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安市长安区未央区寺庙及道观法制视点 [复制链接]

1#

民国时期,未央现辖境内庙宇甚多,凡稍大一些的村庄几乎村村有庙。其规模大者占地数十亩,建筑面积数千平方米,琉璃瓦盖顶,方砖铺地,雕梁画栋,壁画满布,有僧尼长居,香火不断。规模小者,庙房两三间,神像三五尊,或独庙一座,神像一尊,无僧尼住庙,只在庙会或初一、十五有信徒供奉香火。有的村随庙建,名随庙起,如现辖境内的曹家庙、三官庙、牛王庙等,现多庙毁名存。

随着社会发展与沧桑巨变,凡较大一些庙宇多已改建为学校、粮仓等公用设施。有些小庙因年久失修毁坏或被拆除。#西安##西安生活##西安爆料##长安区#解放后,境内仍有古庙多处,后均相继拆除或改作他用,有的只有遗址,或仅留庙名,个别古刹被僧尼或信徒重建。至年底,境内尚有白云古寺等3处庙庵住有僧尼。一、高祖庙汉高祖刘邦之庙,亦称高庙,系刘邦死后汉惠帝所建。《三辅黄图》指在汉长安城安门大街以东、长乐宫西南,约在今未央宫乡东叶寨东南,占地六顷三十亩四步(折平方米)。主殿东西69米,南北41.4米。庙中有便殿“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庙内陈放着10口各重12万斤的大钟,撞之声闻百里。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高庙万世”文字瓦当为高祖庙遗物。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效法舜“受终于文祖(尧的祖庙)”改高祖庙为文祖庙。为做出“汉氏高庙有金匮图策,高帝承天命以国传新皇帝”的骗局,王莽又亲到高祖庙举行“受命”大典。其后,统治引起全国反抗,王莽梦见高祖谴责,“感汉高庙神灵”,于是派虎贲武士入高祖庙“拔剑四面提击,斧坏户牖,桃汤赭鞭,鞭洒屋壁”(《汉书·王莽传》),污秽破坏,并派士兵屯居在高祖庙之中。《长安志》:“光武至长安,见宫阙尽废,宗庙为墟,乃徙都洛阳。合聚十庙于高庙作一庙,分十二室。太常卿一人,别治长安,专掌高庙事。”二、汉三台寺汉三台寺(亦称三台庵)遗址在六村堡小学西北角,俗称西庙。是一东西长75米、南北宽60米的夯土高台。平台至二台高7米,二台至三台高7米。东汉明帝时(公元58~75年),依托汉长安城西北城墙修建了三台寺,至唐初已破败不堪,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年)敕建重修。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年)又敕修重建。清康熙十二年(年),陕西巡抚杭爱再次重修并立碑以志(碑现存二台)。三台上修有坐北向南的大殿3间,供奉无量天尊。东西两边又各修配殿3间。3座殿堂均雕梁画栋,5脊6兽。四周是大青砖围墙。此外又修砖窑洞两孔,人称东洞、西洞,其遗迹至今尚存。清嘉庆元年(年),随六村堡村落的形成,即兴起农历三月三三台庵庙会至今。清末兴学,三台庵被改建成六村堡小学。年,高台被连阴雨冲毁,殿堂有倒塌危险,三台上的殿房拆除。70年代,二台上的建筑也陆续拆除,现只留高14米的夯土台在六村堡小学内。三、感业寺感业寺位于六村堡乡后所寨西南30米处,在丰产路北侧,现感业寺小学即建于寺内。清嘉庆《长安县志》载:“感业寺是唐代禁苑内的皇家寺庙,唐高宗时,武则天曾在此为尼数载,因之驰名。”《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遗诏,命武才人出家于感业寺,“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年)三月奉诏回宫”。武则天在感业寺度过五载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远离尘世、面壁修佛的比丘尼生活。感业寺现存有石栏和武则天汲水井一口。《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祠祀考》载:“感皿寺,同治兵燹后殿宇尽毁,仅存明万历年一碑,乡人掘土所得一碣上书:唐武后焚香院六小字,下书大唐感业禅院六大字,今俱存。”《陕西通志》载:寺在“古长安城西北,即武后为尼处”。寺内现存明万历十三年(年)秦府职官傅臻所立《重修古刹感业寺碑记》铭文中称:“感业寺之从来别无可考,据于寺掘出毁埋仅存碑记有隋开皇九年之说,及观史至唐高宗忌日诣寺行香得才人,繇斯参观知此寺疑隋唐之修也……”隋唐时寺院占地约余亩,山门在距殿南多米的窦家寨村北,其田野现还有插旗杆的石墩两个。故有“骑马关山门”之说。明万历年间重修感业寺,按原面积缩小到1/10,占地30.9亩,其他布局不变。