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其以觉悟众生,本有的佛性为目的,故而,也称佛心宗!禅宗的“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本义是指心念的专一。当然了,当“禅那”传入古代中国后,经过不断的中国化改造,最终形成了本土化的特点,即参禅悟道。所以,参禅悟道是中国化佛教流派--禅宗的,非常明显的一大特征、特色。
禅宗因主张以禅为生活中的修持,继而闻名,且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著称。显然,禅宗的目标是“见性成佛”。不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问题上,在立不立文字上,禅宗的祖师们,显然是有着不同的考量的,这个我们接下来会详说。而且,在笔者看来,立不立文字对于禅宗的目标,显然是有较大的影响的。
不用多说,禅宗的核心思想,均是根源于佛陀在灵鷲山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的典故。显然,禅宗思想的源头,成就了其“以心传心”之美谈。而历代禅宗祖师间的传承,则刚好印证了这种“以心传心”。禅宗的祖庭,狭义上是指河南少林寺,广义上,则还包括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梅四祖寺、五祖寺、广东南华寺等。
(1)关于“见性成佛”,宋代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中,写道:“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显然,中国佛教之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便可以成佛。”
(2)通常来说,按照禅宗自己的传承,一般均追认菩提达摩为开祖、初祖,达摩之后,则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二、菩提达摩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小就聪明过人,受其父喜欢佛经的影响,自小便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与人交谈中,常有精辟的见解。话说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而菩提达摩在遇到尊者后,被其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于是,达摩就拜在了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最终,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成为了天竺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显然,菩提达摩对于禅宗最大的贡献,乃是创立并确立了传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禅门法则。当然,我们也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菩提达摩在弘传禅宗的时候,是支持“不立文字”的。显然,这种传法模式,对慧根的要求极高,普通人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应该说,菩提达摩从一开始,就给禅宗树立起了一个极高的起点,要求很高,一般人很难企及或理解。
既然要求很高,且不易被人理解,显然这会影响到禅宗的传法,所以达摩时期,禅宗影响力其实很小。不过,这并不影响达摩的伟大,毕竟开山祖师的功劳,就已经足够。鉴于菩提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即,对禅宗的建立做出了大贡献。最终,菩提达摩被禅宗追为了开祖、初祖。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菩提达摩所开创的禅宗,要想传续下去,显然需要极高的慧根!
(1)传说,达摩对于震旦(东土)很是向往,并希望前去弘传禅宗。最终,达摩真的告别了家乡天竺,前往了东土。话说,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约3年之后,终于到达了彼时中国南海的广州,时年是南朝梁武帝普通7年(年)。大通元年10月1日,达摩一行人到达了金陵(今南京)。
(2)此后,梁武帝接见了达摩,但由于两人心思甚不契合,此次会面草草便结束了。同年10月19日,传说达摩一苇渡江,悄悄回到长江北岸。11月23日,达摩到达了洛阳。此时,乃是魏孝明帝孝昌3年,最终达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语,甚是引人侧目。
