虎、乘骑异兽、把玩瑞兽、元神出窍等神通,真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引人入胜。这些罗汉塑像造型没有佛典依据,但是有利于罗汉信仰在民间传播,正是佛教世俗化的典型表现。

罗汉堂罗汉石刻内容丰富,在技法上十分出彩。在人物面容、须发、衣带、物件、坐具和动物毛发的刻画上均注重细节,一丝不苟,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严整的手法。在人物神态的把握上十分精到,塑造的罗汉造像情感丰富、性格鲜明。清代的石刻罗汉造像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全部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五百罗汉像是在改革开放后重新精心塑造的。

大雄宝殿三世佛

天宁寺第二进院落的正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丹墀两侧有日晷,石经幢,都是清代文物。东面像石碑式样竖着的叫“面东西日晷”,西首像台面模样平卧的叫“平面日晷”。它是根据太阳光线照射到晷面上的扇形线条图,读出时间和节气。日晷是古代的天文学仪器。大殿正门前竖立着一座高大的铸铁香炉,上面刻有“天宁禅寺”金色字样。天宁寺大雄宝殿建在寺院中心部位的高台基上,大殿殿顶重檐九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33米,宽26米,进深27米,大殿主要支撑结构铁力木大柱高约30米,素有“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之称。

大殿正面大门上悬挂着乾隆皇帝题写的“龙城象教”匾额。大殿正脊和戗脊都用砖雕饰件嵌砌而成,打磨雕凿出多种人物、飞禽、花卉等图案,风格纤细典雅,形象生动传神,饰件采用镂空的“透雕工艺”,体现江南砖雕的富丽华贵、细微有致的风格。殿前两侧的墙上嵌幅罗汉砖刻像,其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十年浩劫中当地有心人用石灰覆盖这些艺术珍品才幸免遭受破坏。整个建筑气势磅礴。隆重非凡。

进入大殿,正面供奉高大奇特辉煌庄严的三世如来佛像,中间站着阿难和迦叶,背后供奉海岛观音。大殿两侧分列形态各异的二十诸天。大殿右前角有一口巨钟,重达4吨;左前角是一面直径约2米的大鼓;大殿右后角有一尊泰国佛教协会赠送的铜佛。三世佛木雕像造型华丽,气势非凡。三尊佛像代表中东西方不同世界的佛。中间一尊是我们当世的释迦牟尼佛,主管娑婆世界,教化人间,表现了大慈大悲;左边一尊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主宰人民无灾无病,丰衣足食,身心安乐,生男育女;右边一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人民没有烦恼可尽情享乐。这三尊佛合起来叫横三世佛,一切佛的形相都是以释迦牟尼佛的形相为基础,各尊佛像的形体、容貌、身体特征,除手的印相略有差别,其他都是大同小异。横三世佛身下是莲花宝座,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有的寺院中大雄宝殿供奉竖三世佛,这里竖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居中的为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世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世弥勒佛。

二十诸天分列于大雄宝殿两侧,二十诸天是佛教用语,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源于印度神话的二十诸天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功德天品》选定二十位天神。到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就表明明代以后佛、道二教互相借用与融合的趋向。

大雄宝殿三世佛像背后是海岛观世音的大型壁塑群像,群像高达13米,上塑尊大小塑像。壁塑以山峦起伏、海涛汹涌为背景,配以云彩、水浪、亭台、宝座、苍松、翠柏、桥梁、瀑布、篷船,兼有龙飞凤舞、浪拍龙宫、白鹤翔空等具有动感的景象,显示出色彩斑斓、错落有致、结构雄伟的气派,给人以一种高大深邃、庄严无比的感觉。群像中心人物是观世音菩萨。她赤着双脚,立在鳌头,手持杨枝净水瓶,表现“普施甘露,救人百病,普度众生”的风范。左边侍立着双手捧宝珠的龙女,右边向观世音合十参拜的是善财童子。旁有龙宫,上有手持金刚杵的韦驮、手持大刀的关公,托宝塔的李靖和二郎神杨戬四位护法神,周围有十八罗汉。

观音上面是地藏王,其左右是闵公、道明两尊者。观音左边骑青狮的是文殊菩萨,右边骑白象的是普贤菩萨。最高处是一米高的雪山太子,即释迦牟尼雪山苦修6年的场景,其左右上方有日宫和月宫,他们是光明使者,再上面是天龙八部护法神。左下面有尊罗汉,敞开的胸膛里有尊佛像,比喻人们心中的那尊佛睡而不醒,劝勉人们要修身养性,多做好事,激发人们心中沉睡的佛性。海岛观音壁塑的众多塑像,造型优美,神采奕奕,主次分明,彼此呼应,安排有序,不愧是佛教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天宁寺第二进院落的天王殿左右配建有文殊殿和普贤殿,大雄宝殿左右配建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将这四大菩萨同塑一寺,分立四角,各居其显灵说法的道场,象征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都会聚于此,显示出佛国庄严。如此布局使佛教信众认为凡到天宁寺进过香的人就好比已参拜过四大佛山,帮助那些难遂心愿的人顺利如愿。

天宁塔盖世无双

天宁禅寺中轴线的最北端是年落成的天宁宝塔。宝塔南边的宝塔广场正前方摆放了两个长5米、宽1.8米、高2.8米由青铜铸成的铜香炉,香炉通体刻着“福禄寿”字样。这是世上最大的铜铸香炉。香炉之间的弥勒亭里供奉着弥勒佛像。宝塔塔基前方两侧耸立着两根巨大的花岗岩九龙柱。九龙柱高19.8米、直径3米。柱身用凸雕手法雕刻着九条龙。佛塔为唐宋建筑风格,塔高13层,呈八角形布局,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总高度达.79米,为迄今中华佛塔之最,塔基七层,围绕着座玉塔和座玉碑,形成“世界第一塔林”和“世界第一经文碑林”。

