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檗禅师诗的第N种解法(三)
本期我们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檗禅师诗》第三首。
有一真人出雍州,鷦鹩原上使人愁,须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岁一周。
有一真人出雍州,“真人”是道教术语,指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这里指雍正皇帝。“雍州”,是古汉地九州之一,这里指边疆。“雍”,点出雍正皇帝的名字。清康熙六十一年(年),康熙皇帝驾崩,奉康熙遗诏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即皇帝位,是为雍正皇帝。诗文中为什么会称雍正为“真人”呢?这与雍正的“爱好”有关,雍正尚未即位之前,便开始对丹药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位之后甚至到了有些痴迷的程度,长期服用一种叫做“既济丹”的丹药,主要作用就是治疗遗精、肾虚等男性病症。雍正皇帝曾寻找民间道士,寻求炼丹的方法。甚至在圆明园中架设丹炉,炼制丹药。古时的丹药里通常都会含有一些有*的物质,比如朱砂、秋石等。因此,史学家认为雍正皇帝死于服食丹药中*。雍正皇帝不但自己炼丹吃,还将丹药赐给大臣们,命他们“享用”。所以,“真人”一词,用得还真是恰到好处。
另外,*檗禅师是佛教高僧,诗文里使用道教术语看是有些不妥。其实,这个比较正常。无论作者是不是*檗禅师,即便是其他的佛教僧人写得也无妨。众所周知,佛教是外来宗教,汉代传入中国后,相继“借鉴”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传佛教”。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佛教所使用的“方丈”和“住持”的称呼,均来自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出雍州”是指雍正皇帝出兵讨伐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前文讲过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准噶尔部,边疆得以暂时安宁。我们在前面的“乾坤万年歌的第N种解法”中也讲过,康熙皇帝驾崩,准噶尔部也成了大清国的重要隐患。因此,清雍正五年(年),雍正皇帝决定征伐准噶尔部,并开始着手准备。清雍正七年(年),经过2年的准备,发兵西、北两路大*,围剿准噶尔部。
鷦鹩原上使人愁,“鹪鹩”是一种小型的鸟类,生活于高山密林之中。这里指准噶尔部。“原上”指蒙古高原。准噶尔部借由边疆地形,盘踞滋扰边境,从康熙皇帝开始,虽有震慑,但始终未能彻底剿灭,边境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宁,同时使得大清国对于边疆地区的掌控有所减弱。这也是雍正皇帝在执*初期便开始出兵征伐的原因。
须知深刻非常法,“深刻”,深入透彻,这里指彻底的意思。清雍正七年(年),清*兵分两路,西路*由宁远大将*岳钟琪统率,北路由靖边大将*傅尔丹统率。清*意气风发,誓要彻底剿灭准噶尔部,可不想清*连遭败仗,士气低落。北路清*屡次换帅,雍正皇帝更设立*机处以便处理西北*务,最终也难挽颓势。两*边疆相持,均无力再战,常规的武力讨伐失败,无奈只能谈判议和。
白虎嗟逢岁一周,“白虎”指寅虎年,不是特指哪一年而是泛指虎年。这里指年壬寅虎年,和年甲寅虎年。“嗟”表示叹息,因雍正皇帝驾崩。“岁一周”,“岁”指时间,表示年,这里指生肖虎年。“一周”,循回一遍的意思。清雍正十三年(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其在位共十三年,年虎年即位,到年虎年后驾崩,生肖虎刚好循回一遍。其真实死因说法不一,但史学家认为较为可信的说法是雍正皇帝长期大量服用丹药,导致中*而亡。因雍正皇帝在位时间较短,功绩无法与康熙皇帝相比。“*檗禅师”便另辟蹊径,视其为“反面典型”,将痴迷丹药和讨伐准噶尔部失败写入诗文,不免让人拍案叫绝。
下一期讲一讲“乾卦占来景运隆,一般六甲祖孙同,外攘初度筹边策,内禅无惭太古风。”
连载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檗禅师诗的第N种解法”由百家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百家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