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古小玉
云起云落尽看人生
地藏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经》中记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曾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誓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具有“大孝”和“大愿”的德业。
唐朝时期,地藏菩萨化身新罗王子金乔觉降生于世。
从出生到圆寂,他的一生都在坚守着修行的信念,感召无数人。
01
爱的结晶
古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地藏菩萨金乔觉即出生于此。
父亲金隆基出生王室,不仅血统尊贵、地位显赫,而且长相俊俏、才华横溢,是新罗国少女的梦中情人。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金隆基不善治国之术,胸无大志,爱上了一位平民姑娘淑贤。
因出身太过平凡,淑贤不能作为金隆基的正妻,但不影响两人相亲相爱。
公元年初秋,金隆基和淑贤的爱情结晶即将诞生。
古代妇女生产,就像是过*门关一样。为保佑孩子顺利降生,金隆基亲自到南山生义寺,请高僧到家里做法事,念经加持。
夜幕降临时,高僧让金隆基拿一些香,点燃插在门前、墙角、路边、花坛等地方,顺便数一数,一共插了多少支香。
金隆基先向家里供奉的弥勒佛像磕了三个头,随后开始插香。
插完香,金隆基匆匆回来,高僧问:“你一共点了多少支香?”
“九十九支。”
高僧点点头,神秘地笑曰:“一切都是缘生缘灭,大愿王此番驻世因缘,恰恰是九十九年。”
话音刚落,后院传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这一天,是武则天万岁通元年,农历七月三十日。
金乔觉出生后两年,弟弟金守忠也出生了,一家四口过着快乐平静的生活。
然而,世事难料。金乔觉7岁时,父亲金隆基被朝中紧急召回。
金隆基的国王哥哥金理洪英年早逝,且无子嗣,金隆基自然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
因淑贤的平民身份,两个儿子并未得到朝廷和社会的认可。
一个幸福之家失去了一家之主,只剩下母子三人相依为命。
02
花郎磨练
金乔觉14岁时,被父亲安排加入了花郎道。
花郎道是新罗国修炼青少年身心的民间团体,需要学识武艺出类拔萃,且门第高贵才能加入。
花郎总首领被称为“国仙”,往往被国王直接任命为国家重臣。
金乔觉刚加入花郎道时,阻力重重,最基本的动作别人一看就会,他练习半天也不得要领。
扎马步、攀岩、潜水、剑术、跆跟……金乔觉开始了艰难的磨练。
训练无疑是艰苦的,要命的是,同组的几个人,除了金圣洙,其他人几乎都对金乔觉怀有深深的敌意。
在一次花郎们的射箭比赛中,花郎徒昔钟赫和朴再熙带领的两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朴再熙本就对金乔觉不怀好意,于是提议让一个人头顶苹果当靶子,看谁敢射中。
不出所料,金乔觉被推选为这个顶苹果的可怜人。
试想,箭手如果稍有差池,或者头顶苹果的人胆怯动弹,很可能一命呜呼。
当金乔觉站在靶台上时,嘴唇哆嗦,手脚颤抖,差点瘫软在地上。
头上的苹果数次被抖落下来,这可以说是金乔觉人生当中最恐惧的时刻了。
朴再熙缓缓拉开弓弦,没有反复瞄准就射了出去。
幸运的是,金乔觉活了下来。
高强度的训练和无止境的羞辱,让金乔觉的身体和内心变得越发强大。
两年后,金乔觉在一场花郎打擂中,连败三位花郎,从此一夜成名。
在所有郎徒的一致推荐下,金乔觉成为了身份最为特殊的中央花郎。
同样被选为花郎的还有金圣洙,然而,金圣洙却突然仙逝,金乔觉意外地成为了国仙。
03
远渡重洋
金圣洙是金乔觉在花郎道时最尊敬的人,好友逝去的打击,让金乔觉深感世事无常。
金乔觉虽身为国仙,但心已向禅。在他的梦中,曾两次出现过一座大山。
那座山,成为金乔觉日夜寻找的地方。
他来到了新罗国第一名山——金刚山,在这里他遇到一位老僧,赐给他一本《金刚经》。
也是在这里,老僧为18岁的金乔觉剃发披袈,并赐法名“地藏”。
“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老僧并未让释地藏跟着他修行,释地藏隐姓埋名,在一所不起眼的寺院常住。
闲暇时偷偷回家为母亲尽孝,国仙失踪之事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转眼三年过去,释地藏受戒后再读《金刚经》时,脑海中萌生出到大唐去的想法。
也许,梦中的那座山,就在大唐中原。
可是,一个身无分文二十出头的年轻僧人,要远渡重洋,谈何容易?
