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摩居士。
维摩,又称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意思是洁净、没有染污的人。维摩居士是中印度毗舍离城的长者,传说他是古佛金粟如来转世,自久远劫来曾供养无量诸佛,善根深厚,修为高远,契入不二,精通大乘教义,深知诸法实相,具足四无碍辩才,有着如佛陀般的功德智慧,一言一行都是清净纯善,无不合乎大乘佛法。他的种种美德,上为诸佛所赞叹,下为百姓所崇敬,不论佛弟子、天神、国王、大臣、庶民等,都曾经受到他的教化。
维摩居士,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范,是佛陀时代第一护法居士。维摩居士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儿子名为善思童子,女儿名为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深信佛法。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佛陀曾至毘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八岁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
维摩居士的形象有四大特点:1、财富无量,广行布施;2、在家学佛,家庭幸福、又修解脱;3、社会地位很高,*商关系两通;4、辩才无碍,还代表佛陀指导弟子们修行。《维摩经》传入中国后立刻赢得了当时社会名流的认同。据传,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人手一本《维摩经》。著名的文官,诗佛王维,字摩诘,合起来就是“王维摩诘”。还有苏东坡、白居易、谢灵运,袁宏道,龚自珍等都自比维摩居士,留下了大量的诗歌。
维摩居士依修行六度成就:1、资财无量,摄诸贫民;2、奉戒清净,摄诸毁禁;3、以忍调行,摄诸恚怒;4、以大精进,摄诸懈怠;5、一心禅寂,摄诸乱意;6、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些说明在家信众应行的宗教德目,也为日后修菩萨行者树立明确的标杆。
维摩居士十八条在家居士的榜样:01、“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02、“虽处居家,不着三界”;03、“示有妻子,常修梵行”;04、“现有眷属,常乐远离”;05、“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06、“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07、“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08、“受诸异道,不毁正信”;09、“虽明世典,常乐佛法”;10、“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11、“执持正法,摄诸长幼”;12、“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13、“游诸四衢,饶益众生”;14、“入治正法,救护一切”;15、“入讲论处,导以大乘”;16、“入诸学堂,诱开童蒙”;17、“入诸淫舍,示欲之过”;18、“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二、《维摩经》。
《维摩经》,又称《净名经》、《维摩诘经》、《维摩诘所说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在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问世以来,倾倒了无数高僧大德、名士清流,已经成为在家居士最重要的修行宝典。对中国的佛教、哲学、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维摩经》透过维摩居士菩萨与大智文殊菩萨等共论佛法的方式,以阐扬大乘菩萨的实践道,说明在家信徒应行的宗教德目。《维摩经》的主线是“大乘佛教的不二法门”;《维摩经》的重点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维摩经》的中心思想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维摩经》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是,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有三卷、十四品、两万五千字。第一品为序分,记述法会之缘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为正宗分,是一部经的主体内容;末后两品为流通分,即结束语,是佛陀嘱托弟子如何奉持此经。全经各品内容简介如下:
1、《佛国品》。
本品主要叙述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毗耶离城外庵罗树园与众集会,宝积长者子与五百长者子共献宝盖供养佛陀,佛陀以威神力,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宝积长者子请佛陀开示如何庄严佛国净土。佛陀为说直心、深心、菩提心、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等是菩萨净土。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后,佛陀为舍利弗尊者释疑,以盲者不见日月为喻,说不见佛陀成就庄严的净土,是众生自己罪障故。并以足趾按地,示现国土清净,使在会大众共见共闻而发无上菩提之心。
2、《方便品》。
方便又作善巧方便,也就是佛菩萨应众生的根机,而用种种善巧方法破凡夫病。
本品首叹维摩诘居士菩萨的根本德,次叹方便德。以方便现身有疾而兴教化。世间众生因不觉妄动而有病,维摩诘以大悲方便而示疾。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等皆来问疾。维摩诘广为说法,观身无常、观身无我、观身不净及苦,并劝发菩提心。
3、《弟子品》。
本品叙述佛陀欲派遣迦叶、阿难、舍利弗、目犍连等十大声闻弟子及五百声闻众前往维摩诘问疾,诸大弟子各述往昔被维摩诘问难的经过,皆辞以不能胜任。
4、《菩萨品》。
本品叙述佛陀欲派遣弥勒、光严、持世、善德等四位菩萨前往问疾,诸菩萨也各述前缘,辞以不能胜任。
5、《文殊师利问疾品》。
本品首叙佛陀派遣文殊菩萨问疾,文殊菩萨率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人天,欣然从往问疾。
次述文殊菩萨入维摩丈室,维摩诘空其室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宾主相互问答,与会诸众因闻法得益,身心清净,皆发菩提心。
6、《不思议品》。
不思议,是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不可思虑言说的境地与智慧、神通力的奥妙。
本品先是舍利弗尊者看到维摩丈室内无床座,即生起“当于何座”的念头,维摩诘向舍利弗开导:“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并示理求法者应有的态度,于是众中有五百天子闻法得法眼净。
