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明朝最大的圣贤,首当其中的就是这王阳明了,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父亲是当朝状元,可谓出身在名声显赫的家庭。据说王阳明出生之前,他的母亲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王阳明年少时天资聪颖,读书领悟的很快,能够举一反三。在王阳明十五岁那年,他兴致冲冲地跑到父亲面前告诉父亲,自己要“做圣贤”!父亲当即给了王阳明一记耳光,于是王阳明的圣贤之路就从这记耳光正式开始了。
王阳明圣贤之路的起始—“格竹“
王阳明虽然有了做圣贤的理想,可是圣贤之路可不好走,虽然费尽了心思,却一直苦于找不到从哪儿下手。他翻阅了古籍,拜访了高僧,到处寻求成为圣贤的方法。终于他偶然结识了一个书生,书生告诉他,要想成为圣贤就要多看看朱圣人(即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被后世称为朱圣人)的书,“格物穷理。所谓“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这就是朱熹理学的主要思想。王阳明听从了他的建议,认为自己找到了成为圣贤的方法。之后他阅读朱熹的所有著作,为了实践“格物穷理”的圣人之学,于是他开始了“格竹”,一直“格了七天七夜。终于“格”到了“穷”的境界,不过王阳明并没有从中悟出什么,反而大病了一场。经过这场闹剧,王明阳又郁闷了,“格”了这么久,一点成效都没有,无奈,他不得不放弃“格物”这一圣贤之路。虽然王阳明并没有“格”出道理,但是却让他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不再一味的追寻前人留下的思想哲理,他想要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
王阳明官场被贬,圣人之路的转折
就在王阳明用心钻研圣贤之路时,却无意得罪了当时的权奸,被贬到贵州龙场一个偏僻的地方。那里穷乡僻壤,方圆数里不见人烟。当地居民又是苗人,连当时的汉话都不会说。就是在这么个地方,要什么没什么,什么都得靠自己。官宦出生的王明阳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以前锦衣玉食,现在孤身一人处在荒凉之地,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亲自动手,组织仅剩的几个随从先修了一所房子,终于有了居住的场所。他亲自深入丛山老林,找到当地的苗人,用手势跟他们沟通,叫他们读书写字。在这段贫苦的生活经历中,王阳明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自己动手,他明白了生活的不易。就是这段艰苦的经历,王阳明对“圣贤”之道有了从未有过的深刻理解。
王阳明终的顿悟,“知行合一”圣人之路大成
在经历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光后,王阳明终于悟出了属于自己一派学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认知践行,知行合一”。从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成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他的思想丰富了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传承五千年的文化又增添了华丽的新的一章。他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的圣贤,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