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魏广悦神通寺史话5一代高僧释义净 [复制链接]

1#

他西天取经25年,到过30多个国家,与玄奘齐名,乃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之一。

他一生翻译佛经56部、卷,是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

他是我国海上求法的第一人,他的书,成就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他被大唐四朝皇帝奉为国师,两篇《圣教序》,奠定了他佛门龙象的地位。

——大型电视访谈录《山东有个唐三藏》解说词

在悠悠多年的历史中,神通寺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以开山鼻祖朗公为首的许多足以耀世的高僧大德。

他们戒行庄严,念力坚定,智慧弘深,觉民导世;

他们布衣粗食,宁节口体之供,舍物损资,不事衣钵之蓄;

他们运智运悲,德高望重,为济南乃至山东的佛教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四大译经家之一、唐代著名高僧释义净,就是神通寺的骄傲。

义净法师不仅在这里受了具足戒,而且其亲从受教之师善遇法师、轨范师慧智禅师都是神通寺的僧人。

尽管义净高僧后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大唐四朝皇帝奉为国师,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两位恩师。

他曾经在书中深情地回忆了善遇和慧智法师对自己的关怀、教诲。

他也没有忘记神通寺,称“年过七岁,幸得亲侍,斯二师者,并太山金舆谷圣人朗禅师所造神通寺之大德也”。

他更没有忘记神通寺的开山鼻祖竺僧朗,称“斯二师者,即是继踵先圣朗禅师之后也”“朗禅师乃现生二秦之时,扬声五众之表”。

义净还自豪地披露了朗公的一些神异传说——如分身受供、天井汲水而不减、天仓去米而随平、“创入则见虎叫北川,将出复闻马鸣南谷”等,“当是时也,君王稽首,僚庶虔心”……

一、幼年出家

义净出生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年),俗姓张,名文明。

七岁时,义净就在齐州城西四十里外的土窟寺剃度受戒。

小小年纪,为什么就要出家呢?大概主要是受长辈的影响。

有史料记载,义净的高祖虽然做官,但是其“爰(yuán)祖及父俱厌俗荣,放旷一丘,逍遥三径,含和体素,养性恬神”。

这就是说,义净的祖父和父亲都讨厌世俗的荣华富贵,而喜欢“摘芝秀于东山,挹清流于南涧,可谓寻幽丹峤,栖偃白云臬鹤”。

义净“幼挺明晤,夙彰聪敏”,七岁时就从心里乐于出家。父母也一定非常支持他。

二、幸遇恩师

小义净离开父母,出家进入土窟寺,成为一名小沙弥。

他很幸运地拜认了两位德高望重、心地善良的师父——一位是亲教师善遇法师,一位是轨范师慧智禅师。

这两位法师,都是神通寺的高僧,按照义净的说法,“斯二师者,即是继踵先圣朗禅师之后也”,都是朗公的法嗣。

神通寺自创建之后,凭借开山老祖朗公的神通与威望,曾经有六位帝王施舍贵重财物,享受两县的赋税,很快就成为地位崇高、资财丰饶的大寺。

到了隋朝,又是皇帝母后的香火院,得到皇帝赐名“神通寺”,何等荣耀!

然而,善遇、慧智两位高僧却感觉在这里“山居独善,寡利生之路”,愿“共诣平林,俯枕清涧”。

寺院的香火日盛,僧人增多,大概也不适合静修。

于是,他俩离开了富裕、舒适的本寺,在齐州城西约四十里处修建了一座比较简陋的寺院——土窟寺,一边虔诚修行,一边接近人群宣扬佛法。

几十年之后,已经成为一代高僧的义净,依然对他的这两位师父非常感恩和怀念,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深情地作了记述。

义净称赞善遇法师有“七德”:博闻、多能、聪慧、度量、仁爱、策励、知命。在叙述善遇法师的七德时,他还列举了生动的事例。

而轨范师慧智禅师呢?“则专意律仪,澄心定潋。昼夜勤六时而不倦,旦夕引四辈而忘疲。可谓处乱非諠,闹而逾静。”“诵法华经六十余载,每日一周,计二万余遍。”