(3)此后,经过一番考验,达摩收了一个叫神光的僧人为徒,并给他改名叫慧可。之后,达摩大师因为演说佛道,弘传禅法,故而常与人有辩论。坊间传言,有不少人都想加害大师。不过,因为达摩大师已经找到了完美的衣钵传人--慧可,对于这些加害,均不以为然。魏文帝大统2年10月5日,达摩大师圆寂,同年12月28日葬于熊耳山。
三、慧可者,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人。神光自幼即非常聪颖,且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又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经》、《易经》。后来,当神光接触了佛典,深感通达,遂绝儒学也不是自己所追求。
自此,神光便产生了出家的念头。此后,说服家人的慧可,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精研三藏内典,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佛教讲堂,通学大小乘佛教的教义。
约40岁时,已颇有佛学成就的神光,遇到了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在嵩山、洛阳游化,顿生向往。此后,经历断臂事件,最终感动了菩提达摩,得以拜达摩为师,并被达摩赐名慧可。此后,慧可一直跟着菩提达摩,努力修习禅门,终得达摩真传,成为了禅法大师。
显然,慧可大师以其极高的慧根,继承了菩提达摩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禅法。而且,极有智慧的慧可大师,还将禅法变得,更适合士大夫与百姓的口味,开启了禅宗的中国化改造进程。所以,从这种角度来说,慧可大师慧根极高,是达摩祖师完美的禅法继承人。
而且,慧可大师显然是认同达摩祖师的“不立文字”之弘法规矩的。故而,慧可大师时期,禅宗虽然出名了许多,但是影响力依然有限。慧可大师圆寂于隋文帝开皇13年,即年,因其对禅宗的卓越贡献,其为禅宗追为了二祖。
(1)达摩圆寂前,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可。待到达摩祖师圆寂后,慧可大师一度隐迹,不过因为慕名禅法之人很多。最终,其还是出了山,开始讲学禅法。东魏天平初年(年),慧可大师北游至邺都传法。因一些佛教学者,不能理解他的禅学,故时常发生争辩。
a.比如,门下拥有千人的著名佛僧道恒,曾指责慧可大师所说禅法为“魔语”,并密遣上足弟子向慧可大师发难。不过,最终这些前来发难的僧徒,均被慧可大师感化了,继而不愿再回到道恒身边。
b.此外,慧可大师在传法时,曾遭到盗贼威胁劈砍手臂,不过大师毫不畏惧,依然是独臂讲法。此后,慧可大师的名气越发响亮起来。
(2)慧可大师因为博学多闻,故而很是长于辞辩。有鉴于其高深的禅学,加之其极具深度的个人魅力,纵然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然想随其学习禅法之人却日渐增多。不过,随着慧可大师的影响力愈发增强,,他的弘法活动,也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猛烈攻击,甚至是迫害。不过慧可大师对于这些佛门之人诸多迫害,却怡然顺受,几无怨色。
(3)应该说,慧可大师立雪断臂之求法精神,算是使得禅宗之理念,很快地在我国成长和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慧可大师还把天竺佛法教义,与东土之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了起来,使禅宗完成了彻底的中国化。所以说,最初的禅宗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慧可大师功不可没。
四、僧璨者,生年及事迹不详,最初是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北方前来舒州司空山避难的二祖慧可大师,且颇得大师喜爱。学佛数年后,逐渐得到了慧可大师的真传。时年,僧璨大师已经40多岁。话说,僧璨出家后,逢周武灭佛,为防不测,其隐居在舒州的皖公山,前前后后积十余载,时人无有知者。
隋开皇10年,即年,考虑到世间大定,僧璨大师正式出山,驻锡山谷寺,公开弘扬禅法。需要说明的是,僧璨大师继承自慧可大师的禅法,到了僧璨大师这一代,出现了明显的中国化改造之倾向。也就是,经过僧璨大师改造过的禅法,愈发的容易让人接受起来。显然,《信心铭》在此期间扮演了重要的弘法角色。
很显然,睿智的僧璨大师,将禅宗起初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禅法,变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之禅法,算是让禅宗正式完成了中国化改造。即让禅宗由“不立文字”改为了“立文字”,这直接促进了,禅宗的理念畅行于古代中国。
很显然,僧璨大师在禅宗的弘法规则上,是支持“立文字”的,而且僧璨大师肯定是看到了,“立文字”的好处,即容易让人接受禅宗,利于弘法。最终,僧璨大师时期,禅宗成为汉传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八大宗派之一,禅宗也愈发闻名于世。隋炀帝大业2年,即年,僧璨大师说法时合掌立化。因其对禅宗的卓越贡献,其为禅宗追为了三祖。