其后,维摩诘显不思议神通力,向东方须弥灯王佛借三万二千个大师子座,宣示大小相容、无所妨碍等诸佛菩萨不可思议解脱的力用。
维摩诘由此不思议事,说八种无碍:大小无碍、动静无碍、延促无碍、一多无碍、依正无碍、业用无碍、应现无碍、法音无碍。
7、《观众生品》。
本品叙说观众生如幻、水中月、镜中像、热时焰、呼声响、空中云、水聚沫、水上泡等。其次说不着法相,证得法空,妙解自在。
又各以六番问答菩萨根源,说明修道用心的根本;以六番问答众生根源,说明诸法生起的根本。
前文末后则以天女散花,花散到菩萨身上,随即下落,散到舍利弗尊者等声闻弟子身上,即使运用神力,也扯不下来。
乃至天女在与舍利弗尊者对辩过程中,将舍利弗尊者变成了天女,将自己变成了舍利弗尊者,证明诸法无别、众生如幻、男女实无定相,心、佛、众生平等的真理,破除声闻人对“法”的执着,得出诸佛菩萨所证得的智慧功德。
8、《佛道品》。
菩萨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有三部分内容:
(1)、明佛道: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如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谓“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2)、明如来种:维摩诘反问文殊菩萨“何等为如来种”,答以“有身为种”,现有烦恼之身,可转烦恼成菩提,转色身为解脱身,是即空有不二的菩萨行;
(3)、辨眷属:普现色身菩萨问维摩诘世间的眷属资具如何,维摩诘却以出世间的眷属作答,使众生因迹悟本。
9、《入不二法门品》。
不二法门,是贯串本经的主旨。指超越相对、差别的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也就是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
本品叙述维摩诘居士菩萨向文殊菩萨等八千菩萨提出“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的问题。
观自在菩萨等三十位菩萨皆用“言说”表述,维摩诘居士菩萨不置可否,于是这三十位菩萨要文殊菩萨表示看法。
文殊菩萨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已,又问维摩诘居士菩萨︰“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居士菩萨默然无言,文殊菩萨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实显佛说无法可说的真旨。
10、《香积佛品》。
本品叙述舍利弗尊者念食,维摩诘居士自化作菩萨前往上方众香国香积佛处请佛余食。众香国九百万菩萨与化菩萨同往娑婆世界,化菩萨以香饭分与大众,众会悉饱。天、人、声闻、菩萨食此香饭,身安快乐,毛孔皆出妙香。
众香国菩萨赞叹佛陀及诸菩萨在娑婆世界的大悲度生。
维摩诘听了众香菩萨的赞美,则说在娑婆世界的菩萨由于有十事善法,其一世饶益众生,胜于众香国菩萨百千劫修行。又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菩萨十事善法:(1)、布施;(2)、净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7)、说除难法度八难者;(8)、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9)、以诸善根济无德者;(10)、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菩萨成就八法:(1)、饶益众生,而不望报;(2)、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3)、所作功德,尽以施之;(4)、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5)、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6)、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7)、常省己过,不讼彼短;(8)、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11、《菩萨行品》。
本品主要说明菩萨的法门无尽、愿行无边。
初说“佛陀于菴罗树园说法,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的瑞应。
次说维摩诘居士菩萨以神通力,持诸与会大众并师子座,至佛陀所住的菴罗树园闻法。
因阿难问,佛为广说香饭功德,广显一切佛事。
众香国菩萨向佛陀请法,佛陀为说尽、无尽解脱法门。
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散花供养,作礼还归众香国。
12、《见阿閦佛品》。
阿閦佛,即妙喜世界的无动佛。
本品首先叙说维摩诘居士菩萨的念佛法门。
次说舍利弗尊者问维摩诘居士菩萨“于何没而来生此”为发端。佛陀告诉舍利弗尊者,维摩诘居士菩萨原是妙喜世界无动佛的菩萨。为利益众生而舍乐入苦。
与会大众欲见无动佛,维摩诘居士菩萨以其右手将妙喜世界、无动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皆接到庵罗树园内来了。令大众见妙喜国依正二报的庄严,而修学净行,净佛国土,乃至发愿往生妙喜国土。
13、《法供养品》。
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本品首先由帝释天称扬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的功德利益,并发愿供养给事,亦与眷属同受佛法。
次由佛陀说示受持、读诵、供养本经者,就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其所修福德不可限量。
佛陀复自述因地为月盖王子时,从药王如来秉受“法供养”之教。所谓“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等,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14、《嘱累品》。
本品是佛陀以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的不可思议功德之法,专咐嘱弥勒菩萨,嘱累其弘通流布,四天王表示拥护持经者。次又再嘱累阿难,令之受持,广宣流布。末后,佛告诉阿难,此经题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三、维摩世界。
维摩世界,就是人间净土。启示我们要加强心理建设,也启示我们从人格上去升华,从内心里去净化。
1、是心净土净的世界。
舍利弗尊者曾经怀疑佛陀的国土不净,于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珠宝,无量庄严,大地金色,整个世界都变成清净庄严的国土。
佛陀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心里的娑婆世界。”
舍利弗就问佛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的娑婆世界,与您所见的不同呢?”
