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诗人李溥登临太原永祚寺双塔。微凉的风中,李溥凭栏远眺,眼前景象之广阔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李溥,其史迹记载寥寥,但出自他笔下的《登永祚塔》组诗4首堪称精美,是吟咏太原标志性古建最早、最好的诗篇。本文所选即为其中之一。
词句注释:
①三晋:春秋末,晋国分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这里指太原城。
②长啸:撮口发出悠长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三国魏曹植《美女篇》:“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③振衣:抖衣去尘。此二句极言塔之高。
④苍龙:喻高塔。
⑤绵绵:不断的样子。紫气:旧指宝物发出的光华或祥瑞之气。《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
白话译文
俯瞰楼阁遍布的太原府城,我斜倚阑干纵情呼啸。
抖去风尘的衣衫又被雾霭打湿,朗日下饮酒却感到阵阵幽寒。
像双龙拔地而起托举浩瀚苍穹,山林间祥云瑞气袅袅蒸腾。
我登临高塔真想把天上的星星摘下,身处宝寺才知道世界广阔无垠。
诗中山西
永祚寺即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是国内唯一全部采用砖仿木无梁建筑组成的寺院,寺内的大雄宝殿、禅堂、客堂、三圣阁等均为明代无梁砖结构建筑的代表。
▲永祚寺
寺内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双塔,是全国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组,堪称我国双塔之最。登塔远眺,太原风光尽收眼底。
▲永祚寺双塔
永祚寺双塔始建于明万历中叶(约年—年间)。初创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东南方位旧塔。当时寺名为“永明寺”,依塔而建的几间寺舍今已无存。
▲穿堂殿与文峰塔(旧塔)
万历三十五年(年),晋穆王朱敏淳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当时颇有名气的建筑家、著名高僧佛登和尚到太原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工程。佛登看到宣文塔微向西北倾斜,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
万历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年—年),寺院三座大殿(即现存永祚寺主体建筑)及新塔建成,形成“两峰插天”,“楼阁巍然”之大观。
▲双塔老照片
按照佛登计划,寺院规模非常宏伟,除现存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新塔建成后,年迈体弱、积劳成疾的佛登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于显通寺。这座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两塔均定名为“宣文塔”。
▲梁思成先生镜头中的永祚寺双塔
清康熙二十一年(年),阳曲县知县戴梦熊曾筹砖备瓦,准备兴建双塔寺围墙山门,但因其升迁汉阳知府,未能如愿。
康熙三十年(年),阳曲县继任知县刘江召集工匠,砌起东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围墙及山门,坦露80余年的寺院终于有了遮拦。如今的永祚寺二门,就是当时所建之山门。
因建围墙山门之夙愿发于戴氏,工程完竣后,刘江请戴梦熊提写了“祗园胜境”的门额。
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八《寺观一·太原府·阳曲县》载:“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相传塔顶有光,大如车轮,色绀碧,移时方息云。”
▲“祗园胜境”门额
如今的永祚寺墨园碑廊内,嵌有晋阳名帖《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荟萃了历代书法名家的墨迹宝翰余块,历史、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全国罕见。
▲牡丹名品“紫霞仙”
寺内还有各色牡丹余株,尤以牡丹名品“紫霞仙”为贵。这是我国唯一现存的明代牡丹品种,也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
▲碑廊
矗立太原数百年,永祚寺双塔历经沧桑。尤其是年4月的太原攻防战中,它们遭遇了激烈的炮火轰击,其中一塔几乎轰塌大半,却仍屹立未倒,得以幸存。如今,“双塔”已绘入太原市徽,成为古城浑厚而亮丽的图腾。
▲新中国第一枚市徽——太原市徽
本期参考资料:
姚奠中《咏晋诗选》
明万历版《山西通志》
清雍正版《山西通志》
明万历版《太原府志》
张恒《弦歌三晋》
太原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