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国首尊比丘尼肉身,圆寂坐缸三年,皮肤仍 [复制链接]

1#

年1月2日,居住在九华山通慧禅林的比丘尼思尚法师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位名为仁义师太的坐缸,打开坐缸的那一瞬间,简直让所有人都不禁为之惊讶!因为仁义师太在圆寂之后已经坐缸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而在这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人体肉身的仁义师太竟然没有发生腐烂,只见仁义师太依旧端正坐在缸里,生前她那黑白相间的头发竟然也新生长出了多寸,在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的基础上,仁义师太的身体皮肤依旧尚有弹性。

迄今为止,仁义师太是我国佛教历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如今仁义师太的这尊肉身,依旧被供奉在九华山的通慧禅林当中。“比丘尼”是梵语的音译词,是专门的佛教用语,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尼姑的意思,在梵语当中,大概指的就是:出嫁女子必须满足二十岁,而且必须是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我国佛教历史上第一个比丘尼是净检师太,而我们今天所提到的仁义师太是我国佛教历史上的第一尊比丘尼肉身,大家可千万不要混淆这两个概念。

出生辽宁沈阳,出嫁后选择出家

今天我们提到的仁义师太,是我国现代的一位比丘尼,他的本名原叫姜素敏,是辽宁沈阳人。姜素敏出身的家庭家境富裕,从小父母就对她的自身教育十分注重,按照当时的地方习俗,姜素敏在出生之后,到一定年龄便被父母强制要求将小脚裹成三寸金莲,因为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裹小脚”对于我国女性而言,确实是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的一个风俗习惯。

因为家境富裕,再加上姜素敏很小便被父亲送到了当地的私塾进行教育,所以在姜素敏父母的眼中,他们二老一直想要把她培养成一位淑女模样的富家小姐,其实按照姜素敏的出生条件和从小接受的良好教育来看,完全可以按照父母希望的模样成长下去。但可惜之后的历程,对于姜素敏的父母而言,实在是有些事与愿违了。姜素敏是难得能够对佛教产生兴趣的人,在她小时候他就经常偷偷的到附近的一些庙堂当中听那些和尚诵经传道,不仅如此,姜素敏还具备基本的慈悲之心,他经常把家里的粮食偷偷地送到庙宇当中来接济那些和尚和一些穷人。

久而久之,在这些和尚终日诵经传道的影响之下,姜素敏用了几年时间不光完成了她最基本的学业,与此同时,《大悲咒》和《心经》等佛教书目,姜素敏也已经能够熟练背诵了,看起来姜素敏对于佛教的兴趣还是颇为浓厚的,其实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姜素敏和佛教之间的缘分。正所谓“有缘自能相见、兴趣影响命运”,终日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之下,渐渐的,在姜素敏的心底里,佛教似乎成为了她生命当中不可割离的一部分。

等到姜素敏完成基本学业之后,很快又在父母的建议之下和姜素敏的兴趣之下,她便开始了潜心学医的道路,对于姜素敏而言,尤其是对于被姜素敏救治过的那些人而言,她当初选择学医的这个选择,无疑是很正确的。根据史料记载,姜素敏当初主攻中医学针灸这一门课程,在年发现的仁义师太的坐缸肉身,其中师太的双手姿态已经由原来入缸十指相向的手势转变成了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姿态,因为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针灸扎针的姿势。

再到后来,姜素敏出嫁到了吉林省的通化市,但或许这一生在姜素敏的命运当中,应该是没有姻缘这一缘分的吧!即便姜素敏已经嫁为人妻,但在年秋天的时候,29岁的姜素敏最终选择到山西五台山显通寺落发出家,取法名仁义。从出嫁到出家,姜素敏或许也经历过了难以抉择的心理斗争过程,但佛教于她而言,确实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情有独钟”。就这样,原本拥有人世间七情六欲和物质财富的一位女子,最终选择了奔向她心底里的那个信仰,或许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姜素敏对信仰的追求。

佛学医学共钻研,随*入朝医伤病

施病救人似乎由古至今以来都是佛教中人应有的秉性之一,因为佛法中素来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所以对于遁入空门的姜素敏来说,她早年学习的中医学针灸医术正好能够在遁入空门之后一心造福人民,救万民于疾病折磨痛苦之中。仁义师太于年进入沈阳,又开始了她钻研中医的四年时间,这四年对中医的学习,使得仁义师太在中医医术层面又有了一个更高的提升。

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对于全国人民而言,尤其是对于当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而言,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当朝鲜战争来临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抱着一副坚决支持的态度。当然,仁义师太虽然已遁入空门,但她一直奔赴在救死扶伤的路上,身为一名比丘尼,但她同时也是一位中国人,所以当战争来临的时刻。仁义师太同那些中国人民 子弟一样,她第一时间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 ,跟随我国人民 进入了朝鲜战场。

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仁义师太克服艰难困阻,用她那近乎二十年时间刻苦钻研的高超医术,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拯救了无数伤残*人,从这一层面来看待仁义师太的举动,我一直都觉得仁义师太不像是出家的尼姑,倒像是一心解救疑难杂症的医生。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和对朝鲜战争医治伤员的贡献,仁义师太被安排在了北京通化医院。此后大概30年的时间,仁义师太一直奔波在我国北方各地,凭借着她那高超的医术,一直都在医救着世人。

年,仁义师太重新返回山西五台山,她当时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又在这一年,用自己自身携带的钱财对南山寺重新修缮。年,仁义师太离开了五台山而到了九华山,当时的仁义师太身上已经有了不少的钱财,虽然说“出家之人视钱财为外来之物”,但仁义师太可不是看重钱财之人。在到达九华山之后,仁义师太用她毕生操劳而换得的这笔钱财投入到了重修通慧禅林之中。但不管仁义师太走到哪里,她也一直都没有停下手中治病救人的进程,或许救死扶伤对于仁义师太而言,真的是一种天职吧!

有人问仁义师太“你又不缺钱花,每天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干什么?整天不是制药,就是看病,实在是太辛苦了。”

每当仁义师太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她总是低下头微笑着回答道:

“看病就是看病,不是为了赚钱。要赚钱,我出家干什么?好人不知病人苦哇,健康才是福分,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你心里好受么?”

所以仁义师太不光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更是有着慈悲之心的出家人,在仁义师太心中,唯有把慈悲为怀和救死扶伤放在一起,对于她来说才有意义。

亮郎说

年十一月,正值初冬季节,仁义师太停食七天,安然圆寂,享年八十五岁。看似平凡的一生,实际上是极不平凡的,对于一位出家人来说,慈悲为怀是本性,救死扶伤是己任,仁义师太用他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举动诠释了一辈子。她给国人留下的巨大精神遗产是用语言文字所无法准确表表达的,关于她一生的传奇故事和感人故事,我想应该是永远也说不尽道不完的,因为她的足迹踏遍了我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一个传奇且催人泪下故事的发生……

——谨以此篇纪念这位伟大的仁义师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