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静象菩提行景德镇观音寺于瓷都春秋中窥见古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清晨启程前往浮梁古镇,探寻喧嚣中的一片净地。浮梁曾是整个瓷都的中心。宋真宗景德元年,皇帝以年号为名置镇,此即沿用至今的“景德镇”。而如今鲜有提及,在稍早的大唐年间,此地还曾有一个湮没在历史中的名字:昌南镇——以其地处昌江南畔而得名。唐代的昌南人并不知道,千年后的今天,“昌南”这个名字已然演变成了瓷器乃至华夏古国在世界上的名片:china。

然而古镇深处暗藏的,除了厚重的历史,尚有空净的一叶菩提。

寻踪菩提

禅隐于瓷的胜境

鼎盛时期的景德镇有陶瓷七十二行,甚至有窄轨铁路和小型火车,专为瓷窑运送燃料。上等松木为柴,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把控,精制的素坯在窑火中涅槃,转生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是时,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号称“声如磬、明如镜、薄如纸、白如玉”。中途的御窑厂遗址、穿庭飞花般闪过的瓷器商店,无不折射着瓷都千年灿烂的光芒。

车辆驶离闹市,进入村镇,两侧拥挤着一排接一排的民居。穿梭在逼狭的道路上,忽见满目苍翠抢入眼帘,视界豁然开朗,一条玉带涟波潋滟,蜿蜒在道边,这便是昌江。路的另一侧是一座不高的小山,名石埭山。虽无嵯峨万仞之峥嵘,却极显层峰掩映之工巧。

县志载,明清时期此处曾有观音阁,飞甍叠栋。时浮梁通衢经此而过,观音阁因之佛事频仍,蔚为壮观。诗人墨客往来者甚众,多有诗文为记。

古刹的繁盛,亦是瓷都辉煌的剪影。

山门

静隐于市的法门

转过一段弯道,眼前呈现出一幅前所未见的画面:一幢古朴的朱漆门楼掩藏在老旧的民宅之间,超群出众但又与周遭浑然一体,并不显得突兀。

山门

这里正是观音寺,亦即我们要拜谒的禅林。菩提行的足迹踏过各地的名山古刹、穿越无数的亭台门楼,似这般深藏于闹市的山门却是难得一见。大隐隐于市,居于烟火升平之间,却能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所谓修行者,幽微难明,却又终究不离一个“隐”字。

藏经楼

智隐于心的般若

山门以内,四段台阶曲折而幽深。拾级而上,一股清静之感沁透心脾,仿佛尘凡的喧嚣、俗世的躁动,都被抛弃在身后的山门以外。

曲径通幽

小径旁的佛龛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神像。“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几支蜡、一炉香,伴随青烟腾空的,是躬耕垄亩的人们千百年来对风调雨顺的祈祷。

古木盘根、满封藓痕,虬枝之下栽植着许多花草,花器琳琅满目,釉色流光溢彩。隐身于葱茏之间的它们,似乎在炫耀着这座瓷都古刹独特的魅力。小路尽头是宽敞的斋堂,一面云板挂于门侧,每每集僧众讲戒诵经或用斋之时,便敲鸣犍椎。

斋堂背后静立着一座不起眼的小楼,这便是藏经楼。没有廊柱雕饰,淡施素雅的粉壁朴素而简洁。正所谓“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大道至简、自然本真的藏经楼里,却蕴藏着佛陀的摩诃般若,浩如烟海的大藏经正是大乘佛法之无尽藏。

圆通宝殿

空隐于色的净地

如今的观音寺圆通宝殿梁枋斗彩、金匾高悬,不减明清两朝之繁盛。在“圆通宝殿”匾的正上方,还高挂着一面竖匾。青树翠蔓中影绰的“观音阁”髹金大字,隐喻着古刹的前世今生。殿前的香炉焚着几束高香,殿内的观世音菩萨法身高大,千手千眼,大慈大悲。

供桌上还摆放着一尊菩萨的瓷像,虽居中而置,却极易隐于人们视野之中。较之法相庄严的金身,这尊粉彩像似乎更好地诠释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也给这座瓷都古刹添上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菩萨观察四圣谛真理而发四弘誓愿:誓度一切众生,誓断一切烦恼,誓学一切法门,誓证一切佛果。双手合十,二目微闭,更感佛法无边、诸法空相。师父说,礼佛之时要卸下身上的背包物品。解下背带的一瞬,仿佛同时抛却了万千的重负,心无挂碍。

大雄宝殿

寂隐于兴的幻灭

慧日法王超九界而证妙果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独尊

雕梁画栋的大雄宝殿肃穆威严,殿座两侧燃着两排莲灯。殿内明灯香烛,幢幡垂挂,大日如来佛祖的金身居中端坐,十八罗汉像列塑大殿两旁。大殿后侧供奉着文殊、普贤、观世音三大士的塑像。