义净出家时刚刚七岁,“童年尚小,辍爱抽悲”。慧智禅师每天晚上在闲暇的时候,就耐心地给小义净讲民间故事、佛教寓言,解除他想家思母的忧伤。

在闲谈之中,禅师把做人的道理、佛教的道理,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汝可务绍隆三宝,令使不绝,莫纵心于百氏,而虚弃一生。”

义净回忆说:“每至五更就室参请,禅师必将慈手赐抚弱肩,实如慈母之育赤子。”

遇见可口的食物,禅师也总是省下留给徒弟吃。

义净深情地回忆说,“法师乃恩励父严,禅师则慈申母爱”,善遇法师就像严父,慧智禅师则犹如慈母,“天性之重,诚无以加”。

三、少怀大志

小义净本人聪敏好学,加之多年来对善遇法师、慧智禅师两位大德的一言一行耳濡目染,少怀大志,见贤思齐。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年),佛教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取经回来了。

他独自一人西行5万里,去印度求法,历经17年,遭遇千辛万苦,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玄奘法师回国这一年,义净11岁。两位恩师一定给他讲了玄奘法师的壮举,这又成为他的一位榜样。

第二年,善遇法师圆寂。12岁的义净悲啼号恸,“大象既去,无所依投”。于是,他不再看其他书籍,专心致志、恭恭敬敬地苦心学习佛教的经典。

义净14岁那年,通过了官府的考试,成为一名正式僧人。

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唐高祖、唐太宗对度僧屡有限制,几次下诏禁止私度。当时出家为僧,每年限定名额经考试录取。

义净小小的年龄能够通过考试,必然具备扎实的佛学功底。

还有行家分析,义净这次之所以能够参加考试,显然是占了祖寺神通寺的名额。唐朝度僧限制得那么严格,对土窟寺这个小寺院不可能给予度僧名额。

不过,此时的义净还是沙弥,即初修十戒的男佛教徒,还不是正式的比丘(僧人)。只有年满20岁,才能成为资历完整的比丘。

义净的心目中有了法显、玄奘两位榜样,“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他20岁这一年,跟随慧智禅师来到祖寺神通寺,又拜认禅师为依止师,受了具足戒,成为一位名正言顺的僧人。

四、负笈游学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受戒夜晚行道之际,慧智禅师焚香供佛,教诲义净。

讲到佛教戒律的行持时,慧智禅师涕泪交加地对他说,你一定要坚定信念,尊重戒律,严格持守,一条也不要违犯。“余有罪愆设令犯者,吾当代汝入地狱受之。”

师父谆谆告诫他不要破戒,却愿意代替他可能犯的小错受罚下地狱,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啊,真乃情同父子!

“幸蒙慈悲,赐以圣戒,随力竭志。”听了师父的教诲,义净对于修佛持戒产生了更加坚定的意志。即便是微细的违戒小罪,也心怀大惧。

5年之后,慧智禅师对义净说:“我目下且有余人给侍,你勿废听读而空住于此。”他要求爱徒义净出外参学,遍访名师,早成圣道。

义净含泪辞别师父,离开了土窟寺,跋山涉水,四处游学。

在游学中眼界大开的义净,西行求法的愿望愈加强烈。

于是,义净法师返回齐州土窟寺,拜见慧智师父,跟师父说:“尊既年老,情希远游。追览未闻,冀有弘益,未敢自决。”

大意是说,您已经年老,我还一直想远游,去印度求法,希望有所收获。这么大的事,我不敢自己决定。

“师乃流诲曰”,师父流着眼泪教诲他说:“尔为大缘,时不可再,激于义理,岂怀私恋,吾脱存也,见尔传灯,宜即可行,勿事留顾。观礼圣踪,我实随喜,绍隆事重,尔无间然。”

这是何等深明大义啊!

