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吃什么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11/6320968.html西昆玉河和京东大运河开启夜游模式后,南濒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的亮马河夜游航线也将开启。亮马河位于朝阳区中部,长约10公里,因在坝河以南,明代称“南坝河”。由于河畔水源充足、牧草丰盛,明代皇家在此设御马苑,并将“南坝河”易名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
作者:户力平
清代郎世宁所绘《百骏图》中御马在河中洗澡的场景
亮马河古代为皇家养马之地
初称“南坝河”后称“晾马河”
据《朝阳区水利志》载:“亮马河原来西起东直门外小街,向东北方向流经酒仙桥,在西坝河村东汇入坝河,是坝河上游一条重要支流,系城区排水通道。”另据《朝阳文史》载:亮马河最初是东直门外一条大车道,因地势低洼,每至汛期雨水便汇聚于此,形成季节性河道。大致在元末,因附近地下水源丰沛,多泉水汇流,逐渐将这条大车道变成一条小河。明洪武初年(年)大将徐达攻陷元大都后,将大都北城墙南移5里,重修北城墙和开挖护城河,由此这条小河逐渐与北护城河相通,向东注入坝河,因在坝河的南侧,俗称“南坝河”。
明永乐年间,南坝河一带牧草丰盛,皇家在此设御马苑,派太监在此养马,因地处京城东部,俗称“东御马厂”。据《明一统志》载:“御马苑在京城外郑村坝,牧养御马大小二十所,相距各四三里,皆绕以周垣,垣中有厩,垣外地基甚平旷,群马畜牧其间,生有蕃息。”据传,每当皇家使用御马时,由宫里的太监提前到此禀告,随后御马苑的太监将所选用的马匹进行冲洗,梳理鬃毛,配好马鞍、脚蹬、笼套等。因御马在河中清洗后要先晾晒干净,所以将御马苑附近的南坝河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
另传,南坝河地处东直门外,早年间来自京城东部和东北部的客商马车队在进入京城之前,大都在东直门外的南坝河里洗涮马匹,冲掉一路征尘。洗完马后,便将马拴在河边的大树上,等把马身上的水渍晾干了,再进城,以图吉利,于是就将这条河称为“晾马河”,日久天长被谐音为“亮马河”。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死后,葬于京城之东公里的遵化,称东陵,后来的康熙、乾隆皇帝也葬于此。当时清室到东陵祭祀时多出朝阳门,经通州至东陵。据传有时也出东直门,经过亮马河继续向东,至东陵。为此在亮马河上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石桥,因横跨亮马河而称“亮马河桥”,后简称“亮马桥”。因该桥消失年代久远,其兴建的具体年代与建筑规模已无从考证。据传桥长约5丈,宽约1丈,为石砌三券拱桥。两侧装有护桥栏杆,远望呈弯月形。当年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帝王到东陵祭祖时均路过此桥,有时还在桥上停辇(车)观赏郊外的风景,所以该桥被俗称为“御观桥”、“过龙桥”、“龙驾桥”。《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清廷皇室谒东陵经此打尖歇息,摘鞍晾马,故曾名晾马桥,后谐音为亮马桥。”在桥的北面有两个村落,分置东西,东侧村落较大,称“大亮马桥村”,西侧村落略小,称“小亮马桥村”。
当年的亮马桥已难寻其踪,甚至连大致的方位也难以确定。有学者考证,该桥大致位于今天横跨亮马河的燕莎桥附近。燕莎桥建于年,地处东三环北路与亮马河交汇处,原本称“亮马新桥”,后因表彰为建桥出资捐助的企业而称“燕莎桥”。
亮马河沿线曾有多处村落和古迹
枣营、驼房营、半截塔、十二陵各有掌故
历史上亮马河沿线曾有多处古村落和古迹,并以枣营、驼房营、半截塔最为知名。
枣营位于亮马河南侧,《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记载:“据传枣子营村原有大片枣林,其枣胜过久负盛名的郎家园枣,故有枣子营村名,沿用至今。”有关这一地名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据传,清道光年间,有一位医术高超的老僧云游于此,暂居于今天枣营附近的一座关帝庙里。他为四方百姓治病不收取钱物,只要病愈者在寺旁栽杏几株即可。有一年瘟疫蔓延,老僧连忙赶制了许多“九灵丹”,广施于众乡亲,使疫情未能蔓延。他一连忙了十几天,累得躺在一棵大枣树下睡着了,谁知这一睡竟没有醒来,在此圆寂了。村上人为高僧的善举所感动,依老僧之意,在附近广植枣树,以感谢他的恩德。10多年后,上千株枣树郁然成林,于是村落也被称为“枣子营”,简称“枣营”。多年后枣林消失,但“枣营”之名被沿用至今。