佛陀举例回答说:“天生的瞎子,从未见到太阳、月亮,但不能说没有太阳与月亮,而是应该怪自己的眼睛有了毛病。”
因为这是我们众生心里有了妄想执着的毛病,所以我们的生活见解就不一样了。
从唯识的观点来说,在不一样的业感之下,所见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水,饿*见到水,就像脓血一样;鱼虾见到水,就像窟宅一样;天人看到水,就像琉璃一样;我们人看到水就是水。
佛陀更举例说,诸天人在吃饭的时候,由于福报不同,所以见到饭食的颜色,也有种种的不同。
至于人,即使是自己的大便,还会嫌它臭不可闻。但若是一只狗,却会把它当作是珍馐美味。这与吃素的人只要看到鱼虾,就觉得腥臭难闻;吃荤的人,却吃得津津有味,是同样的道理。
又例如:有的人生活在华屋大厦里,心里还觉不安;有的人生活在茅草屋里,却觉得快乐无比。
所以我们知道,心里的清净,可以使外境也随之清净。故维摩净土是“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2、是大小互融的世界。
在佛教里,一说到小乘的人,就说是自私自利;说到大乘的人,就说是觉世济民。其实在《维摩经》里,大小乘是可以互融的。就以维摩居士本身来说,他是一位在家的学佛居士,但是他时时奉持沙门净戒,并做度生工作,沙门净戒是属于小乘的,而度生工作却是菩萨的事业,这就是大小互融的地方。
这位维摩居士,在本经中形容他是“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不但是大小互融,而且是世出世间一如的圣者。
3、是无量方便的世界。
维摩居士在这个世间,奉行佛道,有无量方便的法门。他和世俗的人一样,开商店、做生意、种田耕地、赚钱,但是金银财宝在他手中,一点也没有妨碍,他身带金钱,到各种不同的场所,随缘方便的度化众生。他不但进入*场,而且还到酒家,其目的是要度化这些喜欢喝酒和*博的人走向清净的佛道。所以,维摩居士就是以这样无量的方便,度化众生,使得这个世界成为净化的人间净土。
因此,你穿好的衣服,维摩居士也跟你一样穿好的衣服,其实,他并不执着好的衣服,而是用佛陀的慈悲法衣,来庄严他的身相。又你吃饭,他也跟你吃饭,但是,他对饮食,无贪无瞋,因他早已以禅悦为食。他示现生病,而利用大众为他看病时,为大家说法,可说是运用了种种方便的法门来度化众生。
4、是不二法门的世界。
我们在生活里,把好和坏,分得很清楚,并把有和无、生和死也分得很清楚。所谓不二法门的世界,是生死、善恶、因果都是不二的。
我们现实的世界,“有”的时候很欢喜,“无”的时候很悲伤,但是在本经里的世界,有和无都是一样的,“有”的世界固然很好,“无”的世界更好,因为如果是无,就可以无限无量。另外,我们认为善的是好,恶的是坏,但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的固然是好,恶的他也把它当作是一个借镜,此即所谓逆增上缘,恶人有时也能是一个善知识。
我们在生的时候,健康、生存,都认为是很快乐的,到了老的时候,就认为很悲伤。而本经里所说,生固然好,死也并不可悲,因为人,没有真正的死;死,只是肉体的分段生死,真正来说,生与死,并无差别的,一而二,二而一,死了以后,还要再生,但若能识得清净自性,则死又何曾死?生又何曾生?
四、维摩丈室。
《维摩经》中,天女告诉舍利弗尊者,维摩丈室有八大特点,同唯识的八识、显教的八正道、《阿弥陀经》的八功德水有关联。维摩诘室面积的宽度,仅有一平方丈,能容这样多、这样大的宝座,此即不可思议解脱力。我国佛教寺院住持所住的房舍,称“方丈”或“丈室”,就是从这儿来的。
1、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2、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3、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4、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5、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6、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7、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8、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开法乎?
