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妙玉腰缠万贯的出家人,性格纠结又招人厌, [复制链接]

1#

文章当中,我依然是以《红楼梦》里的梅花诗为线索,分析了邢岫烟这个并不起眼的“小人物”。

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借物咏志”,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郑板桥曾经写过一首《竹石》来托物言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借助诗歌表现了竹子顽强、坚韧的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将竹子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后两句进一步写竹子经过千百次磨炼之后,练就成了十分挺拔的身姿,于是不会畏惧来自四面八方的狂风。

我们都知道,郑板桥不仅喜欢咏竹,还喜欢画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画竹以慰天下之劳人”。因而,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竹子,究其根本还是在写人——写出作者自己骨子里与生俱来的顽强和正直,正因如此,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坚持自己“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执着。

《红楼梦》里的很多诗歌也不例外,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例子也有很多。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其中另外一首梅花诗。

雪中访妙玉

在原著第五十回里,诗社的成员顺利完成了即景联诗以后,宝玉因为又“落了第”,被李纨罚去栊翠庵找妙玉讨要一枝梅花来插瓶。宝玉当然高兴,吃了一杯热酒就动身了。而诗社后续的活动就有了主题:“咏红梅”。邢岫烟和李纹李绮姐妹分别用“红”、“梅”、“花”三个字做韵,李绮的诗由薛宝琴代劳。

那么大家还记得吗?湘云在这里又给宝玉出了个难题,说讨回梅花来就让宝玉用“访妙玉乞红梅”来当题目并作诗一首。为什么诗社的成员都认为这是个有趣的主意呢?妙玉的为人非常怪僻,能跟她说上话并能要出东西来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去拜访妙玉并讨回来一枝梅花,可以说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连脂砚斋都在此处写了个批注说:“想此刻二玉已会,不知肯见赐否。”可见宝玉此行是否能完成任务都是个未知数。用“访妙玉乞红梅”来当做题目,大家就可以看到这个“艰难”的过程,好再来取乐。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这首诗是怎么写的: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宝玉这首诗非常写实,一开头就写自己酒没来得及喝、诗也没来得及作,就被打发到妙玉的居所栊翠庵来讨一枝红梅花了。“春”字和“红”字呼应,而“腊”字跟“梅”字呼应。那么“蓬莱”呢,自然是用来比喻妙玉这个出家人所住的栊翠庵就像仙境一样。

接下来两句写的是在这银装素裹的美好景色里,宝玉并不要求能得到观世音菩萨净瓶里的甘露,而只求妙玉栊翠庵“槛外”的一枝红梅花。妙玉的形象在诗中也非常美好,以“嫦娥”作比。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妙玉自称是“槛外人”,宝玉也用了“槛外梅”来对应。不过,在之前的第二十二回里,因为一出鲁智深的戏,宝玉自以为悟出了禅机,却被黛玉一语道破他并不懂佛禅,并用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来回敬宝玉的所谓“参透禅机”,让宝玉忽然明白原来自己不过是自寻烦恼而已。所以,同样是牵扯到佛门净地,黛玉在听完这两句诗以后突然说了一句:“凑巧而已。”

2暗香浮动,句句传神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第五十回里贾宝玉所作的这首梅花诗颇具艺术价值。

我们接着再看颔联的两句:“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入世”这两个字承上启下,因为上文将妙玉的栊翠庵比喻成了嫦娥居住的仙境,那么当宝玉得到了插瓶的梅花以后再回到诗社里,就成为“入世”了。

更巧妙的是,宝玉将自己去栊翠庵的行程称作是“离尘”,上下呼应,非常巧妙。“挑红雪”一句是用了北宋词人毛滂的诗:“何处曾临阿母池,浑将绛雪点寒枝”。很有意思的是,“阿母池”就是王母池,也是仙境,可见宝玉在作此诗的时候是很用心思并且精细构造的。

“割紫云”也很眼熟,喜欢唐代李贺诗作的读者一眼就能认出来。李贺曾经写过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诗句,宝玉的“离尘香割紫云来”就是对李贺诗句的一个化用。此情此景,美不胜收。

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想单独说一说李贺的这一首《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全诗是咏砚诗,李贺借助诗句,非常热情地赞颂了端州砚石的精美,并称赞了端州石工制作砚台的精湛工艺。诗中的比喻十分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用典纯熟,同时诗人所用的笔触也相当细腻,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今天既然是说《红楼梦》的梅花诗,那么李贺的这首诗我们就不做详细地分析了。

宝玉的这首诗,最后两句是“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说实话,我个人是最喜欢这两句的,因为读过以后,栊翠庵的清冷孤寂之感透过“佛院苔”就非常生动地传递给读者了——再联想到妙玉的孤僻,平时栊翠庵不曾有访客,就算有人想去拜访,一想到妙玉的性格,也会“望而止步”。李纨就是这样,她喜欢栊翠庵的红梅花,但是不爱妙玉的性格,所以是“罚”宝玉前去讨要一枝梅花。因而,这一句,既写出了栊翠庵的冷僻孤独,也侧面点了一下妙玉高傲孤僻的性格,文字功力非常深厚。

