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1-31
心空境自空-真心无相,不去不来上一课,我们讲了——*檗希运的禅观,叫作“不求知解,无心是道”。我们老说——禅宗的特点就是口号儿式理论!我们总结一下儿他的口号儿式理论:
首先,就是这个“禅观”——“不求知解,无心是道”。“不求知解”是*檗希运的个人特色!“无心是道”是江西禅的传统特色!
第二个,就是他的禅实践钥匙……就是,从此以后禅宗如何传禅?就是“语势兼用”。“语”,语言;“势”,形势。“语势兼用”……四个字。禅观,八个字;实践,四个字。
还有,就是他的“禅理论”。“禅观”和“禅理论”还是有区别的!从观念最终落到理论是有差距的!他的“禅理论”也是八个字——“即心是佛,无心是道”。
为什么“禅观”和“禅理论”还有差距呢?他的禅观,前四个字叫“不求知解”。所谓不求知解,我们上一课已经说过了——他是反对……坚决反对“向外求佛”!“不求知解”,就是不要向外去求知解了!所以不求。那么,他的结论……“不向外求”,结论就是——向内求。所以,落到他的禅理论,对应的四个字……“不求知解”对应的理论四个字就是“即心是佛”。这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即心是佛”。后面的“无心是道”——江西禅传统的……禅观叫“无心是道”;禅理论也叫“无心是道”。
因此,*檗希运的禅理论,就是“即心是佛,无心是道”!跟禅观有一点儿区别——在禅观的时候是“不求知解”,反映到理论上就是“即心是佛”。
老说这个“即心是佛”、“即心是佛”……是在“心上悟”!对吧……“即心是佛”要在心上得悟,反对向外求知解。那么问题就来了——“即心是佛”……请问,这个“心”是什么呢?对吧……普通老百姓求佛的,一听“即心是佛”恨不得就觉得是自己那心脏,就自己那精神就叫“即心是佛”……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个“心”到底是什么?这个“心”是有专门定义的!*檗希运的“心”指的叫“一心”。
他是怎么解释这个“一心”的呢?或者说——他是怎么定义这个“一心”的呢?不是象你想得这么简单——就你的心脏、你的想法……那就叫“心”?不是!
这个“一心”的定义是这样的——明净如虚空。哎……明净如虚空,具足一切功德,所以不假修添。哎,这是“一心”的第一个定义!就是……第一个描述——明净如虚空,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添。就是你……你不能添,也不能减。这句话说的是“一心”的一个精神属性——它就是“明净如虚空”……它是精神属性。
那么,这个“一心”有没有物质属性呢?对……它有精神属性啦,它有没有物质属性呢?就是说——它的外貌啊……或者形状啊?有!什么样儿呢?希运这么描述,就是……它的外貌是这样的——无一点相貌,不动不摇。哈……就,它的外貌就——“无一点相貌”……它的外貌就是“无相貌”,不动不摇。这个“不动不摇”实际就是……就是大乘那个“不动”的概念。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就是,它的外貌是这样的……它的物质属性是这样的——没有一点相貌。“举心动念”——你只要一想它……“即乖法体”——就,不对了!你只要想它……什么叫“即乖法体”?只要你一想,那就是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我们前面讲过——赵州禅,南泉普愿传(赵州)从谂的时候儿,讲那个“平常心”的三个属性……再看,跟他这个“一心”的属性……很象了吧!
