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为什么很多人学佛修道之后,反而烦恼会越来
TUhjnbcbe - 2023/2/1 17:12:00

千年的古刹中,响起了悠扬的钟声,寺庙宫观已经成了文化之旅的一个重要的必去的地方。此间不乏有络绎不绝的游客,也有着虔诚的香客,千里迢迢,只为了上一炷香,磕一个头,还一个愿。#佛教正法#

在这香气缭绕的地方,游客也好,香客也罢,所有人的心也暂时找到了落脚地,心境寂寥,不问红尘世事,暂时获得休息。

寺院古刹

很多人因为心灵获得了恬静,而信仰佛教道教。

那是不是只要信仰佛教、道教就会心中没了烦恼呢?这事不是绝对的。

01有了信仰,烦恼并不一定会减少

很多人看到这里,肯定会骂我。其实即便如此,我也是要继续阐述我的观点。

一、性格原因

很多人因为某些机缘,崇佛信道了,其实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为何说烦恼反而会增加呢?

因为这类人,是那种特别谨小慎微的同修,这与他们自己的性格有关,在平日工作和家庭中,本就属于那种勤勤恳恳又小心翼翼的人,生怕工作做错了,害怕得罪别人,前怕狼来后怕虎。

莲花

后来信佛学道的过程中,又把自己平日的一些习惯带了进来,特别讲究礼法,生怕自己行为上的一点点不敬会得罪神佛,结果烦恼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搞的自己特别的累,甚至会因为一些事的不确定,反复的给各位师父和师兄们求证。

二、烦恼本来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我们常听一些高僧大德们说,烦恼即菩提,或者也常听说,转烦恼为菩提。

我们都知道,佛教三藏十二部中,有一部经仅仅二百六十多个字,却将佛教的精华都包容在里面了,这就是《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一段经文,想必各位朋友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即便是没有读过这部经典的朋友,也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

法会

当然还有一些朋友有些特别的嗜好,通过韩国的某个影视剧了解,在这里我们不深入探讨,免得有开车嫌疑。

这段经文,我就用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一下,倘若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评论区给予指正。

“观自在菩萨”既“观世音菩萨”,因为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有一个“世”字,为了避讳便翻译为“观自在菩萨”。

这位菩萨已经有了非常广大的智慧,修行的功夫很深,能够明了自性,观照自心的同时,这智慧同时也能够照耀到我们世间的五蕴之苦(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平安的度过各种苦厄之事。

浮屠塔

舍利子(释迦佛的一位弟子,号称智慧第一),色和空之间的关系,其实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而非好色,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都称为色,我们的身体称为色身。因为能被肉眼看到。这里的空,也并非没有,否则为何不用一个“无”字呢,反而用了一个“空”字。说到这个空字,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住的房子,如果是充实的,便不能居住,想一下皮球,倘若中间不是空的,便无法充气弹起,这有很多例子,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佛教的“空性”。

当正确的理解了空与色的关系,那包括受想行识也就非常容易知道该如何去处理了!所以这佛教的教法,并不是简单的告诉人们,非此即彼,看到有形状的东西就认为实有,打个比方,我们看到的星光,但是有的星球其实早就不存在了,我们看到的光经过多少光年才到达我们地球,但是我们现在依然不影响我们欣赏星光。

青州天缘谷

那什么是“诸法空相”呢?就是世间的所以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也知道牛顿是因为一个苹果落地才发现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定律之一,那牛顿没发现之前呢,也是存在的,很多人在此会提出疑问,那应该是实相啊?为何反而还是叫空相。那如果发现的不是牛顿,是羊顿,他不管这个叫“万有引力定律”,管他叫什么“亿有引力定律”,又或者叫“落体定律”等,那还是这个规律啊,并不会因为换了个人发现,换了个名字,这个定律还是那个定律,但是因为其有空性,所以可以给予它命名。不论是发现还是没发现,都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的,不增不减的,这都好理解。