(1)话说,僧璨大师对禅宗的中国化改造之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几个特征,应该说这些特征,都表明了在僧璨大师时期,禅宗的弘法变得更加睿智了。显然,这为禅宗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其一,僧璨大师所领导的禅宗,改变了佛教以达官显贵为基本受众面的策略,转而将受众面转向下层群众。显然,这是中国化佛教的巨大进步。而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和传法,显然扩大了禅宗的受众面。
b.其二,僧璨大师所领导的禅宗,改变了传统佛教在都市城廓建寺院的策略,继而在在深山修建寺院或布道场。显然,这有利于避免,和其他佛教宗派或其他势力产生矛盾或纷争。
c.其三,僧璨大师还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
d.其四,僧璨大师所领导的禅宗,变菩提达摩的“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例如,僧璨大师精心著述了《信心铭》,公开弘法。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转变有利于初生的禅宗,进行快速的弘传。
(2)很明显,僧璨大师对于禅宗的中国化改造,是极其有智慧的创举。此后,因为僧璨大师所说之禅法很是精妙,相对容易理解,且又很符合彼时的中国国情。故而,大师愈发闻名起来,且追随者甚多,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道信。隋开皇12年,即年,14岁的沙弥道信,慕名前来拜师。
(3)应该说,在禅宗历史上,僧璨大师就是一个重要的坐标。相对来说,是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彼时的人们对于禅宗,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大师时期,人们对于禅宗,是信而未修。而等到僧璨大师时期,禅宗经过了中国化改造,真正做到了让人们有信有修。
(4)不过,彼时虽然已有很多人相信禅宗,但是禅宗的信众依然不多。不过,虽然信众不多,但僧璨大师的一系类举措,显然为后来盛行的,禅宗之东山法门的出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五、道信者,生于永宁县,其父司马申为县令。显然,道信的幼年,受到了崇佛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道信4岁时,被送入竹影佛寺的乡塾读书。因聪颖过人,成为了身边人口中的菩萨转世。7岁时即出家。14岁,礼禅宗三祖僧璨为师,并深得大师喜爱。后十多年,道信均随侍三祖。
大业2年,即年,道信27岁,四处讲学的三祖僧璨归皖,道信也跟着回侍。不久,三祖僧璨大师传付衣钵于道信大师。大业4年,道信大师于蕲*收7岁弘忍为徒,此后道信禅师,一直带弘忍于身旁。大业7年,道信大师指导蕲春郡克服了旱灾和瘟疫。大业12年,道信于庐山望破额山紫气,横分六道。大业13年,道信大师赴吉州解林士弘之围,后赴衡岳、九江,留居庐山大林寺约10年。
唐武德2年,道信说法于螺川、庐陵一带。武,3年,应蕲*道俗之请,携弘忍诸徒离潮山寺回蕲州。公元年,道信大师住锡破额山,终止头陀行,扩建幽居寺,并带领门徒,弘扬农禅并举之禅法。武德7年~贞观17年,期间,道信大师先是江北弘法,于驻锡寺传法三十多年;再赴牛头山度法融,开牛头禅系;之后多有国内外学僧,随道信大师学法。期间,道信大师淡泊名利,更是拒绝过唐太宗之召请。
显然,慧根绝佳的道信大师,完美地继承了,三祖僧璨大师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之法门。也就是说,道信大师也是支持“立文字”来弘法的,即利用文字的良好的传输效果,使得禅宗的理念,逐渐被人民所接受。很明显,这大大促进了禅宗的发展。
不用多说,禅宗在道信大师时期,有了一定的兴盛。贞观18年,即年,65岁的道信大师正式传衣钵于弘忍大师。永徽2年(年)闰九月初四日,72岁的道信大师示寂。因其对禅宗的卓越贡献,其被禅宗追为了四祖。
(1)应该说,菩提达摩、慧可、僧璨,在弘传禅法之方式均是以“游化”为主。而道信大师则不同,其改变“游化”弘传禅法之传统,入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闻”。显然,这种定居传法的方式,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即有利于禅宗发展门徒,扩大禅宗的影响力。
(2)显然,道信大师的固定居所之弘法模式,极大的促进了禅宗的发展。最终,在道信大师时期,禅宗门徒多达五百余人的盛况。可不要小看这五百余人,其实这个人数,已远超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时期的禅宗人数。很显然,禅宗人数的快速发展,弘忍大师功不可没。甚至,我们可以说,后续闻名遐迩的禅宗之东山法门,之所以能够形成,道信大师也有很大的功劳!
