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佛教传奇人物菩提达摩圆寂何处龙哥说
TUhjnbcbe - 2023/8/15 21:26:00

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

据《圆觉空观菩提达摩初祖大师事略记》记载,达摩系南天竺国(今印度南部)香至王第三子,生有瑞相,学法于西天二十七祖般若罗尊者。南朝梁普通七年(,一说梁普通八年),从印度航海到达广州传教。梁武帝萧衍知道后,派人接至金陵(今南京)。梁武帝笃信佛教,广建寺庙,见到达摩后曾与之论道。梁武帝主张自我解脱,达摩主张普度众生。每谈佛事,总是话不投机。于是达摩便离开金陵,渡江北上,往北魏,游洛阳、嵩山。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长达9年,传授禅法,授慧可《楞伽经》四卷,被尊称为中国禅宗初祖。

达摩所创立的禅宗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禅宗把“理入”和“行入”相结合,形成了理论和行为合二为一的修行方法。经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两派,北方神秀主张渐修,南方慧能主张顿悟,时称“南能北秀”。中唐以后,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提倡,南宗成为禅宗正流而盛行。宋元以后继续流传,对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曾传播至朝鲜、日本等国,现在还流行于欧美各国。

关于达摩在中国的踪迹,史籍记载甚少,特别是他圆寂何处,尚无定论。据史载,达摩归宿有两种说法,一是“携只履西还”,据《旧唐书·神秀传》和《重修菩提达摩大师塔铭并序》记载:东魏使臣宋云自西域回国时,见达摩大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便有了“携只履西还”之说。二是圆寂于“洛水之滨”。《旧唐书·神秀传》载“或遇*卒”,据道宣《续高僧传》记载,“天平年间(-)灭化洛滨”。另外,据日本的铃木大拙在《风·骨》一书中说他“去了日本”,显然这只是日本佛教的一种良好愿望。

达摩离开少林寺后,到底去了哪里?圆寂何处?

清代《河南道志》对此提供了一种说法:“空厢寺在(陕)州城东一百又七里社,熊耳山西,即初祖达摩葬处。”

空厢寺位于河南三门峡陕县西李村乡陡沟村北约一公里的熊耳山西麓,原名定林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传说达摩离开少林寺后,游至定林寺继续传播禅法,后圆寂于此,有人见他携只履西还,此处留下只履空棺,故改名“空厢寺”。实际上,达摩圆寂后,遗体火化。据中国人丧葬习俗,棺内放达摩的一只履,于是成为“只履空棺”。

据史料记载和文物部门的勘察,空厢寺原有的主体建筑,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合计余间,占地50余亩;寺院南约50米为塔林,占地30余亩,有大小墓塔余座。寺院内古松参天,古柏入云,碑刻林立,晨钟暮鼓,袅袅香烟萦绕于红墙碧瓦、雕梁画栋之间,鸟语花香,梵音阵阵,蔚为壮观。兴盛时僧众达余人,堪称名扬天下的佛教圣地。

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昔日兴盛的空厢寺现仅存遗址。在空旷、荒凉、寂寥的古寺遗址上,仅有达摩塔1座、石碑4通(另2通现存陕县文管会办公室)和房舍3间,遗址内残砖碎瓦,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达摩塔是达摩圆寂后,由积庵法师于东魏孝静帝元象六年()筹建,当时定名为“圆觉空塔”。唐玄宗天宝元年()改为“圆觉空观”,今通称达摩塔。塔为砖结构、两层基座的七级浮屠,高约12米,呈八角型,西南面有一拱窗,第二级塔身腰部有砖雕花卉图案,每面两幅,共16幅。明洪武五年()古庭禅师重修达摩塔。

离达摩塔不远处,现存有3通石碑,其中一通是梁武帝萧衍为表彰达摩创立禅宗的无量功绩而亲自撰写碑文的《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石碑。由于年深日久,风雨驳蚀,石碑上一些文字已模糊不清,但多数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据碑文记载:达摩大师圆寂于“梁大同二年()十二月五日”。圆寂时,“神色无异,颜貌如常”,“门人悲感,号动天地,泣流遍体,伤割五情,如丧考焉,如丧妣焉”,“(鸟)兽鸣庭,甘泉顿竭”,“遂营葬于熊耳(山麓)矣”。碑文中评价达摩大师是“精灵为骨,阴阳为器”,“不无智通无碍,神符莫测,大之则无外,小之则无内”,“嗟乎,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今,悔之恨之”。歌颂达摩的弟子“奔如云,学如雨,果而少,花儿多,其得意者唯可禅师矣”。碑文最后称达摩“寿逾天地,化齐日月”,并诗赞曰:“心如琉璃色如雪,大之小之众缘绝,禅河驻流法梁折,劫火焚烧斯不灭。”现存梁武帝亲撰的碑文说达摩大师并未携只履西归,而是圆寂并葬于洛水之滨的熊耳山西麓定林寺。这与道宣关于达摩圆寂的记载“灭化洛滨”基本一致。

在空厢寺内,原立有达摩造像碑(曾藏于西李村乡柳沟学校,现暂保存在陕县文管会)。碑高1.2米、宽0.5米,正中是达摩大师站像,单线条阴刻。右上侧刻有“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诗句。左侧刻有“元象元年()传法住持寿庵立石”。达摩造像碑也为达摩大师圆寂于定林寺提供了一个佐证。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传奇人物菩提达摩圆寂何处龙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