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净德寺中,曾有一位百岁高僧在圆寂之际,获得菩萨亲临指点,得传大成般若法门。
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位高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如此殊胜的法缘?
这位高僧临终前留下的一句话,令后人深思不已。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呢?
净德寺主持圆通法师已经一百零三岁高龄,他修行七十余载,一直追寻般若真谛。
傍晚,他忽然召集全寺僧众到丈室议事。
"老衲时日无多,今日有一件大事要宣布。"圆通的声音苍老但清晰。
寺中首座明澈双手合十:"师父近来身体康健,何出此言?"
圆通轻轻摇头:"今晚子时,老衲便要离开了。"
他的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弟子的面庞,"但在走之前,要为净德寺选定新任主持。"
此言一出,殿堂内鸦雀无声。
众人都知道,选定主持之位关系到净德寺未来的传承。
明澈作为首座,按理说最有希望继任,但他的修为境界始终无法突破。
"明澈,你过来。"圆通招手示意。
明澈双手微颤,缓步上前跪地。
"你跟随老衲三十年,为人谦和,持戒精严。但..."圆通停顿片刻,"你还未能领悟般若真义。"
明澈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寺中二座慧空,"圆通又道,"你来。"
慧空走上前,跪在明澈旁边。相比明澈的稳重,慧空给人的印象总是带着几分锋芒,但他的修为却在近年突飞猛进。
圆通从袖中取出一串佛珠,这是历代主持相传的信物。
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串包浆温润的菩提子上。
就在这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诵经声。声音由远及近,却又缥缈难寻。圆通猛然抬头,目光如电:"来了!"
众僧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唯有圆通站起身,脸上浮现出欣喜之色:"三日前,老衲梦中得到指引,说今日将有贵客到访。"
殿门无风自开,一位身披灰色袈裟的僧人踏步而入。他看上去约莫三十岁年纪,面容清瘦,目光深邃。
"阿弥陀佛。"灰袍僧人合十行礼,"贫僧智渊,途经贵寺,想请教圆通大师几个问题。"
圆通还礼:"大师远道而来,不知有何指教?"
"听闻大师潜心研究般若法门多年,不知可曾参透其中玄机?"
圆通叹息:"七十年苦修,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智渊微笑:"若我说,今晚可助大师了却此愿,不知大师可愿一试?"
殿内众僧哗然。明澈和慧空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震惊。今晚不仅是选定新主持的重要时刻,更可能关系到般若法门的传承。
圆通双手合十:"请大师指点。"
智渊从袖中取出一卷经书:
"这是《般若心经》的特殊版本,与寻常版本略有不同。大师若能在子时之前参透其中奥妙,便可得见般若真谛。"
圆通接过经书,只见上面的经文与平日诵读的《心经》确实有些差异。他正要细看,智渊却道:"大师且慢。在参悟之前,还需完成三个考验。"
"三个考验?"圆通凝视着智渊,"请大师明示。"
智渊踱步到殿中:"第一个考验,请大师说出您修行七十载最深刻的一次顿悟。"
圆通沉思片刻:"四十年前,老衲在后山结茅静修。
一日凌晨,老衲看见一只蚂蚁搬运食物,途中遇到溪流阻隔。
这蚂蚁并未绕路,而是衔着食物在水面漂流而过。
老衲顿时领悟:世间万物,皆有其道。所谓障碍,只存在于心中。"
智渊点头:"大师悟性非凡。第二个考验,请大师说出您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
殿内众僧屏息。圆通是德高望重的高僧,从未听他提起过什么遗憾。
圆通垂眸:"五十年前,老衲刚住持净德寺时,一位乞丐带着重病的孩子来寺求助。当时寺中确实粮草紧缺,老衲只给了他们些许干粮。
后来得知那对父子在山下离世,老衲终生难安。"
说到这里,圆通的手指微微颤抖。
智渊目光深沉:"大师慈悲为怀。最后一个考验,也是最重要的。请大师回答:般若法门,究竟为何物?"
圆通抬头:"老衲参究多年,以为般若法门就是明心见性,超脱生死。"
"大师所言不差,但未得其要。"
智渊取出一支檀香,"这支香能燃一个时辰。待香尽之时,便是子时。大师仔细参详那卷经书,若能在香尽前参透,贫僧自会指点迷津。"
檀香点燃,幽幽青烟袅袅升起。
圆通展开经书,仔细阅读。众僧噤若寒蝉,唯恐打扰师父参悟。
明澈和慧空跪坐在两侧,各怀心事。
明澈注视着圆通的面容,发现师父的表情越来越凝重。
而慧空的目光则时不时瞥向智渊,似乎在揣测这位不速之客的来历。
香已燃去大半,圆通仍在专注研读。忽然,他的身体微微一震,抬起头来:"这经文中的色即是空之后,多了一句偈语......"
智渊嘴角微扬:"大师可是有所领悟?"
圆通神色激动:"这句偈语,莫非就是般若法门的关键?"
"大师果然慧眼。"智渊向前一步,"但要参透此中玄机,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而这句话就是..."
下面,谜底即将揭晓。
剩余49%未读最低0.60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