这个意义上说——*檗希运的这个“一心”的属性,跟南泉普愿传(赵州)从谂的“平常心”的属性,也跟他的师爷——马祖道一说的那个“无心”的属性,完全一样!因为,我们说了——“平常心”就等于“无心”!呐,这个“一心”又等于这个“平常心”!那,“一心”就等于“无心”!对吧?所以,*檗希运的这个“一心”,就是他的师爷——马祖道一说的那个“无心”。
这样,就……我们中国人喜欢的,中国读书人喜欢的事儿来了——“一心”又跟“无心”统一了!“一心”就是“无心”。所以……哎!这就算推到头儿了啊!因为……如果,这是我们中国式理论,就推到头儿了!就不能再按西式理论往下推了……就只能推到这儿!为什么呢?如果按西式理论往下推的话——“一心”等于“无心”,把“心”字划掉,那定于什么呢?“一”等于“零”!啊哈……这个你就不能再往下推了……
“一心”等于“无心”,这个“一”等于“无”——“有”等于“没有”!这就是我们说——中观学说为什么后来发现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名言假立?这个问题不光是印度语言里有……印度语言是“多语种”产生的名言假立;中国的名言假立原因,就是“一语多义”的问题。
“一”等于“无”?你怎么也论证不出来啊!“有”等于“空”?呐,我们竟然就被论证出来了……就,觉得论证不出来的事情,就论证出来了!所以,我们说*檗希运的“一心”,推到他的师爷——马祖道一的“无心”,这就算统一了……就不要再往下推了!中国式理论就结束到这儿——“一心”即是“无心”。这样,我们就绕回到江西禅的老路。
希运说“无心”是什么呢?那,“无心”……你也得有个状态啊!就是……毕竟,你得有个精神……我们说——它是一个“精神状态”……你得有一个“精神状态”啊?希运说——没有精神状态!“无心”的精神状态就叫“息虑”。什么叫息虑?就是停止……息,就是——停止;虑——思考。就……停止思考,就叫“无心”。
“令心全无思索,所谓息念忘虑,佛自现前”。什么意思呢?就是“息念忘虑”。“念”,所有的念头儿……都忘!全部都忘!所有的念头儿都不想,所有的思虑都不想……都忘掉!“佛自现前”。就是——停止思考,佛自然立于前。
“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这句话什么意思?“沙门果者,息虑而成”就是说——那阿罗汉果呀,那都是停止思考得来的!不是学来的!学?学,你是学不来的!那沙门果,它还不是那个佛果啊……是阿罗汉果。就是……小乘有“四圣果”,那这“四圣果”都不是你这个学来的,都是停止思索来的!“只怕一念有”就是说——你只要一动念,“即与道隔”!这就是“无心是道”!你无心……哎,你想——你无心、息虑,你自然就“无念”!
于是,*檗希运顺着他的师爷——马祖道一的路,又回到了“六祖坛经”……回到了“坛经”提倡的那个叫“无念为宗”。呐!这就返过到我们去年的课里了——“无念为宗”。
“一心”等于“无心”;“无心”等于“息虑”;“息虑”等于“无念”;“无念”等于“无念为宗”!顺了这回!整个儿禅宗理论打顺了。
但是,“无念”——啥也不想……这事儿说着容易啊!你做着容易吗?我们说“定中”,“定中”也有“想”——“观想”……“定中”也有“想”!但是,坐着“无念”——啥也不想……这事儿,尤其是普通人,说着容易,说“我什么也不想”——你做着不容易!日常生活,对吧?我们日常的生活里……你又不是王偲聰!你家里又没有矿!整天这么多事儿?对吧……你倒是想“无心”,你倒是想“息虑”,你倒是想“啥也不想”……你不找事儿,对吧……我们常说的,事儿还找你呢!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对吧!你这个道理说得很,很好……无心息虑!那,我们想问一下儿——希运大师,那我们日常里头怎么做呢?
希运在这个看法上呢……在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很多……当时就很多人问希运了,希运就、就回答了!他的看法还很有哲理,他说——凡人多以为“境碍心,事碍理”,所以“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什么意思呢?就,我们普通人觉得啊——我们这心乱啊,是因为我们这儿环境乱,是我们这儿事儿多,所以呢……我们想换一个环境,找一远儿地儿,找一民宿呆着,找一终南山呆着……没人,我们就安心了!然后,没事儿,我们就存理了。
希运说——NO!你错!其实恰恰相反!
