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真实的达摩祖师根本不会武学,易筋经也
TUhjnbcbe - 2023/9/25 21:56:00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达摩祖师带来了少林武功?非也!

公元4世纪末期,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北魏*权。为了统治的需要,麻痹劳苦大众的反抗意志,统治阶级大力推崇佛教。依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仅北魏境内就建有寺院三万多座,这些寺院消耗了巨半的财*收入,也加速了国家的衰落。

就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少林寺落成了。为了安顿从西域来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孝文帝下诏在嵩山少室山阴建造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而在此时,达摩祖师还没有出生。也就是说,达摩祖师并不是少林寺的创始人。

菩提达摩的剧照

少林寺建成几十年后,已经初级规模,依据典籍记载,已经有了僧侣“二三百人”,这时候达摩才来到中土。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年),一位南部天竺僧人来到少室山修行,后来被尊称为“菩提达摩”。他来到少室山后,据说是进行了面壁修行,其实是练习一种心灵瑜伽术,目的是达到否认客观现实世界的心理状态。而禅宗思想,就是佛教中否认客观世界的唯心主义的巅峰。禅宗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围绕“成佛”的信仰目标而展开。而要想成佛,按照佛家理论得创建一个与现实世界分离的“真如法界”。在禅宗诞生以前,尽管任何一个派别都以唯心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其目的是竭尽所能地否认物质世界的属性,但并未都否认世界运行的规律。但禅宗来得最为彻底,连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都不认可,可谓是佛教历史上最彰显唯心主义思想的一个派别。

禅宗虽然有很多支流,但归根到底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千方百计从各个角度彻底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不但否认个人存在的真实性(自无),而且认为人的一切认识方法都不可能接触到真理。禅宗的真理,指的就是存在一个不可描述的佛国真如法界。禅宗的核心思想即:只要修行者承认现实世界是虚幻不实的,则可以进入真如佛界。用大白话说,只要你彻底接受唯心主义思想,你即可成佛,就可以立即脱离现实世界的苦海。

在禅宗的修行者看来,只要思想境界到了(即最彻底的接受唯心主义,最彻底的否认现实世界),就等于成佛了。

据记载,达摩在少室山一共面壁了九年,他的具体工作原理,就是通过不间断的心灵瑜伽术的修行来坚固个人信念,即:客观世界是无他,本质是虚幻不实。人类之所以不能接受佛教的真理(真如),原因就是人的生理感觉器官蒙蔽了真相(客尘障故)。

达摩做了九年的面壁修行,为的是要彻底否认人的生理感觉器官,认为人的生理感觉器官的感知都是虚妄的。既然感官一概皆是假的,那么就推论出人的一切对外界的感觉都是虚幻不实的(唯有佛是真实的)。不但人的感官是虚假的,一切人的感觉都是虚假的,而且继而推断出终极结论:甚至连外界也是虚构的,是不真实的。

这位达摩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练习,自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修行的目的,即悟到了成佛的正确打开方式,于是他便开始在少林寺传授禅宗思想。他去世之后,又经过三四代弟子的不懈努力和推广,逐渐使少林寺成为当时中土禅宗思想传播的中心。

要注意的是,少林寺是得到北魏皇室支持的,实际上就是皇家寺院,所以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了强大后台的少林寺,现在又有了强大的理论工具,犹如虎添翼,名气更加远播。

达摩祖师的画像

不过,达摩祖师创立了少林武学的事,完全属于虚构。其实,他就是一个体弱的凡人,一个普通的修行僧侣,并没有什么高超的武功,并不存在任何特殊能力。至于所谓的“一苇渡江”神迹,那更是后人的传说。史书中关于达摩的文字,没有留下任何达摩大师跟他人进行打斗,或展示神迹的记载。后人传说达摩是很厉害的武术大师的根据,主要来自“达摩祖师创立《易筋经》”的传说。很多武侠小说就延用了这样的传说。但据武学考据家唐豪先生的考察,这部《易筋经》里面居然讲到道家阴阳采补的方法,跟汉传佛教的戒律大相径庭,所以它是后人伪作无疑。既然《易筋经》本身就是伪经,自然不可能是达摩所创作了。

那么,《易筋经》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惊天动地的武学秘籍吗?非也。依据中科院专家联合中国体育大学专业人士的研究考证,《易筋经》其实就是一种按摩术,与武功技击没有任何关系。

《天龙八部》的剧照

为什么少林寺享有千年不衰的武学威名呢?