释地藏跪在观音像前,念了七遍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三遍《观世音普门品》后,开始按照仪轨,施请观音法。
三天后,一个中年男子张东根赤脚而来,请求释地藏做法,保佑天气转好,让他的商船能顺利出海。
释地藏做法后,果然大雾散开,而且风向恰好,张东根的船连夜起航。
为了感谢释地藏,张东根答应帮助他到大唐去。
经历了码头被骗、风浪侵袭、晕船呕吐、海上沉船、冰冷麻木的千辛万苦后,释地藏只剩半条命了,最后终于如愿踏上了大唐的土地。
那一年,他24岁。
04
梦中的山
释地藏如鱼游水般地穿梭于各大坛场与讲座之间,系统学习各类佛教宗派和禅法。
释地藏在出发中原前,在新罗海边捡到了一只未满月的小白犬,取名“善听”。
时光飞逝,释地藏入唐已有21个春秋,善听始终相伴相行。
他背起行囊,带着善听,沿着长江北岸继续寻找梦中的那座大山。
途中释地藏遇到了一个三四岁的幼童,幼童的母亲因病而逝,临终前将孩子托付给了他。
释地藏只得收他为徒,取名“怜生”。
释地藏背着怜生,领着善听,经过艰苦跋涉,来到了九子山,这俨然就是他梦中的那座山。
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内,北带长江,南邻*山,方圆百里,元气凝结,形成九十九座山峰,其中以天台、莲花、天柱、十王等九座主要高峰最为著名。
释地藏在九子山人迹罕至的东崖岩洞安顿下来,打坐念经、摘果拾柴。
转眼三四年过去,小怜生也长成了小少年。
一老一少一白犬,在这与世隔绝的山林中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一天,释地藏一人下山化缘,忽然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当他赶回时,隐约听到后山有孩子的哭声,那一定是怜生。
怜生爬到一棵树上,树下是一只华南虎。老虎一次次往树上扑,怜生惨叫着从树上坠下。
老虎猛扑过去,善听嗅着气味找了过来,立即把怜生撞开,被老虎咬到了嘴里,鲜血染红了白毛。
释地藏循声而来,老虎已经离开,追随了他二十多年的善听,身子已经凉透,怜生也早已哭哑了嗓子。
05
建寺出山
九子山也叫九华山,这里大部分的山场、土地、丛林,都归闵家所有。
闵家世代豪富,乐善好施。主人闵让和被称为闵公,经常在家开设斋会,供养四方僧众。
一日,释地藏被闵公请上高高的法座,现身说法。
释地藏用案例将佛教缘起和因果讲得豁然开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因果法则支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九华山的百姓不曾听过这样的佛法,喜悦溢于言表,闵公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他上前跪拜,请释地藏多多光临,开导山野愚民,并愿意将九华山的土地献给释地藏作为他的道场。
释地藏回到山洞继续修行。
一天,青阳名士诸葛节携友共游九华山,遇见了在山洞中修行了15年的释地藏。
这时的释地藏已年过花甲,他独坐在蒲团之上,微闭双目,正在禅定之中。
崖洞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吃的就是米粒和观音土混合的食物。
作为一方名流,诸葛节一行人大感惭愧,当即决定:募集资金,购置土地,修建寺院。
不久,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化城寺建成了。释地藏被邀出山,入住化城寺出任方丈。
九华山附近的百姓,远远近近争相赶来,等待释地藏宣说佛法,利益众生。
闵公和他的儿子也随即出家修行,儿子法号道明。
一次,释地藏说法完毕,人们作礼而去,唯有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老妇人坐着不动。
老人双目失明,也不懂当地语言,连笔带画才弄明白她要找释地藏。
原来,她是释地藏的母亲淑贤。释地藏入唐求法后,她日思夜想,双眼也哭瞎了。
释地藏惊喜万分,眼中也泛起了泪光。多年不见,母子两人有说不完的话。
释地藏在化城寺前专门建了一间房屋,请母亲居住。
这里有一口水井,清凉甘甜。
释地藏不但每日过来叩拜母亲,指导其念佛,还用泉水擦拭母亲的双目。
也许是孝心感动了天地,释地藏母亲的眼睛在一两个月后,竟然又重见光明了。
为纪念释地藏的母亲,这口水井后来被称为“娘娘塔”。
06
地藏入灭
释地藏的名气越来越大,国内各地和新罗众多僧人都慕名而来,九华山化城寺俨然成为一大名刹。
建中末年,释地藏将化城寺方丈之位传给了道明。
他再次隐入深山,终日焚香礼拜,诵经不止。
公元年,释地藏已虚岁99高龄。
这一年的七月二十九,久居深山的释地藏回到了化城寺。
第二天清晨,他一如既往早起诵经,随后回到寮房,进入了禅定之中。
日过中天时分,人们似乎感到九华山在轻轻晃动,天空中有五彩祥光照耀着化城寺。
释地藏安详圆寂,时年99岁,这一天是七月三十日。
九十九支香,九十九座峰,九十九寿龄,一切像是早有安排。
众僧将释地藏的法体安放在石棺中,三年之后开视,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释地藏就是地藏菩萨的化现!
他的肉身,现今依旧完好存放于九华山的肉身宝殿内。
在九华山道场地藏菩萨像的两边,站着的是闵公和他的儿子道明。
参考资料:《地藏菩萨传》
-END-
喜欢本文,还请点赞、转发、留言,让更多人看到,谢谢鼓励!
作者:古小玉。尘世佛系女青年,赏花鸟有情,品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