六、弘忍者,生于隋仁寿元年,即年,俗姓周,据传乃是湖北蕲州*梅人。年幼时即资质颖异,七岁时,为道信大师所遇见,被看中,故13岁,即剃发为僧,拜在道信大师门下。早期的弘忍听从师父道信的安排,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且道信大师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最终,弘忍触事解悟,尽得道信大师之禅法真传。
永徽3年,即年,道信大师将衣钵传给了自己喜爱的弟子弘忍大师。道信大师圆寂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成为了禅宗的领袖,领众修行。之后,在弘忍大师的努力下,参学禅法之人日见增多,有上万人之巨。
弘忍大师于双峰山之东冯茂山,另建道场而取名东山寺,以弘传禅宗,继而被时人称之为东山法门。显然,极有慧根的弘忍大师,完美地继承了道信大师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之法门。
不用多说,弘忍大师也是支持“立文字”的弘法路线的,而且他还将这种理念发扬光发了。所以,在弘忍大师时期,禅宗逐渐被许多人接受了,禅宗出现了事实上的大兴盛。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年,弘忍大师圆寂,时年74岁。最终,因其对禅宗的卓越贡献,弘忍大师被禅宗追为了五祖。
(1)话说,弘忍大师得法于道信大师之后,先后住双峰山和东山寺两地数十年,足不下山。显然,和之前的菩提达摩、慧可大师、僧璨大师、道信大师一样,弘忍大师也淡泊名利。故而,纵然唐高宗曾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都被其婉拒了。
(2)很显然,弘忍大师时期的中国禅宗,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学禅法之东山法门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在弘忍大师本人看来,能够弘传禅法之人并不多。是故,弘忍大师临死对玄蹄说道:“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想来,这十人应该是神秀、智诜、刘主簿、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和义方。
(3)当然了,这十人中,当属神秀与惠能最为卓著。事实上,慧能和神秀确实非常优秀,这两位在弘忍大师圆寂后,算是继承并弘扬了大师的禅法,并使得禅宗更为兴盛。当然了,无论是慧能还是神秀,均是出自弘忍大师门下,由此可见弘忍大师在中国禅宗历史上,是具有极高的地位的。
七、总体来说,菩提达摩所创立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禅法,是一个非常之高的禅宗起点,这种境界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虽然达摩祖师之后,拥有绝佳慧根的慧可大师,完美地继承了,这一高超之禅法。
然而,慧可大师之后,虽然相继出现了,拥有绝佳慧根的僧璨大师、道信大师、弘忍大师,而且他们三位也确实,逐渐将禅宗发扬光大了。可是,这三位大师显然也没有达到,菩提达摩祖师和慧可大师的高度,即“不立文字”就可弘传“见性成佛”,继而将禅宗发扬光大。
(1)显然,僧璨大师时期,其改变慧可大师传给他的禅法,也就是改变了达摩祖师的禅法。即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很显然,这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僧璨大师将菩提达摩的“不立文字”之传法模式,改为“立文字”,就是“经传教”模式。
(2)因此,我们可以说:“慧可大师的禅法,是完完全全尊崇了菩提达摩祖师的禅宗。而慧可大师之后,无论是僧璨大师,还是道信大师,亦或者弘忍大师,都没有完做到菩提达摩祖师的“不立文字”要求。”但是结果也很明显,即菩提达摩和慧可大师时期,禅宗影响力有限,根本无法兴盛。而僧璨大师、道信大师、弘忍大师则把禅宗发扬光大了。
(3)不用多说,“不立文字”的传法模式,对慧根要求极高,这就相当于限制了弘法的范围,减少的禅宗的影响力。而“立文字”之传法模式,则极大地促进禅宗的传播,非常有利于禅宗的快速发展和弘传。显然,在弘传禅宗的方式上,禅宗祖师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不立文字”,一派“立文字”。
八、虽然,弘忍大师时期,禅宗已经算是进入了非常兴盛之状态,甚至可以说是已经触及巅峰,也不为过。毕竟,彼时东山法门传人,可是已经达到了上万人之巨。不过,在弘忍大师心里,应该是略有遗憾的。只因东山法门之禅法,和菩提达摩祖师的禅法,还是略有区别的,即东山法门违背了菩提达摩的“不立文字”之初衷。
(1)说到底,从慧可大师,到僧璨大师,到道信大师,再到弘忍大师,仅有慧可大师完全继续了菩提达摩祖师的禅法,成为了合格的菩提达摩的衣钵传人。而僧璨大师、道信大师、弘忍大师虽然都将禅宗发扬光大了,却也背离了菩提达摩的“不立文字”禅法之传法规则。故而,从某种角度来说,僧璨大师、道信大师、弘忍大师都不是完美的禅宗传人,。想来,都拥有绝佳慧根的他们,应该都是知道这一点的。