这其实与少林寺的庞大产业有关。

从南北朝到隋唐,佛教的实力总体上在不断发展壮大,寺院经济已经成为国家中强大的势力。而像少林寺这样的大寺庙,有大量的田产、奴仆。在隋代,少林寺就一次性获得上千亩的赏赐田地。北宋时期,少林寺已经拥有土地多亩,寺基亩,楼台殿阁余间。为了保卫这些财产,寺庙自然也会蓄养一些武装力量,这就是僧兵,或者说武僧。

这个就是十方丛林的标志:韦陀像双手合掌,降魔杵横置于双掌之上

按照开国将*皮定钧回忆录里面的说法,少林寺在解放前就是超级大地主,属于剥削阶级。当时僧兵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了向佃户收租。皮定均将*亲自有过调查,他指出:解放前的少林寺,乃是嵩山地区最大的地主,方圆数十里都是少林寺据有的土地。又据《嵩山志》的记载,历史上少林寺武僧的主要职责,就是用于收租。

少林寺是典型的子孙丛林,寺院的财富是世袭制,一般不接受挂单。少林寺是一个典型的独立经济组织,拥有庞大的寺庙产业。方丈相当于家主,可以自由支配家产。方丈年纪大了总要去世,但权利和财产必须要交接下去,这时候方丈就会选定一个自己的弟子坐自己的位子。这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除了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和世俗家庭的父传子、子传孙没有区别,所以这样的寺庙被称之为子孙丛林。

作为子孙丛林的寺院主持或者方丈,将这个位子以类似世俗家族“父传子”的方式往下传,有义务扩大寺院的产业经济。这样说吧,寺院就是一家集团公司,主持就是集团公司的老总,有义务解决全寺院僧人的饭食温饱。人都是有贪欲的,出家人同样不例外,解决基本温饱后是不能止步的,所以寺院经济要不断扩张。当然,从这个角度看,寺院主持的做法并没有错。

《笑傲江湖》里的方证大师

其实不止是少林寺拥有寺庙经济,全国的寺院都差不多,寺庙经济与世俗无二致。他们和地主阶级一样,长期向佃农放租,驱使农工为寺院劳动。据《洛阳集》记载,洛阳城外一家中等规模的寺庙,每逢到了收获季节,一次性出动多名农民为自己收割麦子。低级僧人也有义务为寺庙从事农业劳动。在《法显传》和《高僧传》里面,都几次提到了东晋著名高僧法显在未出国之前,他曾经和众多的同学没日没夜的为寺院收割麦子。这证明了当时的寺庙拥有着连绵不绝的土地,经济实力雄厚。依据《南史》的第22卷,记载了这样的事迹,说梁武帝为了推崇佛教,就强迫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包括王氏家族把土地“捐献”给佛寺。王家就是那个“王与马,共天下”的超级豪门,连他们家的土地都能被强占强夺,至于普通农民更不要说了。

据历史典籍的记载,古代的寺院是经常放高利贷的。南朝时期的寺庙,就创立了“长生库”制度,就是公开的放高利贷。这在《南史》第70卷的《甄法崇传》,以及《宋史》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说放贷的利息很高。两宋时期的寺庙还蓄养大量的“白徒”和“养女”,都是专门给僧侣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役、佣人。据《南史·循吏列传·郭祖琛传》的记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南朝对僧人的称谓)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赏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少林寺的石狮子

寺院一旦有了庞大的产业,就要想方设法保持住,维护好自己的利益。于是从隋唐开始就形成了成建制的私家武装集团——少林僧兵,鼎盛时期达到人。在乱世之中,僧兵在地方上的作用是很大的。统治阶层也看重了僧兵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比如,北宋徽宗年间时,河南地方官任命僧人为“宣抚司参议官”,以僧兵为*事组织。元朝时,少林寺僧兵参与了维护地方治安,甚至在明末参与过镇压红巾*起义的战争。也就是说,僧兵其实就是合法的准*事组织。由于少林寺有子孙丛林的性质,其传承是有序的,这方便少林武僧将战场实战中的搏击技术、训练方法加以归纳、总结,继而传承下去,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少林武术体系。但并不是“天下武功出少林”,这个说法毫无依据。