佛陀金身

佛祖的身后,隐藏着许多青花瓷瓶,或描龙绘凤、或透剔玲珑。瓶肩上以青花料书写着题赠款——这是善男信女捐赠至寺院中的功德,殿外匾上“住持无生募制”的题字满含着佛门弟子中兴庙宇的艰辛。

民国时代的观音阁一度凋敝,僧尼出庙。解放后又因兴修公路,寺院诸殿塌毁者十之八九。曾经殿宇重重、高阶银汉的百年古刹,仅余下一座瓦窑四潲、破败将倾的观音殿。

殿外的花间叶下,隐覆着一条龙鱼,金钱为鳞、遍体珠翠。庭院西南的角落里,一组瓷桌瓷凳正静候着香客。画珐琅的釉面团花锦簇,透雕金钱眼纹。如今的市面上难以见到此种工艺的桌椅了,出于环境保护和产率提高的原因,传统柴窑一度断烧拆除,高效清洁的气窑、电窑取而代之,一批批价廉量产的杯盘碗盏横空出世。然而在那段日子里,传统的柴窑瓷器七十二行却不得不偃旗息鼓,步履艰难地苦苦支撑。

古刹的衰败,亦是瓷都消沉的写照。

伫倚石栏,自半山而望,昌江润如东青,对岸是几畦刚刚萌芽的农田。山水、田园、禅林,优美而深沉的意境在此处悄然凝聚。“分明装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几韵钟”,恍惚人在画中,而山寺钟鸣又时刻将人牵回现实,难怪督陶官唐英曾流连此地,经久而忘返。

岳藏法师之塔

志隐于内的禅心

院宇接连,池亭掩映,斑驳的竹影中隐现的是念佛堂。大概此时并没有僧众在此诵经,一片空寂中只听得林中雨点和檐下金铃,不住得叮叮当当,连连作响。

不远处的一座小塔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一座高僧大德的舍利塔墓。墓前的烛台古旧却洁净,可见寺中师父经常使用和打扫。塔身铭文告诉我们,此处安息的乃是中兴观音寺的老住持岳藏法师。

九十年代,众位居士募资在观音阁故地兴建一座小庙,请宽旺法师讲经参禅。一九九三年,又请来时任九华山佛协秘书长的岳藏法师出任住持。岳藏法师倾尽毕生积蓄,虔诚护庙四年,重建大悲殿和西方三圣殿,再塑佛陀金身。

功德圆满之际,岳藏法师送座传位于弟子无生,而后自然天性腾空。法师圆寂后,无生和尚继承了老住持的衣钵,经过两代方丈的不懈努力,今日的观音寺终于再次晨钟暮鼓、香客如云。

佛画研究院

盛隐于衰的新生

一道石级从路旁斜穿而出,墙上的几片青花瓷板指明了楼梯的去处:景德镇佛画研究院。在苍色烟合间隐藏的这片空地上,千年瓷都与无边佛法终于合二为一,瓷画的前程也由此发轫。

景德镇佛画研究院

我不禁想起陶瓷研究所涂志浩大师的瓷画作品:取自唐卡的佛像,借鉴了敦煌飞天的元素,佐之以精湛的珐华彩工艺,融汇成了这幅斑斓而庄严的《如意圣境》。匠心独运的作品,标志着新时代景德镇瓷艺达到的又一高峰。

不止瓷画,随着众学者和匠人的努力,柴窑复产,诸多工艺也得以还原和发展:淡雅的青花瓷、莹润的珐华彩、纤巧的玲珑和扒花,以及绚丽的颜色釉,不一而足。景德镇陶瓷七十二行的传奇也最终得以传续。

景德镇佛画研究院

我们本以为此处就是行程的终点,可道路依旧蜿蜒无尽,不知所终。好奇驱使着我们继续前进,途经矗天的古树,踏过洒地的浓荫,云深之处竟还隐藏着重重的殿宇楼阁。大殿重檐庑顶、飞阁流丹,侧殿和钟鼓楼鳞次栉比,似是新近扩建的部分。

大佛殿

正所谓老树新芽、枯木逢春,观音寺的新卷或许亦将由此展开。

古刹的涅槃转生,亦是瓷都兴衰变迁的缩影。

自台阶而下,绕过天王殿侧,不知不觉已经走出了寺院,来到了停车场。蓦然回首,古刹缭绕的烟火已再度隐入山野,只有途经的念佛堂依然可见。瓷都的沧海桑田,凝聚于古寺的秋月春风,伴随思绪的往复回环,萦绕于心间,久久不散。或许,这便是轮回。

忆及念佛堂的楹联如是:

信佛学佛念佛心心即是佛

平安健康昼夜圣号恒吉祥

心中有佛,便是菩提。

撰文

刘叁本

摄影

要猜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