(2)所以,当不识字的慧能出现的时候,当慧能展现出超越神秀的,绝佳的悟境的时候,弘忍大师想不没想,就选择了慧能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这是为何呢?只因弘忍大师知道,不识字的慧根拥有极高的悟境,这显然和达摩祖师立下的“不立文字”之法门很是契合。也许在弘忍大师看来,慧能虽不识字,却可以完美的,一字不落地,继承达摩祖师的禅法。即完美的继承“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禅法。
九、惠能者,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卢家本为当地大族,其父原在范阳做官。不过唐高祖时,其父被谪官到岭南新州,最终,卢家成为了平民。贞观12年,即年惠能出生,后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靠卖柴为生。此后,机缘之下,慧能接触到了佛教,心生向往之。
之后,惠能住新州宝林寺,后赴乐昌县西石窟,从远禅学习坐禅。期间,逐渐积累了一定的佛学基础。此后,大抵是受五祖弘忍名气大之影响,慧能安顿好母亲之后,北上赴东禅寺五祖弘忍处,参礼学法。据传,惠能到达*梅凭墓山,初见弘忍,因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而受到弘忍赏识。此后,慧能被派去碓房,踏碓八个多月,劳作之余,也随众听法。
应该说,不识字的却拥有极高禅宗之悟境的慧能大师,和达摩祖师立下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规则,算是完美契合的。而且,因为“顿悟法门”存在的原因,慧能大师甚至还拥有了,超越菩提达摩和慧可大师的潜质。
最终,禅宗在慧能大师的带领下,也确实来到了兴盛的巅峰时期。这也就间接证明了,慧能大师不仅完美地继承菩提达摩祖师的传法初衷,同时还真正让禅宗对古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1)其实,在五祖弘忍大师的心中,有十位弟子可成为衣钵传人。当然,这十人中,又属神秀与惠能最为卓著。关于二人谁能继承衣钵,弘忍大师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即年,弘忍为觅法嗣,命门徒各呈一偈,以表明自身悟境。
a.期间,上座弟子--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则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b.最终,弘忍大师认定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继而传衣钵于慧能,并当夜为慧能宣讲《金刚经》大意,使得惠能大悟。但因慧能资历尚浅而不能服众,为防有人迫害,弘忍大师只得命慧能连夜出走,南归故土。
(2)话说,虽然弘忍大师将衣钵传与了慧能,使得慧能成为了禅宗六祖,然很多人不服气。故而,当弘忍大师圆寂后,一些居心叵测之人,还是搞出了不少事情。甚至,有传言神秀大师参与了刺杀慧能大师的事情。
(3)不过,好在事情的结局,还算不错,即慧能大师在蛰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可以在南方弘传自己的禅法。与此同时,神秀大师则在北方弘传禅法。需要说明的是,慧能和神秀二人虽师承同一人,然所传禅法则不尽相同。惠能在南方,其禅法宗《般若》,讲究“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神秀在北方,其禅法宗《楞伽》为渐门,乃是延续了东山法门,讲究“见性成佛之渐进法门”。
(4)时人将慧能和神秀二人之禅法,合称为“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初期,因为神秀大师依附武则天等权贵,北宗禅的影响力极其广大,而彼时南禅宗处于隐没时期。不过,等到后期,南禅宗逐渐崛起,至神秀大师之后,特别是在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得势后,南禅北移,且因其方法更为简便。最终,神秀大师的北宗禅一脉,在北方的优势逐渐失势,南禅进而几乎一统天下。
(5)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禅宗初祖至六祖,对禅宗的发展做出了大贡献外,禅宗之北宗领袖--神秀,对于历史上禅宗的发展,也是有大贡献的。
a.只不过,因为慧根和悟境的问题,最终五祖把衣钵传给了慧能。继而,间接造成了神秀大师之名气,没有慧能大师来的名正言顺和更响亮。
b.不过,在某些特殊时期,神秀大师的名气,可一旦都不比慧能大师小,甚至还要高上不少,比如武则天时期。
c.当然,从禅宗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来看,慧能大师的名气和影响力,确实是高过了神秀大师的。
十、应该说,在六祖慧能和神秀大师时期,南禅宗与北禅宗之争,并不影响禅宗整体的兴盛。特别是到了两位大师后期,两者其实并未有什么正面冲突。故而,整体来说,两位大师时期,北方是神秀大师领衔的北宗禅的天下,南方则是慧能大师领衔的南宗禅的天下。
总体来说,慧能大师完美的继承了达摩祖师的“不立文字”之禅宗法门的特点。而神秀大师则完美地继承了东山法门的“立文字”之禅宗弘法特点。此外,慧能大师讲究“顿悟”,神秀大师则讲究“渐进(渐悟)”!
