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这里的“麈尾”是魏、晋名士从事谈说时,手中所持的一种象征玄妙、潇洒、权威的物品,由鹿尾制成,平时有拂尘的功用。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与麈尾不可分,故清谈又称作麈谈。麈尾形如树叶,叶尖呈椭圆状,两边平行,下部平直,尾部装有柄。
《说文解字义证》中说:“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视麈尾所转为准。”由此可知麈尾喻示领袖群伦的作用。在魏晋名士清谈时,手持麈尾者皆是众推的大名士,手执此物,慷慨陈词,诘难反驳。麈尾还是一种权力的象征。魏晋名士在谈玄论理、诘难反驳中,如输于对方便毫不迟疑地把麈尾恭敬地送与对方。
又魏晋时期手持麈尾的名士大多好习老庄之道。因此,麈尾扇开始与佛道等宗教相联系。晋朝佛教兴盛,《世说新语》称:“至过江,佛理尤盛。”僧人地位很高,僧人手持麈尾者亦有之。如东晋时期的庾法畅,《高僧传》称他:“常执麈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
参考文章、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