“槎枒谁惜诗肩瘦”是说宝玉自己冒着严寒前去拜访,天气冷得他都要耸起肩膀来走路。这一句,又呼应了李纨那个“罚”字——如果是艳阳高照,去一趟可能是享受美景;而在这冰天雪地里跑一趟,实在不容易。“诗肩瘦”这个用法,一开始是形容贫寒使得诗人的肩胛耸起,后来就用来形容诗人的苦吟。每次读到这一句,我都能想象出宝玉在数九寒天里踏雪寻梅,却被冻得龇牙咧嘴的样子。

3妙玉初探

如果说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那么它在冰天雪地的绽放就多少有些孤寂。而宝玉这首梅花诗既然提到了妙玉,我们也不妨分析一下妙玉其人。

妙玉到达大观园,最开始是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推荐的: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

可能很多读者在看到这一段时都会产生疑问:这是个什么人呀,也太玄了吧,这一辈子带发修行就不能再返回故乡了?

也正是这样一个疑点,让妙玉还没出场,就蒙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

妙玉自己也曾经说过:“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可是王夫人降低了自己的姿态,下了帖子去请她来居住,她也就来了。然而,她对“侯门公府”的这种高度警惕也提醒我们——妙玉高贵的出身和家里的财力可能会给她本来带来莫大的风险。

这个谜团一样的人物到了贾府以后,她的吃穿用度也让人疑惑不已。按理说,一个出家人,即便是带发修行,也不会对荣华富贵显示出过多的留恋。但是,妙玉好像不一样。

大家还记得原著第四十一回里,刘姥姥到了大观园,也跟着贾母去了妙玉的栊翠庵。当时妙玉摆出的几套茶具就价值不菲,她“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给贾母奉茶。这般考究虽然也是出于礼数周全的考虑,但这个茶具确实也太昂贵了些。

这还不算,她拿给黛玉和宝钗喝茶的杯子似乎分别是晋代和宋代的“古玩”,形状和名字都很古怪——当然,究竟是真古玩还是假古董,我们在这里不去细究,只是一个出家人有这样的“道具”,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挺奇怪的。

妙玉给宝玉喝茶用的杯子,是自己日常使用的一个绿玉斗。宝玉就说了一句:“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而妙玉的反应可以说是十分激烈了:“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就这寥寥数语,妙玉的高贵出身和家财万贯显露无疑。而其中呼之欲出的,恐怕我们也都能感觉到——她的极度敏感和自尊让她在为人处世之间有了“槛外”和“槛内”的忌讳;可是寄居在贾府这样一个高门大户的“槛内”,她又不免多有尴尬,只能靠着敏感的神经,并用刻薄的方式去极力撇清自己跟“槛内”的关系,专心做好一个“槛外人”。

那么,曹雪芹是怎么评价妙玉的呢?我们从第五回的《红楼梦十二曲》里的第七支曲子就能看出来一些端倪。

这支曲子叫做《世难容》,里面有几句是: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我想,这“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就是对妙玉这种尴尬心境的极好诠释了。她的“高洁”能遇知己,而她的“纠结”又招人厌。在第七十六回里,她跟湘云和黛玉一起联诗,其中有几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如果不是一个品行高雅、才学满腹的人,断然写不出这样妙的句子。她隐居在大观园,也有悠然自得的感受;但她内心深藏的情怀与志向不能够说给别人听,只能自己靠着寂寞清冷的日子稍稍排遣。“芳情”也好,“雅趣”也罢,带发修行的生活不允许她透露出半分这样的心思。可是,我们别忘了,她也是个妙龄女子,也正是淘气和撒娇的时候,可是一个“槛外人”的身份,就像桎梏一样,将她牢牢牵绊住,无法挣脱。

可是,她的孤僻和刻薄又是招人讨厌的。不过,就在她请黛玉和宝钗喝茶的那一回里,我又通过妙玉的反衬,看到了黛玉成熟和宽容的一面。

当时黛玉就问了一句,自己喝的茶是不是旧年的雨水烹的。妙玉冷笑一声说:

“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记得最开始读到这个情节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坏了,妙玉这样刻薄,黛玉可不得哭哭啼啼了?她这一哭,又得宝玉和宝钗费多少工夫去劝慰?”然而黛玉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大度和宽容,“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看,黛玉不仅没哭,也没“使性子”,更难得的是她也没用自己的伶牙俐齿去“怼”妙玉一顿,而是没吭声,喝了茶就约着宝钗一起离开了。

曹公笔下的人物,千回百转、个个灵性通透。以后的文章里,我也会继续分析其中的人物。感谢大家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