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梁山无忠无义的好汉,拒救宋江,拥晁盖 [复制链接]

1#

成功是失败之母,同样无知是忠诚之母

科尔的名言告诉这个世界上对忠义有着痴迷的人,理智是高于忠义的。将目光看向北宋末年的时期,割据纷争的时代让忠诚成为了无价之宝。

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一百零八将凭借着忠与义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朝廷对抗。可为何第四把交椅的公孙胜在宋江落难时却拒绝营救,并在夺权失败就悄然离开呢?是因为他无忠无义吗?

不容沙子的入云龙

刚出场的公孙胜,是个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觉得生辰纲乃是不义之财,于是主动找到晁盖要截取生辰纲,并与吴用,阮氏三雄一起共为七星聚义。相比于阮氏三雄,公孙胜更加主动,像极了红楼里面的王熙凤,做事干脆利索。

书中对于公孙胜的描述是:身长八尺,威风堂堂,长个络腮胡子,长相却不像个读书人。抢完生辰纲之后就跟着晁盖加入了梁山。虽说宋江是梁山的头头,但在公孙胜的心中,晁盖才是那个真正可以一统梁山、直至统一全国的英才。

说到公孙胜的形象,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借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吴用虽然为整个梁山的*师,但说到呼风唤雨的能力还是要看入云龙公孙胜,并且这种仙气与理智,都像极了诸葛亮。但事实上与诸葛亮可是大有不同,公孙胜忠于的是晁盖,而诸葛亮和宋江忠于的是朝廷。

义与忠

公孙胜与宋江的隔阂,在一开始进梁山时就有体现。当时公孙胜和晁盖等人刚进入梁山,林冲火并掉了王伦,拥护晁盖为梁山老大。看得出这一路上的公孙胜是积极的,因为他明白即使自己有万种法术,也需要有实战的空间。

虽然是个道士,但内心还是有悬壶济世的想法,他一定看不惯黎民百姓被北宋愚蠢的统治而陷入水火当中,他的每一个行为都看得出他对于朝廷体系的不满,自然宋江也不例外。让这样的人接受拥宋江为梁山老大,自然是不可能的,他只以晁盖为头领。

晁盖并没有像吴用等文化人一样,张口就是文章与诗句,但晁盖是个踏实的做事人。自古成大事的人好像不需要做到出口成章的文化,楚霸王喜刀枪而不喜书籍,刘邦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成为了一代明君。

在那个战乱不定的时代,文化并不是决定成事的关键。公孙胜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他跟定了晁盖,没有跟着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柴进,也没有跟着忠于朝廷的宋江。

晁盖是义的代表,他把*权委托给了吴用和公孙胜,看得出晁盖把共患难的兄弟放在第一位。而宋江号做及时雨,他拥有比晁盖更高的权威和人气,但在宋江的心目中,对朝廷的忠诚始终是第一位。

在宋江还入梁山的时候,公孙胜已经有担心如果拥宋江为王,最后的梁山会不会是被招安的结局。在宋江被关押的时候,公孙胜对营救这件事表现很不积极,营救失败才是公孙胜希望看到的结局。

最后宋江被武松等人解救出了法场,获得了自由。在这时宋江对于上梁山还是犹豫的,因为一旦进梁山就相当于已经从朝廷的官员变成了反朝廷的叛贼,但在众人的说服下他还是入了梁山。

凭借自己的名声加上晁盖等人的谦让,宋江坐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失落的公孙胜以回乡探望母亲的名义离开了梁山,回到了家乡,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返回梁山。

从后来的公孙胜的行为可以看出其实他是不想离开的,回到家乡的他也曾很多好汉写下邀请函邀请进入梁山,成为晁盖的力量。但收效甚微,后来宋江也看出了这般心思就让戴宗下山去寻找。心灰意冷的公孙胜就化名为清道人,隐姓埋名在乡间地里了。

逆流而退

将时间调快一些,这时的公孙胜因为宋江营救柴进时找到了自己,为了义气还是施法救出了柴进,也留在了梁山。

朝廷想要招安梁山一众,自然遭到了极力的反对,武松李逵等人更是表达出了高度的不满,但宋江跟他们说到:同心报国,有何不美,这些人也都听从了宋江的话,这时的公孙胜虽然嘴上说着赞同,但心里已经有撤退的念头了。

梁山被招安后,朝廷把他们派到前线去和辽国开战。虽大获全胜,但朝廷对其更加的不放心,于是又派他们去围剿与宋江等人齐名的田虎部队。朝廷的用意都看得出,用招安的部队去和未招安的部队打消耗,朝廷最后是获利方。

打完辽国,可以理解为为了保家卫国,国土完整。但之后打河北的田虎,淮西的王庆,最后的方腊一定是不义之举动,公孙胜看得出来,宋江也一定看得出来,可宋江当时心中的愚忠影响了他的判断,这样的错误决定影响了整个梁山的命运。

公孙胜进入到宋江的营帐中跟宋江告别:如今哥哥您已经功成名就了,我就在这与您告别,回到山中,赡养母亲,终老自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公孙胜明白这个道理,也有了体面地离开。

公孙胜离开几天后,宋江就和梁山的将领们一起讨伐方腊,结果可想而知,连年的征战加上与对手相差无几的实力让很多好汉都战死沙场,鲁智深圆寂、武松出家、回京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七位好汉。

看到这样结果的梁山部队朝廷乐开了花,三家土匪都被剿灭,剩下的梁山也人员不整。最后北宋*府不用吹灰之力就摧毁了梁山,宋江饮鸩自杀,吴用被吊死,风光无限的梁山化作一团散沙,被风吹散。

历史从来没有假设,也不必去猜想倘若宋江没有接受招安,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世人能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懂得急流勇退,也懂得看清局势。在这样的和平年代人们不需要考虑战争的问题,但不代表这种智慧运用不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