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唐代祎衣是后宫最高级别女性礼服,试分析唐
TUhjnbcbe - 2023/9/15 20:47:00

对唐代女性婚服制度的分析结论可知,祎衣是后宫最高级别的女性礼服,是皇后的婚服,也是唐代女性婚服形制的来源。礼衣作为唐代才出现的礼仪服饰,是皇后的末等礼服,用于宴见宾客时穿戴,也是内外命妇及庶人之女婚嫁时的礼服形制。只是高品级的命妇的首饰为花钗宝钿,礼服章文有翟。底品级命妇的首饰有花钗,以金银杂宝做点缀,礼衣章文无翟,官妇及其女亦无翟文。庶人之女的礼衣为连裳形制,且衣袖样式不同于官员之女。由于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的样式多样且复杂,以具体的祎衣和礼衣作为主要的女性婚礼服饰对象,来进行研究。

(一)唐代祎衣。由于纺织品大多是由有机物制成,不易保留,所以至今出土的唐代纺织实物极少,且部分为衣物残片,所以很难判断衣物的具体样式。而根据唐代的图像资料显示,大多展示了唐人的生活常态,有关婚礼仪式场合及服饰的图像资料甚少。但在年,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收藏了一座唐代经幢构件。基座呈四方体,其长、宽、高分别为:厘米、厘米、42厘米,四侧面分别线刻了供养人名、供养人像、帝后礼佛图及瑞兽图。此线刻图是继北魏巩县石窟第一窟、北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等之后,乂一幅帝后礼佛图,很可能也是至今现存的唯一一幅帝后礼佛线刻图。这为世人了解皇室礼佛的仪式及活动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

石刻正面为帝后礼佛图像。周忠强在《新见唐代皇帝皇后供养石刻考》一文中,通过唐史著作、石刻史料、高僧传等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推测出该经幢构件大致属初唐至盛唐时期,礼佛图中的帝后身份皆为唐中宗和韦皇后。关于皇后穿着的礼服,周忠强认为是皇后的末等礼服“钿钗礼衣”,但具体为何并未有合理的解释。礼佛图中韦皇后所服为“祎衣”。据《旧唐书》载,唐中宗在复位时,诏令天下建立寺庙观堂,大力推崇佛教。据《宋高僧传》载:“中宗诏禅师道亮入大内坐夏安居,并请其为己受菩萨戒。”可见唐中宗十分重视佛法,自己也虔诚的念佛礼佛。所以,帝后在礼佛仪式中穿着的服饰理应更加庄重。

从皇后的服饰制度来看,皇后有三等礼服,包括祎衣、鞠衣和钿钗礼衣。其中祎衣是皇后在受册、助祭、朝会等大事时服之。鞠衣是皇后行亲蝉礼时所服,钿钗礼衣是其宴见宾客时服之。并且在《通典-后妃命妇服章制度》提到:“周制,王后之六服:祎衣,揄翟……郑玄据五行相生为说也。妇人尚专一,德无所兼,连衣裳不异其色……六服皆袍制。”以及“汉制……皇后入庙服,绀上皂下……皆深衣制……宋制,皇后入庙服大衣,谓之祎衣。”唐以前的周代、汉代皇后入庙礼服皆为上下连裳的深衣制。从唐代的女性服饰制度来看,大体延续了前朝的服制,所以唐代皇后入庙也应服深衣制礼服。按照郑玄的五行相生的说法来看,上下连裳且不异色的深衣制礼服,蕴含了妇人德行专一的寓意。唐以后的宋代,明确规定祎衣是皇后入庙时所服。按照历代服饰制度沿袭前朝的逻辑来看,唐代皇后入庙服也应是祎衣,形制也是上下连裳的深衣制。

根据以上文献内容的推测来看,唐代皇后礼佛图中所服为祎衣。再看图像内容,做近一步确切的分析。据帝后礼佛图像来看,皇后双膝跪坐于方形塌上,身后有四位侍女和一位言母金氏供养人。其中两位侍女举扇,一位撑伞。皇后手笼于袖内,双手捧一莲花苞蕾。衣为上下连裳深衣制,内有衬袍,应是中单,领口为弧形翻领。外衣交领右衽,大宽袖,袖上绣有祥云和升龙,袖底及袖缘绣有翟形纹样。而“钿钗礼衣”无翟文,从此处也能肯定,石刻中皇后所服为祎衣。外衣上半部分罩有半袖上衣即半臂,且袖边有垂褶装饰,两肩处有日月图案,胸下有腰带。皇后衣下有蔽膝,垂于榻前,并绣有像似花卉的纹样。