年在枣营村始建住宅区,因其居于原枣营村南,初称“枣营小区”。年在其北部另建住宅区,且与南邻的枣营小区相对,年5月,将南北两个小区分别定名为“枣营南里”和“枣营北里”。
驼房营南邻亮马河,据《驼房营村志》记载:“辽金时期,坝河为漕运河道,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明代,驼房营一带建有骆驼房,专有官兵负责用骆驼驮运漕粮进城。据《明景帝实录》载:‘景泰三年(年)二月造驼房三十间于郑村坝。’据考,郑村坝有驼房三十间,即指今东坝以西的驼房营村一带。”至少在清末民初,骆驼房村还有从事拉骆驼跑运输的“驼户”,当时已无漕粮可运,“驼户”多是将煤炭、白灰及农副产品用骆驼运至京城。
半截塔地处亮马河北侧,《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因村中原有一座15米高的半截塔,故名。塔顶废圯,塔名和始建年代均无考。”这座半截塔的来历,民间也有传闻。据传,半截塔建在一座寺庙中,是明正德初年(年)为太监钱能修建的。钱能于正统四年(年)与三位兄弟一起净身入宫,因他排行老三,人称为“三钱”。由于他狡诘猾巧、见机行事,深得圣上喜欢,历经正统、景泰、成化、弘治四朝,步步高升,成化年间被提升为御用监(明代十二监之一)太监。曾镇守云南十二年,后任南京守备太监,以贪婪出名。弘治末年(年),钱能死于京师,正德初年赐葬于京东亮马河畔,并建寺庙,庙中建塔。当时主持建庙的太监看不惯钱能的骄奢淫逸,与其结怨,所以在施工时,让工匠们偷工减料,草草而建,因此寺内的砖塔矗立了不到五年就塌了半截,被称为“半截塔”。民国时期庙与塔尚存,后来便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地名。
“十二陵”位于亮马河北侧的小亮马桥村西北,系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二子允祹(原名胤裪,雍正即位后因避讳改为允祹)的园寝。据《清代王爷坟》载:允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年),24岁封贝子。雍正元年(年)十二月,晋履郡王,次年因“治事不能敬谨”降贝子,又因“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降镇国公。雍正八年(年)复封郡王。乾隆帝即位后,在其50岁时进封履亲王,管礼部事;乾隆十八年(年),授议*大臣。乾隆二十八年(年),允祹薨,谥曰“懿”,葬于小亮马桥村西北侧,其陵寝俗称“十二陵”。
“十二陵”坐北朝南,西边是履亲王允祹的大园寝,东边是世子品级弘昆的小园寝。大园寝南端为月牙河,河上架有神桥,过桥即是牌楼,内立驮龙碑一方。宫门三间与红墙相连接,院内正中享殿五间,顶覆绿色琉璃瓦。享殿后面是月台,上边是大宝顶,高四、五米。当时周边没有较高的建筑,“十二陵”便成为亮马河畔一处景观。民国时期,镇国公溥植等后人将“十二陵”地上建筑全部拆除,变卖了砖瓦和木料,随后以“起灵”的名义,将挖出的三口棺材移葬至小望京村,由此“十二陵”便在亮马河旁消失了。
亮马河治理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昔日臭水沟变成一道亮丽风景
清末至民国时期,亮马河数十年没有疏浚过,造成河床淤积深厚,杂草丛生,乃至河道变窄,成为一条臭水沟,连河中知名的鲫鱼、白鲢等多种鱼类都消失了。每至汛期因水量过大,造成排水不畅,河水溢流,给河道沿线村落带来灾害。
年初开始对亮马河实施分期分段疏浚治理,其目标是“上游为观赏河道,下游为排水河道”。第一期治理于年2月15日开工,疏浚中下游河段,以原河道线为基础,适当裁弯取直并疏浚河道。第二期治理于同年11月10日开工,治理上游下段,长米,主要是河床清淤、边坡护砌及整饰两岸。第三期治理于年1月10日至年6月5日,治理上游上端,长米,主要是清除污染源、河道衬砌、河岸步行道铺设和两岸绿化等。
经过多年治理,亮马河已基本恢复了昔日清波荡漾、两岸绿柳成荫的景象。由于河流水质的净化与整体环境的提升,河中消失多年的鲫鱼、白鲢、白条鱼又出现了。
今年年底,亮马河四环以里段景观廊道建设工程将完工。届时,在亮马河两岸将会形成别样的都市水岸景观,摩登的建筑将与荡漾的水波、两岸的绿荫交相呼应。
如今的亮马河景观
更值得期待的是,人们将可以夜游亮马河,亲眼见证浪漫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
(原标题:亮马河:几度旧貌变新颜)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孙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