“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就是说——你以为是这个环境碍着你的心吗?不,是你心碍着这个环境了!你以为是这个事儿碍着道理了?不!是这个道理碍着事儿了。
“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什么意思?心空了,环境就空了;境就空了,相就空了。理寂——理安静了,事儿也就安静了。
这句话听着挺复杂的吧?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天儿热是吗?心静自然凉!你不觉得热,它就凉了……因为你觉得热,所以你热!心静自然凉吧……
嗯,就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操心,那你就有这事儿;如果你不操心,那它就不是事儿!比如说——你这屋子脏,你看不下去……嗯,没事儿你就别看!你就当它干净,它就干净了!这就这么简单。这叫什么呢?这叫“心境双忘”——既忘“心”,也忘“境”。对吧?“心境双忘”就是我们说这种状态啊……就是,屋子脏了你当看不见这种状态啊……“心境双忘”!
但“心境双忘”,它是分两层的,就是我们说的——“忘境”和“忘心”!对吧?“忘境”、“忘心”这是两层,首先“忘境”,再“忘心”。“忘心”是根本!但是呢……“忘境”易;“忘心”难!就是——忽视这个环境容易的,你忽视你的心?这事儿很难。
就,我们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啊……比如,就我这屋子……就我们刚才说的——很脏!你看不下去,那你可以当没看见啊!对不对?没看见就很容易了!啊,(无所谓)很脏……这就叫“忘境”。但是呢……如果换成我,那我根本就不觉得它脏……为什么呢?因为,干净和脏的标准在我这儿,我都忘了!所以,我进来看……哎!我们觉得(挺干净)……对吧?我就这个……难!做到我这种——脏和干净我都分不出来了!呐,这个很难。这就叫“忘心”!对吧……你进去当没看见,这叫“忘境”;你进去之后,嗨……你都没有脏和干净的标准!哎,心境就双忘啦!但是,以“忘心”为根本。啊,这个例子不太恰当啊……你们、你们懂就行了。
所以,希运说——愚者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啊,这个笨人呢……就是,还是盯着事儿看;聪明人呢……就盯着心看。这实际就是*檗希运版的“无心是道”……的核心内容啊!但是,这实际上就是江西禅——马祖以下所有高僧,都是在同一个义理上不同的申谓……就是——“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只不过,*檗希运再次发挥了,感觉更加透彻了!更加生活了!如果他再加上“我屋子”这个例子,那他就生活透了!他就,他就简直接地气透了。
区别于传统江西禅思想中呢……希运也有特别的!我们说“不求知解”是他的一个特色,他还有个特色!这是传统江西禅理没有的特色……就是希运特别重视的概念,叫作“灵性”。什么叫灵性呢?“灵性”这个字,我们一般就说一个字——说“性”!对吧?佛教里说“性”,一个字。所以,佛教里“心性”那个词,它不是一个词,它是两个词!佛教里说——这个人的心性、心性……“心性”是两个词,是“心”和“性”。佛教里,把那个“灵”字砍掉了!所以,“性”就是“灵性”。希运,他特别重视这个“灵性”。
这个“灵性”在佛教这个……翻译到中国来的这个过程里,它有很多代替词,比如——灵性、灵觉、灵*、*灵……嗯,很多!实际或者说——单独用一个字……用“灵”、用“性”都是这个意思。实际是——都有那种……就我们说的——“灵*”的意思!是一个抽象的精神体。或者说——就是*檗希运想描述的那个“心”,就是这个“性”。心性、心性……它们在性质指向上,都是一个纯粹的精神体。
*檗希运,他特别发挥了这个“灵性不灭”的概念和“本无所有”的概念。就是说——人的这个“灵性”……人的这个“性”——“心”和“性”!“我想看一下儿我自己的心”……象周星驰一样,“我想看一下儿我的心”……看一下儿我的“性”……你什么时候儿才能看到呢?那,你不能象周星驰似的——“呲儿”就钻进去,对吧?但是你也想看到……什么时候儿你能看到你的“心”?看到你的“性”呢?
