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红尘婆娑,在不老的时光里,上天赐予了我们同样的名字:“过客”!飞鸟走兔,日月如梭,谁能在这不老的时光里“不染红尘,不食烟火”?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但行耕耘,莫问收获”?
恐怕这样的人只有寺庙里的僧人能够达到几分境界,他们悟自己,悟世事,悟岁月,从红尘中来,最终的归处却是佛门,他们的生活一半烟火,一半禅意。
寺庙里的僧人大多心宽体胖,慈眉善目,讲究修心,正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是能够像道济一样有好这般高深修为的和尚并不多,他早已经超然物外,况且他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坠魔道。”所以,正儿八经的僧人在皈依佛门之后,就要守住清规戒律。
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特殊的高僧,他的名气同大唐时期的玄奘差不多,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两大高僧,但世人却说他屡破色戒,身边女子环伺。
富而不贪是一种布施,思而不乱是一种禅定,尘而不染是一种戒持,对于僧人而言,他们本就是亲近之人,怎么能沾染尘埃呢?面对所有人的质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高僧没有辩白,唯有在佛祖面前求证,以死后舌根焚化不烂来证明自己。
他就是鸠摩罗什,佛学经典作品《金刚经》、《心经》、《妙法莲华经》、《大品般若经》都是由他翻译而来,如今这些经文都是佛家经典。
鸠摩罗的成就和历史贡献很高,他一生的经历也很坎坷。他的父亲鸠摩罗炎本是天竺望族,天生聪明,勤学苦读,饱读经书的他在年少时就享有盛名,当时因为和兄弟继承宰相之位时发生了争执,最后主动退出。
退出后,他离开了原本的国家,背着释迦牟尼的圣像前往东方传法,但是西域各国争相聘他为国师,就这样,鸠摩罗炎来到了龟兹国,并且和该国的公主结婚,生下了鸠摩罗什。
谁知道,鸠摩罗什是一位比父亲还要有天分的人,民间相传,鸠摩罗什才几个月就会说话了,三岁开始读书写字,常常语出惊人,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五岁时已经才识过人,甚至连成人都不能及,因此才给他取了“鸠摩罗什”这个名字,意思是:“义皆圆通,词润珠玉”,也相当于“神童”的意思。
七岁那年,他跟着母亲离家修行,母亲带着他寻访名僧,学遍佛经,先学到了小乘,后来又到罽宾、沙勒、莎车国,学大乘佛法,名声享誉西域诸国,就连当时的中国也对他略有耳闻。
然而,世间事都并非一帆风顺,哪怕是精通佛法,很多意外之事还是会发生,前秦建元十八年(年),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后来又灭了龟兹国,鸠摩罗什是当地的名人,被劫到了凉州。
年,吕光在凉州称霸一方,鸠摩罗什又被扣押,无事可做的他开学习汉语,这也为他后来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被关押的16年里,鸠摩罗什虽然受了很多苦,但这些年来却将汉语融会贯通。
后秦皇帝姚兴后来发兵,派人讨伐凉州取得了胜利。由于姚兴笃信佛教,年,派人将鸠摩罗什接回了长安,这就像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鸠摩罗什学的佛法得到了赏识的君主,而姚兴找到了一个佛学渊博的高僧,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鸠摩罗什认为自己弘扬佛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开始大量翻译佛经,但是佛教对于中原地区来说,依旧属于外来宗教,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鸠摩罗什受到了一些打压。甚至还有人说他身边女人不断,贪恋美色,屡屡破戒。
即便有姚兴的支持,但自己一个人依旧难以抗住这些舆论,事情的是非曲直越是想解释,就越难解释得清楚,在他即将圆寂之时,他当着众弟子的面,在佛祖面前发誓:“若我翻译的佛经没有错误,就请让我死后焚身之后,舌根不烂。”
他之所以这样启示是因为,舌根是佛教中的本相就是:盖定虚幻之相,鸠摩罗什用这个来求证自己的佛法是否为虚妄,以及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他死后,烈火焚烧了他的尸体,但是他的舌根却依旧栩栩如生,不管如何焚烧都没能化为灰烬,他一次明志,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也弘扬了佛法,所作千古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同样他坚毅的品质值得人们歌颂,内固精神,外修功德,这就是他的“佛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