得到慧智师父的赞同、支持,义净又来到善遇师父的墓前辞礼。他向师父讲述了自己远涉印度的心愿,愿以传承佛教的成就,报答师父的培育厚德。

茫茫大海,“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

义净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海上西行求法之路。

五、不畏艰辛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这是义净所写的《求法诗》。

唐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走的是陆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义净法师西天取经,走的是海路,也遭遇了种种艰难险阻。

旅途中,除了流沙雪山、巨海波涛的险难之外,疫疠*瘴,远离他乡,气候的巨大差异,也容易水土不适,造成疾病的危害。

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所记载的高僧,其中近一半是死于疾病。“致使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

与当年的玄奘一样,义净在印度也遇到了危险,险些送命。

然而,面对种种艰难险阻,立下舍身求法、“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大志的义净,毫不动摇。

他在《杂言》中写道:“不徇今生乐,无祈后代荣”,“誓舍危躯追胜义,咸希毕契传灯情”,表达了对佛教的坚贞与忠诚:为求学佛法,传承佛教,不惜弃舍身命,历尽艰难困苦,视死如归。

六、孜孜以求

历经“海路波涛,关山险阻”,义净终于到达了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这是玄奘法师当年求法修行的地方。

在这么一所学术圣地,高僧义净足足住了10年有余,比玄奘还多住了5年。

佛教徒除了学习佛教理论,还重视巡礼实践,即漫游佛教古迹。义净到达印度后,说自己“遍礼圣迹”,看来所有的佛教圣迹他都去过了。

西行25载,义净游历了东南亚30多个国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义净都做到了。

七、致力译经

义净学业圆满之时,正值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登皇帝位。

武则天自称“朕幼崇释教,夙暮归依”,她很可能是亲自看了义净所写的两本书,认识到这是一位精通三藏、道行卓越的高僧,于是要求他早日回国。

义净法师接到朝廷的旨意后,于证圣元年(公元年)仲夏抵达洛阳,受到史无前例的隆重欢迎。

“天后敬法重人,亲迎于上东门外”,武则天皇帝亲自到城门外迎接。“洛阳缁侣,备设幢幡,兼陈鼓乐,在前导引”。

历时25载,游历了30多个国家,义净带回了梵文经、律、论近部,计50万颂;金刚座真容1铺;舍利粒,“勅于佛授记寺安置”,成为中国宗教界的瑰宝。

义净能够获得这些珍贵无比、罕见难得的圣典法宝,真是不易啊!这说明,他作为神州留学僧,以优秀的品行,得到了那烂陀寺僧众的充分认可、信任和支持。

“愿为众生,志存翻译。”怀着这样神圣的使命,义净先后在洛阳福先寺和长安西明寺、大荐福寺等废寝忘食地工作。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年),一代高僧释义净逝世,世寿79岁,法腊59岁。

义净传译经律之多,与玄奘法师不相上下;如果仅就自己的著述而言,义净写的则比玄奘还多。此外,他对密咒也非常精通,真乃多才多学。

八、青史留名

义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高僧,是伟大的翻译家。义净“西天取经”,是为求取佛教经典带回国家进行翻译。他经过不懈努力,如愿以偿。

据《开元释教录》记载,义净的撰述与翻译共计61部卷,已经译出但还没来得及修改删定的经典约有七八十卷。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都是义净亲手写下的心血结晶,成为流传至今的关于南海各地最早的历史地理材料。

这两本书对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研究南亚历史、地理和佛教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义净的著作被译为法、英、日等多国文字。

这样一位意志坚定、成就卓著的西行求法者,生前就享有盛誉,获得了三任皇帝的高度评价。

义净被册封为“大唐三藏法师”,这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由义净提议建造,用于存放其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的荐福寺小雁塔,至今巍然屹立在古城西安,仿佛是这位大师的功绩丰碑。

九、享誉海外

时隔1多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义净大师在国内外引起了更多人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