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一经传入,佛教就以奇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因为佛教在本质上和其他宗教有很大区别。佛教更多地像是一种哲学,可以使人解释许多人的疑惑,像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就是虔诚的佛教徒。
从南北朝开始,佛教在中原大地上开始盛行,到了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佛教的发展迎来了春天。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宋朝的一位和尚,他在看庐山瀑布时突然悟道,圆寂时留下的一句话也引人深思。
01一个不受待见的和尚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后,忌惮于武将的力量,所以他对知识分子还有佛教徒都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政策。就拿佛教来说,赵匡胤积极修建寺庙供出家人居住,而且还派出了许多人去印度学习佛法,这些人出行都是由朝廷出钱资助。
因此佛教在北宋初年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赵匡胤之后的北宋皇帝,也都延续了他的这一做法。当时根据官方的统计,全国出家人的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那么他们出家能获得什么优待呢?
虽然和尚的数量呈井喷式上涨,可是这也不代表着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来。有的人就是自己养活不了自己,所以才来出家的。北宋政府不让和尚纳税,而且去出家又不要什么钱,去了跟着念经就会有饭吃,不用买房,不会花钱买东西,想走了随时就可以走,所以很多好吃懒做的人也混在寺庙中。
不过也有一些人是诚心向佛,来到寺庙就是为了研习佛法,就比如我们今天的主角,他一开始修行的寺庙是在今天的江西吉州。
这座寺庙叫做真如寺,香火很旺,来烧香和捐钱的人络绎不绝,所以这座寺庙里很多和尚都好吃懒做,受着香客们的供奉,每日只是游手好闲,有一位和尚却例外。他的法号叫做集道,集道和尚性格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平日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念经打坐。其他师兄弟都觉得他不知道享福,只会折磨自己。而集道的师父亘庵大和尚却很看好这个徒弟。
他处处维护集道,告诉他如果谁敢刁难他就说出来,自己会给他做主。而集道对师兄弟的冷眼并没有理会多少,他一心还是在钻研佛法。可是有一天,集道突然告诉师父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想要外出化缘。师父还以为是他被师兄们欺负了,集道说没有这回事,自己只是有太多问题还没有想通,所以才想在外出时好好思考,亘庵和尚也就没有留他了。
02集道和尚的谒语
古人外出巡游可不像今天,我们现在出门要么开车要么坐车,再不济还可以骑个自行车,可是古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只能靠着双脚。而且集道这样的出家人连饭都没有,只能一路上靠着别人的施舍。就像唐朝高僧玄奘,他从长安开始出发,一路走到印度,取经以后又走回来,这其中的艰辛不是常人能想象得到的,而支撑他的就是强大无比的信念。
集道也是如此,离开真如寺后他一路边化缘,边看到了无数此前没有见过的事物,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而最令他吃惊的还是庐山瀑布。来到庐山之后他也不再走了,他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或许离心里的目标很近了。于是他在当地的一座寺庙中住了下来。这座寺庙就在庐山之上,名叫崇胜禅寺。
集道来到崇胜禅寺后过起了另一种生活,他还是坚持每天吃斋念佛,打坐修行。不同的是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看庐山瀑布,并且每次回来时手中都会拿着一根木材。时光荏苒,集道的房间里已经堆了很多木材,有一天晚上他又去了庐山瀑布,回来后他很奇怪地跟大家说自己要走了,人们都以为他是要回吉州去了。
可是集道却在自己房间里面点燃木材,就这样坐化了,大家纷纷赶来,看着坐在火中一动不动的集道十分心疼。而集道也在圆寂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谒语:
真如集道者,万缘多放下,四方八面纵横,一轮明月当空,噫,谁肯当头著眼观?
说完之后,集道便圆寂了,寺中其他和尚也在灰烬中发现了集道的舍利子。那么他究竟悟出了什么?这句谒语是什么意思呢?
03集道的谒语什么意思
谒语是佛教专用名词,指的就是像集道这样觉悟的人说出的话。这里集道的这句话首先就是说自己本来是真如寺的集道和尚,后面的几句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放下”,放下在佛教中是很重要的概念。因为佛教徒认为一个人一旦喜欢某个东西,就会陷入“着相”的困境,着了相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苦恼。
说通俗点就是得到也意味着失去,能得到某个东西,那么早晚都会失去,所以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选择放下呢?
所以集道是悟出了放下这两个字,佛教认为一个人永远是为自己的感官而努力,好吃的,好看的,好听的,都只是让自己的感官觉得舒适。可是这只会让人们陷入一个困境,一旦得不到就会觉得浑身难受。因此集道才说“万缘多放下”,就是说自己已经把很多东西都放下了。
04结语
如今庐山瀑布依旧在那里,只是当初那个悟道的人已经不在,可是他的思想却历久弥新。我们对他的谒语做解释也只能窥探到很少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法是不可说的。集道也是禅宗的代表人物,禅宗认为世间的很多事都可以作业修行的方式,比如砍柴,挑水,做饭,而顿悟就是在修行够了之后突然发生的。
比如有个和尚扔了一片瓦,砸到了竹子,那一声清脆的响声让他立刻顿悟。这也是我国知识分子最喜欢的佛教修行方法,因此我们也要学习这种认认真真做事的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