*檗希运指出了一套观法——就是,如何观你的心。但这个观法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观的!这个“观”,只有你死前才能“观”!死前,你才能观到自己的“性”。呐,“心”平时我们就在修,但“观性”……“性”,我们只有死前才能看到。
这个观法是这样的——“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欸,“性”在这里,这时你就能观到了!因为“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状态呢?“湛然圆寂,心境一如”。“湛然圆寂,心境一如”……这里,这个观法观的这个“不来不去”……呐,这不就是“不动”嘛……这不就是大乘的“不动”嘛!然后,“湛然圆寂,心境一如”这不就是“三摩地”嘛!对吧?这就是我们的那个“性”。
在这里,它这个“观法”描述里头,“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实际就是一个“唯一的永恒真实”。什么意思?这里的“性”就是“心的本体”!是一个“唯一永恒的真实”。
啊,我不知道这段大家能不能听懂啊?就再……再琢磨、琢磨……
只有“性”是“唯一永恒的真实”,是“心的本体”……那其余的呢?你“观”的呢?五蕴、四大、三界、六道……一切世间,包括出世间……那,全是心!动念思虑的产物!懂吗?那是不存在的……是心“动念思虑”的产物——唯心所造,全是虚妄!一切相,全是虚妄!听懂了吧……“性”是“心之本体”,是“永恒真实”!然后,剩下的呢?全部是“唯心所造”!
修道的根本任务在于什么?在于摆脱生死,超越轮回!最终,要复归的,就是这个“性”!为什么?因为这个“性”,最终是“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你修道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复归于这个“湛然圆寂”的状态!这个理论有点儿难啊……那,在现实的日常生活里呢,实际就是要使我们的言行,跟我们这个“心”要追求的这个宁静状态去相应。懂什么意思吗?你不可能完全做到……你要做的修行,就是让你的言行和你心要追求的这个“湛然”、“一如”的宁静状态,尽可能地去相应。
这种寂静的“心”来对应无常的“世间”……这样,就使*檗希运他的这种禅思想倍加接近于佛教的原始教义——佛陀的原说!为什么呢?佛陀的原始教义是什么?四根柱子——苦、集、灭、道。“苦”、“集”就是无常的世间;“灭”、“道”就是寂静的心!对吧……心之本体,“性”是它的……这个“性”是“心”的本体——寂静的心,永恒真实!“灭”、“道”就是这个寂静。所以说——希运的这个禅思想,实际非常接近这个佛教的原意。因此,他的理论实际也要比其他禅师的理论要高一阶。
“心”、“性”,这都是对内部世界的一个认识。还有一个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呢?我们刚才说——外部世界都是心造。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上,因为都是“心造”……就是,他的理论都是“心造”……不是“他的理论”,这是佛教的理论!希运采取了一个“断然否定一切”的立场……否定到什么地步呢?就象我们开始说那“四大否定”一样,他的“否定”是“否定一切”!以致于——无心、无法、无事、无物、无人、无佛,乃至无道理可言。这是什么?一切无!空无一切,又叫“一切无”!
空无一切,这就是“六祖坛经”的思想!就是,六祖慧能“坛经”的思想。所以,希运采用的“否定一切”的立场——无心、无法、无事、无物、无人、无佛,乃至无道理……这就是“坛经”思想。
“坛经”里不是有故事嘛——慧能对追赶他的慧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麽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慧明于言下不就得悟了嘛!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本来面目”,一句你就懂了!
“坛经”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这就是希运说的“本无”。“坛经”说的也是“本无”。“本来面目”的本来的面目,就是“无”——本来就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坛经”思想。而希运的无心、无法、无事、无物……“空无一切”,也是这个概念。说明——希运在禅观里,吸收了牛头宗的宗旨。这个,大家可以去返回去听去年(“佛教通史”)六十一课。可能大家忘了,去年六十一课我们讲的是牛头宗——“润州风土,牛头法融”。牛头宗的宗旨是什么呢?牛头宗的宗旨,就是“本来无事”。希运的“空无一切”,就是润州法融的“本来无事”,就是“坛经”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