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阳百岁高僧慈悲济世为法忘生江心孤 [复制链接]

1#
如何治了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前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春潮涌动,瓯江竞相奔流,隅居浙南的温州喷薄出创业创新的强大活力。以商闻名的温州,亦在改革开放之路上留下无数座文化丰碑。多少文化人物,或以诗书绘画留下不朽名作,或在舞台绽放艺术魅力,又或者为文艺创作鞠躬尽瘁,为家乡建设发展奔走呼号……他们上承瓯越古老的历史文化,下启温州未来的文化旅途,成为温州砥砺前行的华彩乐章。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温州市文广新局特别推出“瓯江改革潮温州文化人”系列微报道,向勇立潮头的温州文化名人表达深切的敬意,并以他们的光辉事迹照亮温州未来的文化发展之路。

人物名片

木鱼法师,原名毛廷权,年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南田乡石柱村,年于温州江心寺皈依钦云大师剃度,法名东衡,自号木鱼。木鱼老和尚生前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浙江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杭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杭州市*协委员、杭州市灵隐寺方丈、温州市佛协名誉会长、温州市江心寺法主,著有《沧海吟馀》、《沧海吟馀续编》和《孤屿明灯录》。他在海内外佛教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出访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清晨的瓯江上旭日初升,载满信徒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渡轮缓缓靠岸。江心寺边大榕树下,人们静候在江心寺舍利塔广场,梵音在他们身边回荡。寺中僧侣穿着袈裟,鱼贯而出,信徒们双手合十,阳光洒满广场。年7月清晨,木鱼老和尚圆寂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温州江心寺隆重举行。社会各界人士聚集于江心孤屿,缅怀一代高僧“应自扬帆江海去,乘风破浪砥中流”的弘法度众精神。

木鱼法师俗姓毛,字廷权,法名东衡,自号木鱼。年,他出生于平阳县南田乡石柱村。年,他进入厦门大学读中文系,备受新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年回乡后,他为反抗封建婚姻而离家出走,在江心寺削发为僧,拜在钦云法师门下,时年二十四岁。从此寂寥转身,长伴*卷青灯。

出家后,木鱼法师外出深造,在杭州云居山圣水寺、在上海法藏寺探索佛理,为日后进身高僧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杭州圣水寺期间,抗日战争爆发,木鱼法师率先加入杭州市僧尼救护队。年,木鱼法师应邀回到江心寺,主持整顿工作。他召开永嘉县僧尼大会,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永嘉分会,并组建了中国佛教协会永嘉分会僧尼救护队。

日*轰炸温州市区后市民在灭火

僧尼救护队有年轻僧尼45名,男队员负责抬担架等重体力救护,女队员负责包扎伤口和护理伤员。年,日*轰炸温州闹市区,木鱼法师带领僧尼救护队在朔门屯前、东门上岸街、南门山前等处开展救护工作,抢救收容大轰炸中的失散儿童,同时挖掘海坛山战壕和江心屿西塔下的防空洞,抗战八年,除了三次市区沦陷期间疏散之外,这支队伍一直参与市区抗日斗争活动。他们赢得了地方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名扬瓯江南北。

年,木鱼法师在瑞安仙岩圣寿寺创办了浙南佛家学院,招收学员70名,自任教执。多名学员后来担任了各地寺院住持。建国以后,木鱼法师退居平阳县青山寺,潜修教理,戒行精严。年,木鱼重返佛门。他先迈入了平阳县鳌江青山寺,与众僧重建古刹青山寺。年,他应雪生法师之邀,在温州妙果寺3年。年接管主持江心寺,并负责大修复工作。江心寺古刹的修复,是国务院落实宗教*策的具体措施之一,江心寺被列为全国个重点对外开放的寺院之一。

木鱼法师重回江心寺时,就投入到融资捐募、修复寺貌、整理文物、编纂寺史等一系列工程之中。年至年,木鱼法师运用各种渠道修复江心寺。他得到七塔寺月西方丈的鼎力相助,先后到普陀寺、天堂寺、灵隐寺等地筹集资金,还拜谒社会名流与海外侨胞,商讨重光古刹江心寺之大计。在宗教人士、海外侨胞和温州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修复工程头尾长达六载方告竣。年10月,旧貌换新颜的江心寺迎来了佛像开光暨木鱼方丈升座大典,并在寺院内举行了《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定稿会,实乃寺院数百年来的大盛典。

江心屿常受台风侵袭

殊不料年17号台风袭击温州,给修复不久的江心寺带来了不幸,灾情严重。灾后寺院修复刻不容缓,等待国家拨款又不现实,木鱼法师“赤膊上阵”,3个月奋力抢修后,即恢复旧观。年,木鱼法师出任灵隐寺方丈,引领一批有才识的僧众骨干,按“伽蓝规则”纵深布局,完善古刹的庄严氛围,重建了藏经楼。

木鱼法师不仅追求建筑等视觉上的效果,尤为注重佛教文化,他把钟鼓楼中的宋钟、朱熹的“开天气象”匾额、王十朋的长联、乾隆的殿匾、王安石的柱联、弘一法师的墨迹等,都尊为镇寺至宝。禅事之外,他潜心著述,有《孤屿明灯录》、《沧海吟余》各一册。他的早期诗词,多在《狮子吼》、《觉音》、《人间觉》上发表。年,他寿臻耄耋,还吟哦出《八十述怀》,自述“此心清似寒潭水,自有蒲团印月圆”。他的诗文酬世,一邑敬仰,故有“一代诗僧”之称。

从剃度皈依佛门到圆寂的70年里,木鱼法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佛教事业。他将佛陀慈悲喜舍的精神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常开示众生爱国爱教、广行善举、深耕福田,晚年又不顾年老体弱,多次率团海外交流,弘法利生。其崇高精神和懿德风范将永留人间,激励后人造福三界,利乐有情。

来源:温州文化通(编辑林中牧综合整理自浙江在线、温州日报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