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刹遗风·寻僧宇传奇
山里
有座庙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总期第期
身在佛门的翻译家
在中国的佛教翻译史上,曾经出现了很多卓越的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玄奘法师,堪称古代佛教梵语“四大翻译家”,他们翻译的佛经,传诵千年、影响深远。
之后,中国历史上也不断的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翻译者,法尊法师便是其中的一位。
法尊法师对佛教经典作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为中国的佛教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精通藏文,无论是藏译汉,还是汉译藏,都达到了十分纯熟的程度。历史上的翻译家玄奘,能梵汉互译。法师亦能藏汉互译。因此,他被誉为“当代玄奘”。
▲墓塔
年12月,法尊法师圆寂于北京广济寺,而他的灵骨塔却建在了五台山广宗寺,因为广宗寺是当时他出家的地方。
这座灵骨塔就位于寺内东北角,塔高6米,围基10米,通身砖砌,外除白垩,洁净雪亮。
法尊法师是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院长,他精通藏文,对佛学研究造诣很深,曾对佛教经典作了大量的翻译工作,把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
▲广宗寺一角
石碑上嵌刻有赵朴初书写的“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字样,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挥泪述赞道:象教东流,译业为先,名德出世,贤哲比肩。
说起佛经的翻译,佛法的渊薮来于天竺(即古印度也),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佛法的深入传播,自然离不开佛教经典论著的翻译。
▲广宗寺一角
值得注意的是,自公元七世纪莲花生大师将佛教由印度传往西藏,在雪域高原上开创了别具特色的藏传佛教。
虽从本旨上说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并无根本不同,但其教法多以密宗(又称密乘)为特点而跟汉地显宗有别,藏地浩瀚的《丹珠尔》、《甘珠尔》中收录的大量密教典籍,在汉传佛教中多未传译。
▲广宗寺一角
千百年来,时有藏地高僧来汉地传法,有的且被朝廷委以高位,如元代帝师八思巴(-),明代大国师迦也协(-),清代国师章迦活佛(-)等,但将藏文佛教经典译成汉语者,却鲜有人,即便偶有所译,数量亦较为有限。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志赴藏求学密法的汉人,翻译藏文经典一时慰成风气,有大勇法师、能海法师、观空法师、汤乡铭居士、郭和卿居士等积极投入,成绩斐然,其最有成就者,则当推精通汉藏的法尊法师。
▲法尊法师塑像
法尊法师(-)入藏十年,深得藏密精髓,穷毕生之力,将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译成汉文,还翻译了《现观庄严论略释》、《辨法法性论》等藏文典籍。
▲广宗寺一角
并将二百卷《大毗婆沙论》由汉文译成了藏文,堪称是沟通汉藏的一座桥梁,其功德实可比肩唐代西行取经的玄奘大师。
了解了法尊法师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座寺院还有哪些故事。
广宗寺位于五台山风景区镇营坊村山腰。沿着灵鹫峰小山脊的石台阶继续登高,路过一处寺院,该寺的天王殿就在路边。
▲广宗寺
广宗寺俗称铜瓦殿,其正殿的殿顶全部用铜瓦覆盖。该寺紧挨着灵鹫峰菩萨顶,面对台怀诸寺院,布局严谨。
▲大雄宝殿
皇帝钦赐的千年古刹
在明朝历史上,明孝宗(-)朱佑樘算是较为开明的皇帝之一,在位时斥逐奸妄,重用正直练达之士,且屡禁皇亲国戚侵占民田,故史有“弘治中兴”之称。
弘治中后期,孝宗上五台山拜佛,有感灵山显迹,很想在高高的东台望海峰上建一所皇家寺院,专用于为民祈福。他恐东台山高风猛,还特颁旨意,大佛殿要用铜瓦铜脊,以保证沉稳坚固,不被山风刮倒。讵料世事无常,此事刚刚起了个头,这位贤君已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六岁。
▲广宗寺一角
孝宗卒,其长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武宗,年号正德。年轻的朱厚照对父亲的这一遗愿十分看重,登基伊始,就命御马监太监韦敏专司此事,务将先帝在世时就想盖的这所佛殿盖好。
韦敏领旨而行,先将先帝孝宗指明要用的大批铜瓦铸好,而后再落实下一步具体盖大殿的事宜。韦敏去东台实地勘察后,发觉要在东台上建寺困难重重,不仅在于望海峰上山高风猛,更难在上山的路崎岖艰险,伕役难行,大批物料搬运不便,而且真的将寺院盖起后,今后要找僧人看守都难。
▲广宗寺一角
为此,他给皇帝上了奏折,婉言陈述,请旨定夺。
正德二年()七月,明武宗下谕,准韦敏会同当地官员,从长度量,按五台山实际情况,选择相应之地,将铜瓦殿盖起来,以实践先帝为民祈福之愿。他还告诫韦敏,去五台山盖殿,务必约束手下的人,不可扰害百姓,若发生这种事,他要追究责任的!该敕谕全文如下:
敕御马监太监韦敏:
昔先帝在御,尝为海内百姓祈福,许于五台山盖造佛殿,未就而龙驭一宾。今铜瓦佛像已完,尔敏请予五台山东顶盖造安奉。
朕奉遵先志不敢违,但闻峰顶极高,风势雄猛,尔敏到彼,会同山西镇巡等官,从长度量,相应所处盖造,无致徒为劳费。合用钱粮物料并各色匠役人夫,即行都布按三司从宜分派措用,仍委分巡分守官各一员监督,务令坚宗,以称先帝为民祈福之意。事完,尔即回京,所至必须约束下人,不许因而生事、扰害百姓,如违,责有所归。
故谕。
正德二年七月十五日
这件敕谕,今日还在,若去广宗寺,穿过铜瓦殿后,可看到两块并列的石碑,其中一块驮在一只石龟上,敕谕就一字不漏地刻在那上面。背面刻着同年十一月韦敏给皇上的一份上疏。
▲广宗寺一角
韦敏到山西后,会同镇守太监、巡按御史、按三司掌印官、布*按察使、指挥检事、分巡分守官等一大批官员,并各色匠役,一起上东台顶实地考察,斟酌再三,最后决定将铜瓦殿建在菩萨顶下边,于是,遂有了今日所见的这所皇家寺院。
布局严谨的铜瓦寺院
广宗寺创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建。
《清凉山志》载:“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店。赐印,并护持。”
▲五台山
寺内正殿背后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对创建广宗寺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叙述。
原来,广宗寺的铜瓦殿,计划在东台顶建造,后因“峰顶极高,风势凶猛”,“无益于后”,才选址于此处。
铜瓦殿刚建成时,全称为铜瓦铜脊文殊宝殿,尚无寺名。继此殿建成后,后来又陆续建造了山门、钟楼、鼓楼、僧房、藏经楼等建筑。
▲广宗寺一角
正德十年,御马监太监焦宁奏请寺额,武宗亲赐“广宗”两字,意为广弘正宗佛法,这所寺院从此以广宗寺名昭天下。
武宗并降敕晓谕附近居民,毋得侵扰该所寺院,违者将以法治之。这件圣旨,刻在铜瓦殿正前左侧的一块石碑上,也为石龟所驮,与大殿后面的那块敕谕石碑相得益彰,都已成为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了。
广宗寺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木构建筑。寺宇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为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46间,钟鼓楼各1座,石碑4通。
▲广宗寺一角
该寺布局严谨。山门建在正面,于天王殿合而为一,正中供有弥勒菩萨像,造于明代。
弥勒菩萨为铜质,造型很好,那盘腿打坐、大腹下坠、满脸堆笑、乐观无忧的样子,使人观后受到感染。其后为韦陀,两侧塑有四大天王踩八怪,雄伟高大,威风凛凛。
穿过天王殿,就是铜瓦殿。铜瓦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院中心,殿建3间,14米,进深12米,重檐歇山顶,原顶部为铜瓦铜脊,现留铜脊和少部分铜瓦。木建大殿,上覆铜瓦,古色古香,别具一格,在五台山寺庙中仅此一处。
明代高僧紫柏法师有诗为赞:鳞鳞万瓦五峰中,不用泥烧用铸铜。无奈朔方冰雪甚,住僧无力可支倾。
▲大雄宝殿
紫柏法师在万历三十一年因冤狱酷刑而死,恐怕他那时无论如何想不到,铜瓦再坚,冰雪再甚,酷刑再厉,跟几百年后的文革狂飙相比,也实在算不了什么了。
所幸的是,当年大殿里的佛像,在文革的疯狂年代里,却奇迹般地逃过了当时大多数寺院佛像未能幸免的被砸毁的命运,完好无损地留存到今天。
▲大雄宝殿内圣像
殿内佛坛上立木质方格,供有上下两层圣像。下层三尊是铜铸“西方三圣”,正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佛家称西方极乐世界有主佛阿弥陀,身旁有侍者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人死后“往生净土”的地方。
上层三尊脱纱圣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殿两壁供有铁铸十八罗汉,铸于明代正德三年。后壁两角分别供有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正殿内不太宽阔,供有如此多的圣像,使人感到“琳琅满目”。
▲康熙御匾
正殿前内额挂有康熙御匾,上题“云嵋”二金字。时至今日,众多的游客和信徒蜂拥而上灵鹫峰,登峰必到广宗寺,参观铜瓦殿,终日香火不绝。
铜瓦殿后是藏经楼,面宽5间,上下两层,前出廊,内有《大藏经》等佛教典籍。
▲广宗寺一角
藏经楼底楼供着三尊檀香木雕的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侧为阿弥陀佛,右侧为药师佛,这并列的三尊佛像亦即人们所说的三世佛。
据传,这三尊佛像皆来自释迦佛的故乡,是由印度高僧仔细装藏后,不远万里运来五台山的,在今日国内,类似这样的大型印度檀香木佛像已不多见。
▲广宗寺一角
时至今日,众多的游客和信徒蜂拥而上灵鹫峰,登峰必到广宗寺,参观铜瓦殿,朝拜法尊法师,法尊法师正以他那慈悲,积极向上的精神,普化着十方。
编辑:白鹤
摄影摄像:白鹤永生张颖楠张超
来源:五台山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