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这个词丰富的哲学含义,似乎只有汉语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字才能呈现,仅仅四个字,就把一种极美的自然现象和背后的深层意蕴层层传递出来。
要是挖一挖最早使用这个词义的老祖宗,十有八九该是荀子,文字见于《荀子·致士篇》,原句是:“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意思是水深了就会有漩涡,树叶落了就下来营养一下树根。呵,“粪本”这词用得真直白,要是用在那个“矛盾体”朋友的头上,他估计得尴尬一下。再后来,这个词见于《汉书·翼奉传》的注,有“木落归本,水落归末”,意思已经相当接近了。
但是真正把“叶落归根”这个词干净利落地固定成一个成语的人,却是一个一天学也没有上过的“文盲”,这样说希望没有不恭,说“文盲”,他只是不识字而已,但他的心里却是洞彻澄明的,比我们这些只是眼睛识得几个字心里却糊涂颟顸的人不知高明了几千倍,他就是一代高僧禅宗六祖慧能。说到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佛家看来平常但我们一般人看来却惊心的故事。
据《坛经·付嘱品第十》: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
弟子问六祖什么时候回来?六祖随口就道出了这个“叶落归根”,他知道自己入灭之后真身还要回来,而且说了他死后还要遭遇的一难,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心惊了。
六祖大师说:“来时无口。”两重含义,一是指禅宗无言传教,他一生都没有说过什么法;二是指再来是已经是真身舍利,也无由开口说话了。
请注意!大师还说他圆寂后五六年,会有一人来取他首级!说的是的一个叫张净满的人,他受新罗僧人金大悲指使前来盗取六祖肉身舍利头。因为六祖有提示,弟子事先用铁包住了六祖的脖子,他的快刀砍不下六祖的头,反被官府缉拿。
“叶落归根”沿用到宋代,当时的文人们喜欢以理入诗,大概大家的理解还是消极的,跟“身死入土”差不多的意思吧。赵蕃的《白发诗》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叶落归根莫谩悲,春风解发次年枝。”他本意是劝慰大家想开点,但是想到叶落犹可发,人世不重来,不是更添了一重愁怀么?
倒是特别爱抒发家国情怀的陆放翁,在六十多岁闲居乡下村里之后,诗意越来越平和深远,他的《寓叹》诗里有这样一句:“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
这样的心态是在饱尝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可贵之后生发出来的。“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人的生命就像一片树叶,从嫩芽萌生,到绿意盎然,又随着季节更迭,发*枯落,回归大地。
古代的文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挺身而出,居庙堂之高而兼济天下黎民苍生。到老了,他要向皇帝“乞骸骨”,意思是请皇帝可怜可怜我,把我这把老骨头放回老家去吧。他们并不贪恋大城市的繁华便利,毅然而决然地把京城的宅子卖了,卷铺盖回到生养自己的桑梓故土去。
但现在,这种优良的传统似乎被摒弃了,读书人进了城安然而居,“直把杭州当汴州”,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人渐渐淡忘了“根”的记忆。也许有人会觉得回到家乡去是没有出息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想法,呵!有这种想法的人比起那些“杖于乡”的先贤应该是卑微的吧?
于此而言,先贤们“归园田居”,不失为一种壮举,是有高尚精神支撑的。人老了,在城市的高楼上浮若轻云,而脚踏在故乡的土地上,则铿锵有力。归根则成肥料,像荀子所说“粪本”,不归根则难免被别人讥讽为“垃圾”。
归根于故土,是本次生命附着的身体的依归,而生命的真正归根,是交出人生的答卷之后,化于无形,人说“土归土,尘归尘。”消亡入寂并不可怕,只是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回归到父母未生前生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