我们的菩提智慧就像是太阳一样,如果乌云蔽日,那太阳就不存在了吗?那同样烦恼也一样,不是没有了,而是因为依靠菩提智慧,使烦恼不再扰乱了我们的心。

02修行之后,泾渭分明,更容易察觉烦恼

有一类烦恼,其实本身并未增加,反而因为自己在修行过程中,让烦恼都沉淀下来了,烦恼更明显罢了,这并非坏事。

就像一杯浑水,在一个杯子之中,我们不停的摇晃,发现水会越来越浑,就是一种颜色,但是一旦停止摇晃杯子,放置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的等待一段时间,大家都会发现,杯子中的浑浊开始沉淀了,上面是清澈的水,而下面会是浑浊的沉淀。

沉淀

那我们修行也是这样子,在红尘中拼搏打拼,我们每天都为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忙的不亦乐乎,有时候各种不开心总是司空见惯,甚至一直处在这种生活状态中,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会更加烦躁。

其实这用现代一句网络流行语来概括就是,“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

这就像是那一个杯子,突然安静下来了,各种平时不注意的问题,零散的问题,突然沉淀在一起,让人更加的焦虑罢了。

修行人也是如此,因为我们修行的过程,要先戒,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然后再通过定力,让自己有一定的自律性,然后在禅定中生出智慧,各种问题便都可以面对,甚至迎刃而解,反而因为问题解决而充满了喜悦,这便不再会有烦恼。

菩萨

当然,智慧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干就会自己生出来的,也并不是说,学历越高就越有智慧。记得有一个古代的帝王,有一次微服私访,来到一个闹饥荒的地方,跟老百姓聊天,知道这里闹灾,吃不上饭了,这皇帝也是个逗比,直接这么回人家老百姓,“那吃不上饭了,为啥不吃肉呢”?也许我们现在的人都会笑话这个皇帝,可是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愚昧呢?这样的愚昧来自于无知,没有身体力行的参与到生活之中,我们很多的家长,怕孩子学习受到影响,什么都不让干,结果大学毕业,生存能力也不见得强哪里去,甚至废了。

虽然我们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可是我们很多人碰到生活的一些烦恼解决不了。那很多人以为那大学生,博士教授那必然是有智慧的,可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领域原因,只能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有所作为,换了行业便啥都不是,这便是所知障。

一叶障目

说个题外话,说有个人大代表是复旦大学的一个教授,这里名字不说了,大家有兴趣自己百度去,在全国人大上提案“一妻多夫”制。当然,这是为了应对男女之间比例失调提出的一个提案,并不是意味着国家一定会通过,而且这个“一妻多夫”制,更多的是把妻子“功能化”,而淡化了婚姻爱情的意义,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行。倘若让我提案的话,我更鼓励国际通婚,引进外来的人种,*府通过外交来促使跨国婚姻手续简化,来缓解这种男女比例的失衡问题,从来也能促进全球化,全球的民族融合,更有利于未来国际一体化的实现。

刚才有些扯远了,这是我自己通过一些自己的经历,总结出来的几种情况,如果因为信佛学道之后,反而烦恼增多了,就看看我写的这篇文章。

五台山寺庙

首先一点,我们本来就有烦恼。即便吃饭喝水有时候也有烦恼,例如我偏食,别人点的菜我不爱吃,那自己一口也不吃,别人也不好意思的,对于我和朋友都是烦恼。

再举个例子,我个人是回民,假如我找个媳妇是汉民的话,如果媳妇想吃猪肉,那我总不能不让人家吃,我的观点很简单,作为回民,我可以不吃,媳妇只要不在我妈家吃猪肉就行,在我们自己家里,或者出门在外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要吃饱,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点我要再保守,太顽固的话,对不起我媳妇对我的一往情深。

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继续精进,保持正信,正愿,正念,正行。

水墨莲花

我是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希望传统文化能够更多地帮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觉得我的文章能让人受益的话,就请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的朋友看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很多人学佛修道之后,反而烦恼会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