塔基四角站立着全铜铸成的四大天王像,高大威武,分别手持剑、琵琶、伞、龙四件法宝,隐含对风调雨顺的祈求。每座天王像两侧分别摆放铜铸大象。龙与象共聚宝塔广场,呼应“龙城象教”之说。塔身八角飞檐,13层塔身层层屋檐加盖了5万枚青铜铭文瓦。飞檐的下方均悬挂了风铃,微风吹拂叮当作响十分悦耳。

塔顶的塔刹用金刚宝座型,一主四次五根刹杆并立。塔刹由莲台、象轮、鼓座、火焰板等组成,共用75吨*铜浇铸而成。而宝塔每层外墙上还砌着岫玉石,号称玉身,与铜制贴金的塔刹合称为“金顶玉身”,天下无匹,世间无双。宝塔轮廓灯饰展示出天宁宝塔的五彩华光。整座宝塔壮观、厚重、典雅,以无与伦比的宏大气势和端庄形象矗立于龙城宝地、天宁禅寺。天宁宝塔内的陈列和收藏内容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从宝塔底层地宫到顶层钟楼,整座宝塔以佛教文化为主线,以东阳木雕。扬州漆器、常州乱针绣、惠安石雕等工艺为表现手法,巧妙地诠释了大乘佛教的诸多教义。如此深邃的佛学文化,一时难以全部领会。

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第五层、第十三层内容。宝塔第五层是“法界源流”殿,其内容是用5吨沉香木打造的佛教源流艺术馆。艺术馆展现了佛教发展的历史源流,用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完美地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机融合。殿堂通体采用沉香木作为主创材料,工艺上采用了园雕、透雕、立体镂空雕等综合雕刻技法,并结合国画散点透视构图法则,把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组合起来。整个艺术馆图文并茂地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及发展交流的过程,通过木雕展现佛教的发展史,共雕刻了尊佛像。

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大和尚介绍,如此之巨的沉香木打造佛教艺术馆,在世界佛教界尚属首次。殿内核心筒东南西北依次展现出燃灯法会、灵山盛会、龙华三会、大悲宝相四副大型沉香木组雕。东面燃灯法会反映的是佛陀释迦牟尼每年都要带领四众弟子举办的供灯盛会。灯是智慧、光明的象征,燃灯上供下施,能够快速消除业障并积聚福徳,亦可点燃心中的自性慧灯,是最方便修行的法门之一。

南面灵山盛会根据佛教经典故事雕刻,重现佛陀释迦牟尼在佛教圣地灵山召开盛大法会,使得众菩萨、罗汉、诸天神者以及诸界尊王、世间闲散居士及万物生灵等闻法开悟,沉浸在一片安乐祥和的极乐世界中的景象。西面龙华三会描述了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弥勒三会。乃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凡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正觉,前后分三次说法,教化众生以更高的觉悟心、包容心和慈悲心。北面大悲宝相以形象化方式生动刻画出《大悲咒》八十四宝相和其护法童子分别以不同的应身,出现在各种不同境界的场景。观世音菩萨时时不忘众生之苦,悲悯、包容、度化众生。该作品人物造型注重比例结构,又不失传统韵味,底座雕刻《大悲咒》经文,给人以图文并茂、圆满完美之感。

殿内四周墙面展示佛法开枝散叶的原始佛教,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佛学典故、佛像造型和寺院建筑。原始佛教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盛行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北传佛教是经印度西北部和西域诸古国,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以及由尼泊尔、中国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总称。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

宝塔第十三层展出的是水晶佛像。在巨大的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中央毗卢遮那佛像,这是一尊全亚洲最大的天然水晶佛,产于16世纪的尼泊尔,曾经供奉在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寺中,具有多年历史,是由世界上最大的整块天然水晶雕刻而成。水晶像高57公分,重50公斤,面容姣好,体态混润,通体晶莹剔透,为佛教艺术之瑰宝。

宝塔顶端梵音阁米高处悬挂了一只高3.2米、重15吨的大钟,青铜铸就,被誉为“天下第一高钟”。佛曰:“听钟声、烦恼轻、菩提增、智慧长。”每年除夕天宁寺都会举行“除夕听钟声”祈福活动,响吉祥钟声,代表了人们祈求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梵音阁墙上有四幅贴金的扬州漆画,内容是《法华妙典》、《释迦说法》、《西方极乐世界》和《华严大法》,表现了佛祖宣讲不同佛经的场面。梵音阁的外围墙壁上是唐朝柳公权书写的整部《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重要典籍,字经文镌刻在香樟木上,字体苍劲古朴,一气呵成。

天宁宝塔还拥有8明8暗16个地宫,是世上最多的佛塔地宫群。地宫里展示一些佛家的舍利、佛足、唐代石佛等宝物。从塔顶乘电梯下到地面,便结束了天宁寺的游览参观。在此,建筑之美与雕塑之美共赏,佛教文化和寺庙文化兼收,尽情地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出了山门,仍感意犹未尽,不知何时能再来。佛家典故、诸多趣事、回味无穷。遂以文记之。

年11月于宣城(该文作者原宣州市建委主任)

参考文选:《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小辞典》

《中国佛教建筑之旅》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涉佛教文化略领佛学梗概欣赏艺术瑰宝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