显然,从后期南宗禅超越北宗禅,并取而代之来看,慧能大师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见性成佛”之禅法,要稍稍优于神秀大师的东山法门之“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渐悟)见性成佛”。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弘忍大师的选择是正确的。
(1)慧能大师、神秀大师之后,他们弟子的争锋还是比较激烈的。所以,中唐后期,南北宗之争愈发明显了。而且愈往后期,南禅宗越发强势。期间,在南宗神会大师的力争下,特别是当神会大师取得了唐王朝的支持的情况下,南禅宗逐渐取代了北禅宗的地位。
(2)此期间,六祖惠能弟子之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三系,均得到了大力发展。此后,这三系更是演化出了禅宗之五家七宗(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龙派、杨岐派)。最终,南宗禅逐渐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力量和代名词!
十一、等到极致崇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执*时期,即年-年,因为佛教宗门的大肆发展,严重影响到了唐王朝的经济以及人口。甚至佛教还危及到了,唐王朝的统治。最终,唐武宗决定灭佛。
(1)之后,一系列“灭佛”之*策逐步推行。其中,尤以会昌5年,即年4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史称“会昌法难”。此次法难,对中国佛教八宗的打击极大,大部分宗派的佛经、注疏等,近乎被付之一炬。
(2)不过,因为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典籍本身就不多;加上历代祖师,基本都不参与*治;再加上禅宗讲究农禅并举,基本不会干预到国家经济等。故而,禅宗在唐武宗灭佛事件中,损失其实很小。此后,禅宗又经历唐末战乱,乃至五代十国之战乱、周世宗灭佛等,虽都经历了波折和挫折,却也依旧能基本保持,屹立不摇。
十二、五代十国之后的宋元时期,禅宗因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特性,得以迅速地恢复,乃至复兴。之后,这种复兴之势头,大致延续到了明朝初期和中期。等到了明朝后期,彼时包括禅宗在内的中国佛教,又经历了一次嘉靖皇帝的毁佛事件。不过,因为禅宗自身的特性原因,嘉靖皇帝的毁佛事件,对禅宗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而要说真正影响到禅宗的发展和兴衰的,还得属明末的“蕅益大师之忏悔事件”。在笔者看来,这次忏悔事件和慧能大师之后,禅宗又走上了“立文字”的弘法路线有关。即在“立文字”之弘法路线上,一些早就“勘悟”和“见性”禅宗大师,发现了禅宗典籍的不完美!也因此,才有很多学者说:“禅宗的中国化改造,其实并不彻底,故而,禅宗迟早会出现‘忏悔事件’,继而衰落。”
(1)应该说,这个很突发的事件,对禅宗的影响是极大的。甚至可以说,这次事件使得禅宗遭致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查一查这事件,或者直接看笔者之前写过的文章。
(2)最终的结果是,蕅益大师及其后继忏悔者的忏悔仪式,对彼时的佛教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禅宗和天台宗,因为忏悔者过于众多,禅宗和天台宗之宗门人才,近乎为之一空。
(3)此后,举世哗然,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禅宗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很快禅宗就遭遇到了,近乎毁灭性打击。再加上明后期,阳明心学的产生,也间接打击了禅宗。从此,禅宗一蹶不振,至清代,近乎名存实亡了!
十三、综述,自达摩祖师创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宗法门开始,其后,有二祖慧可大师完美继承了这一法门。然慧可大师之后,无论是僧璨大师,还是道信大师,亦或者弘忍大师,都将达摩祖师立下的“不立文字”之规矩去掉了,或者说是进行了中国化改造,
之后,禅宗却迎来了大发展和兴盛。弘忍大师圆寂前,传法于不识字的慧能大师。之后,禅宗再一次回到了“不立文字”的弘法路线,并开创出了顿悟法门。一时间,禅宗大为兴盛,实力也达到了历史巅峰。不过,等到了慧能大师之后,禅宗似乎又走向了“立文字”的弘法路线。
此后,禅宗在经历灭佛事件、战乱等等因素影响之后,仍可持续地屹立不倒。可是末了,禅宗却因明末的一场“忏悔事件”,被发现了典籍的不完美,继而陷入了衰落。自此,我们可以说,禅宗的兴衰与禅宗祖师们如何选择,‘不立文字’和‘立文字’之弘法路线息息相关。也许他们的选择是无心或无奈之举,当然也可能是某种历史巧合。
可最终他们的举动,确确实实都影响到了,禅宗的发展和兴衰。而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上述的这一过程,显然就是:“一心参禅悟道之禅宗,在纠结于立不立文字间,完成了兴衰之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