另外,敦煌莫高窟第窟西壁的异国国王、王后、公主盛装礼佛图间,虽然图中供养人并非本国人,但仍穿着汉式盛装进行礼佛仪式,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礼服特点。王后与公主头戴鹊尾冠,插簪花,颈部带有环形项链。身着对襟缘边大袖袍服,腰部有革带等装饰。足有岐头履和笏头履。而盛唐时期,印度国王的王后韦提希夫人在盛装礼佛图中,王后身穿深衣制宽袖袍服,领口上宽下窄,结合为皇后礼佛服领口来看,应为交领。外套有半臂衣衫,半臂袖底缝有褶裥花边,这点与韦皇后的礼佛服式相近。

从岀土的唐代彩绘乐舞女俑的服饰图像中也能看到,唐玄宗在位的盛唐时期常有这种半袖褶边的外衣,且多用做宫廷乐舞的服装配件。亦能说明在深衣制礼服外套用褶边袖的半臂衣,可能是盛唐时期本朝的主流服饰风格。所以皇后的婚礼服祎衣也采用这种服饰风格的可能性较高。结合唐代皇后礼佛图、异国王后公主礼佛图、唐代乐舞女佣中衣服样式的分析后,在此推测初唐至盛唐时期祎衣的样式,并绘制成图。

半臂,在初唐与盛唐时期较为流行。《通典·皇后王妃内外命妇服及首饰制度》载:“女史则半袖襦裙。”宋代《事物纪原-背子条》有载:“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却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之背子。”在隋代,内官也都穿着半臂,并且沿用至唐代。半臂衫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出现,东汉陶俑,身穿袖口缀花边的半臂衫。*克孜尔石窟龟兹壁画中,部分供养人也有穿着类似半臂的服装。如海外克孜尔石窟,第窟阿阍世王的夫人像,画中夫人身穿对襟圆领短袖上衣。第79窟“降伏魔众”故事画中,魔王波旬穿着对襟立领短袖上衣,且袖底加缀花边。

从龟兹壁画供养人像资料考察,佛传壁画一般有两种半臂的袖型,一种是直边,另一种是褶边。再结合皇后礼佛线刻图来看,唐代半臂应是受到了龟兹佛教文化的影响。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处于丝绸之路的中西交通要冲。汉武帝时龟兹开始与汉朝有往来,佛教也是从汉代时期开始向中原地区广泛传播。唐高宗时,以龟兹之地为龟兹都督府,此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与此同时,经济的交融也更为频繁,因此引来了“胡商”的绘集,也带来了异国风俗。《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以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用胡食,仕女皆竞衣胡服……胡靴……戎服。”胡服、胡乐、胡食等当时在长安城内盛极一时。鲁迅先生也曾言:“唐室大有胡气。”唐代中原文化对宗教文化、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造就了唐人着胡服、披帛、襦裙等多元服饰的盛世景象。总之,唐代对外来事物开放的态度,是促使半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唐代女性婚礼服饰变化的因素之一。

另外,在武昌何家珑号唐墓出土的陶俑,其女俑穿着大袖交领外衣,上臂中部系有一条褶边装饰。据孙机先生所言,这种有褶裥的花边常加在褒博的礼服上,但因为服装过于宽大,不便再套上单件的半臂,所以有时直接将带褶的花边缝在礼服的袖肘部。到了中晩唐时期,服袖愈渐肥大,若衣外仍然单罩半臂便会产生不适感,于是其适用范围逐渐减小。《安禄山事迹》有载:“天宝初……妇女则簪步摇,襟袖狭小。”《新乐府上阳人》曰:“小头鞋履窄衣裳。”中唐以前女子所服衣袖窄小,半臂能适用于日常服装中,所以较为流行。

从选自《唐代服饰资料选》的图像资料也能看到,初唐时期的女性衣袖窄小,上衣套有交领半臂,裙腰较高,与胸齐平,披帛搭垂两肩。初唐半臂也出现了对襟V领,胸前系有结缨带。盛唐时期,半臂随衣袖渐宽而逐渐消失。直到中晚唐,女性衣袖长至小腿以下,更不便于套用半臂。可见半臂仅在盛唐以前常被使用,到了中晚唐时期完全消失。但在盛唐以前半臂领型变化多样,这也能反映唐代服饰的创新性与多元化。有研究者根据唐代陶俑以及敦煌壁画的服饰资料,总结了半臂的五种领型。领型为:交领、直领、圆领、尖领和鸡心领。这种变化映射出了唐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代祎衣是后宫最高级别女性礼服,试分析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