据典籍记载,少林武功在北宋才形成体系,这时期少林僧兵体系已经完全成熟。之前在隋唐就有僧兵组织,那时候的少林武艺一开始偏向于*营式格斗术,不具备个人特色。这时候少林寺的武学还不出名,远远达不到“泰山北斗”的程度。到了北宋初年,少林寺住持福居和尚立志整理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少林武学,于是邀集全国武林高手来到本寺切磋武艺,后将各门各派的武学技艺加以总结,最终汇集成了少林拳谱。从此以后,少林寺的武学才开始出名。但所谓的“七十二绝技”的说法,在元朝以后才出现。而“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是到了清朝顺治、康熙时期才流行的。

之所以出现这个说法,是因为官府的*策是严禁民间习武,而少林寺的威名和地位很高,不但是宗教界的领袖,还是清朝的皇家寺院。于是乎矢志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自认其习练的武学源于少林寺,给自己找了个“后台”,这样就减少了官府盘问的麻烦。皇家寺院教授的武功,我练功是为了保卫朝廷的,你官府还能过问吗?看见“天地会”尝到了甜头,于是民间各地的武术团体都纷纷标榜自己是少林寺的分脉,起到了抱大腿的作用。

电视剧中的“天地会”掌门人

所以说,其实少林寺是被代表了,天下绝大多数武术团体或者流派,和少林寺都没有直接关系。“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是先有了天下武功,然后才有了少林。

那么,少林寺的武学到底能不能打呢?传说中的“七十二绝技”有没有克敌制胜的能力呢?

实事求是地说,少林寺的武学起源于僧兵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之后逐渐加入了天下各门各派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技击术,在早期还是比较能打的,而且战斗力比较强悍。早期的少林寺,他们习武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表演,而是直接服务于实战。不能实战,就会丧命,更不能保护庞大的寺产,也不会得到统治阶层的笼络。

但只要承平日久,再高明的武功也会荒废。少林寺的武学“实战指数”也在衰落。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

首先,失去了在战场上血与火的磨炼,再实战的技能也会退化。实战不光是拼技术、技巧,还包括了本能反应的锻炼、对抗性的训练和丰富的对敌经验。这不是学习了几遍拳法、棍法就可以做到的。

“七十二绝技”能打吗?

第二,由于明清以后社会治安较为稳定,没有必要上战场磨炼,少林寺武僧的训练越来越倾向于个人特色的套路表演,“七十二绝技”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套路表演性质,少部分是硬气功表演,这些都不具备真正的实战对抗性。一个习武之人之所以武艺高强,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进行对抗性训练的,而少林寺武僧日常训练仅仅是表演性质,缺乏真正的对抗性。再漂亮、高难度的招式,如果没有了对抗性训练,充其量就是增加一些个人的体能,一旦上了战场或者专业搏击运动员的擂台就原形毕露了。这些年,武僧们从来没有在专业搏击擂台上赢过,因为他们练习的本就不是强对抗性的,主要还是表演性质。就像泰国的国宝托尼·贾,出演了轰动一时的动作片《拳霸》系列,他自小练习的是古武术,进入马哈·撒拉克玛体育大学后还是练习这个,长期的训练让他可以完成各式各样的高难度动作,比如一脚把吊灯踢碎,但是他实战是不行的。假设他真的上了专业搏击擂台,支撑不了几秒。当然,为了维护个人形象,托尼·贾也绝对不敢上擂台。

托尼·贾

事实就是如此,到了明朝的时候,由于承平日久,武僧们集体缺乏实战训练,少林寺的武学已经退化的不成样子。这从明代*事家、武术家俞大猷那里得到了验证。这位抗倭大英雄俞大猷曾经兴致勃勃的赶到少林寺参观,他早就听闻少林寺武学的大名,结果在观摩武僧表演之后非常的失望,认为“真诀皆失”。于是,他特意选了寺内的几个壮年和尚,跟随自己学习棍法。在这位战功赫赫的武将看来,当时少林寺的武术已经有了脱离实战的迹象,所谓的“七十二绝技”不过是表演而已,并不能真正的在战场上克敌制胜了。

俞大猷的剧照

当然,少林寺的武功依然还是很有价值的。一些现代的散手、散打,还可以吸收一些少林寺武功的招术,再加以改进。

我来总结一下结论:

一,达摩祖师不会武功,也不可能创造武学。

二,《易筋经》不是什么武学秘籍。

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没有依据。

四,少林寺的武学曾经很有实战性,但现在主要是表演性质。

作者:怀疑探索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实的达摩祖师根本不会武学,易筋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