五、中国维摩禅。
维摩禅,以《维摩经》为根本精神。起源于佛陀同时代的维摩居士,称维摩菩萨或维摩大士,又称为“居士禅”。
在中国最早提倡维摩禅的是,南北朝梁武帝时期的著名居士傅大士。大士,是对菩萨的尊称。傅大士,又称善慧大士,金华义乌佛堂人,被誉为“弥勒菩萨”转世。傅大士十六岁娶刘妙光为妻。生二子,一名普建,一名普成。
傅大士二十四岁时,印度来的高僧名菩提达摩,又名嵩山陀,点化他说“我与你过去在毗婆尸佛前面同有誓愿。现在兜率天宫中,还存有你我的衣钵,你到哪一天才回头啊!”嵩山陀又叫他临水观影,他看见自己头上有圆光天冠宝盖等祥瑞现象,因此顿悟前缘。这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同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门作略。
傅大士发大乘行愿,不走出家的路线,特立维摩大士的路线,弘扬释迦如来的教化。傅大士在禅定中,看见金粟如来、定光如来、释迦如来三位佛陀放光照到他的身上,他便自号为“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傅大士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佛教要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本土的“道”和“儒”,要和他们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傅大土融合佛、道、儒三家的精神,倡导“三教合一”。他三次觐见梁武帝,第一次见粱武帝时,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现身说法”,表示中国维摩禅的核心,是以“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儒行为基”的精神。
傅大士的《心王铭》,是维摩禅的代表性佳作,其所阐述的心性论是后世禅学的核心和源头。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沉。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虽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沉。清净心智,如世*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六、结语
佛教至东汉末年传入浙江后得到迅速的发展,浙江也一度成为中国佛文化的中心。佛教对浙江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浙江素有“东南佛国”、“海天佛国”、“江天佛国”、“金华佛国”之称,普陀山、雪窦山、天台山、金华山、灵隐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等众多古寺名刹驰名中外。浙江历史上高僧倍出,形成了天台宗、禅宗和净土宗相结合的佛教风格。
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梁武帝时期,浙江金华一带,天下和顺,佛法兴盛。人称“金华佛国”。金华光佛、金栗如来、多宝佛、千手观音佛、定光古佛、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诸佛菩萨示现于金华八婺大地。智者寺、双林寺、九峰寺、大佛寺、天圣寺、天宁寺、齐云寺等,天下闻名,千载鼎盛。一时,硕德如林,高贤辈出。智者国师、傅大士、达摩祖师、千岁和尚、贯休和尚、仁干禅师等众多高僧大德云聚金华。
特别是中国禅的文化在金华有三位高僧大德相互影响。达摩祖师的祖师禅、智者国师的智者禅、傅大士的维摩禅。其中智者国师和傅大士,都是同时代的金华义乌人,但智者国师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也在傅大士之先。
唐代中国佛教,正如日丽中天,吸引了日、韩等国不少僧人来华求法。新罗王子金乔觉,“金”是俗姓,“乔”是“大”的意思,“觉”是“觉者”的意思,“乔觉”是指“大知大觉之人”。金乔觉出家后,携白犬谛听,航海来华,在各地游化数年。
一说从浙江普陀山上岸;二说从浙江温州上岸;三说从杭州湾上岸。不管在哪里上岸,到安徽九华山一定要经过金华。根据史料记载,金乔觉到浙江金华的万佛寺,诵经弘法,大兴道风,广收弟子;最后到安徽九华山苦修,并圆寂于九华山。
金华齐云寺,又称齐云禅院。位于金东、义乌、武义三县市区的交界处,群山起伏,四面环山,上接云霄,故名齐云。相传南北朝的傅大士、达摩祖师及唐朝的太毓禅师、仁干禅师等高僧大德,曾经在积道山天圣禅寺和齐云禅院专门弘扬维摩禅。如今千年古寺已毁,巨石上刻的维摩座依稀可辨。
唐代鉴真大师前五次东渡日本弘法均失败,后双目失明。公元年,鉴真大师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的“幕后英雄”是金华齐云寺的仁干禅师。他是鉴真大师的徒弟及坚定支持者,他到扬州用自己的船帮鉴真大师解围。他不但慷慨相助,还生死相依,追随鉴真大师成功东渡日本弘法,将中国的禅宗和律宗等在日本发扬光大。
年5月,由中国佛教协会已故前会长赵朴初和韩、日佛教界长老大德共同倡议发起,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其后每年一次,由中韩日三国轮流举办。
迄今为止,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隆重举行了二十二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
然而,斗转星移间,金华佛国的千年菩提路,也几经风雨,寺庙多次兴毁。云卷云舒间,尽是万千感慨!如今四众弟子踊跃发心重光各大佛寺及智者禅、达摩禅、维摩禅,期待再现往日辉煌,继续为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