重修后刻石碑、匾额各一方,碣石现存殿前碑亭内照壁下。后因兵火,建筑物大部毁坏。清末,群众捐资重修大殿。大殿修在高1米,长10.5米,宽9.5米的地基上。坐北向南,宽8米,深7米,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后因年久失修,现只留破旧大殿一座。建国厝,在寺庙原址不断出土寺院文物,其中有一方形覆盆式莲花础石,系释迦牟尼佛座,长宽各0.53米,高0.45米,础石上的镌文中有“天和二年”铭文,由此可知在北周天和二年(公元年)的南北朝时期,即有感业寺。又据陕西省博物馆出版的陈子怡遗稿《新辑南宋长安志佚文两种》中第14页载:“《通鉴》明言太宗崩,武氏随从感业寺为尼。注引《长安志》曰安业坊济度尼寺为尼。感业寺在汉城之内,即唐时禁苑西部也。于此安置太宗嫔御,在专制时代,理固宜如是。志言安业并无他据,此亦不得感业所在而附会安业者也。似此种种,以意造史。”可见今感业寺小学即隋唐时期的感业寺遗址无疑。有关资料所载“感业寺即唐长安城安业坊的济度尼寺”一说,实则有误。四、光泰庙光泰庙位于今大明宫乡广大门村(古称光泰门村)。光泰门为唐禁苑东垣南段之苑门,位于浐、灞河交汇处西岸,为秦、汉时灞上西端。亦为故轵道亭之所在地。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年)十月,姚令言兵哗变,朱泚踞白华殿称帝。翌年五月,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进军光桊门,将门北侧之苑墙攻破余步,直捣白华殿,朱泚溃逃。《新唐书》墓碑载:“晟在米仓村(今老人仓)召诸将议攻城之策,诸将咸曰:‘先取坊市,后攻宫城’。”晟为保宫阙不残,坊市无扰,乃断然移兵光泰门,溃敌腹心。民感其德,在断垣处为其建忠烈祠。因位于光泰门,故称光泰庙。又因李晟体魄胖大,而讹传为胖官庙或判官庙(胖、判为谐音)。唐末,朱全忠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庙宇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而下”。光泰庙也被拆除。后人又在其遗址重建庙堂,且有神像数尊。五、敦煌寺位于汉长安城东墙宣平门遗址外南侧、今汉城乡青西村南,创建于晋代。晋代曾有高僧敦煌在此译《法华经》,因以为名。敦煌圆寂后,于寺中建塔以龛其灵骨及舍利。皇统五年(年)重建。大定二年(年)改名胜严禅院。明正统年间(~年)与成化十一年(年)又经住僧多次修葺。雍正《陕西通志·祠祀》敦煌寺:“本朝顺治间,塔圮,露舍利灵骨,时复为函以瘗之,仍葺其寺。”明清时期均有僧人住寺。现该寺仅存残破正殿,其余建筑物已毁圮无存。寺内尚有敦煌寺塔,平面呈正六边形,底层边长2.28米,通高16.09米。基座由青石砌成。塔身青砖素面,六面叠涩收顶,上置仰莲托束腰葫芦塔刹。塔每层叠涩出檐,檐角原挂风铎。底层各面塔檐斗拱下饰以砖雕二龙戏珠、瑞兽、卷草、牡丹等图案,以上各层檐下有砖雕卷草花纹。底层正东有砖卷门,第3、5层正东开卷门,西南、西北面有卷形假门,3层卷门上有砖雕“诠源”,第6层正东有砖雕“白云楼”字样。六、石桥寺清嘉庆《长安县志·寺观志》载:石桥寺在今汉城乡高北村。清康熙五年修建。已毁。七、白云古寺寺址在三桥镇车张村。此寺初建于元末,后毁于兵火。明天顺七年(年)重建,称金佛寺,后改称白衣菩萨庵、白云古寺。原占地30宋亩,有菩萨殿等五进三殿、厢房、玉皇楼、钟鼓亭、山门等建筑。殿内有佛像、罗汉等神像百余尊,群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宇皆琉璃瓦盖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历朝均有僧尼住寺。西安解放前夕,寺内有比丘尼数十人在此出家修行。寺院晨钟暮鼓,早晚功课,香火旺盛。年,中共地下组织以白云古寺为活动据点,在此成立农民协会,成为三桥地区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据点。年寺院遭国民党军队破坏,主要建筑物被毁,只留破房空地。建国后政府接管,三桥粮店借用,后改作挂面厂。挂面厂停产后,当地佛教信徒自发集资修庙。年4月,长安县天池寺胜元法师来寺为住持,信教群众自发地塑神像,搞装修,重建寺院。寺内尚有玉石佛像1尊。至年寺内有僧尼5人,逢初一、十五有信徒朝庙。八、结缘寺寺址在三桥镇西后围寨村北、西兰公路以南。原名益桑园,清康熙年间改称结缘寺。清嘉庆《长安县志》载:“结缘寺在西乡灰堆铺去城三十里,有康熙五十五年钟款。”民国至今,尚有当地居士等捐款化缘,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有信徒在庙门口为过往行人施舍茶水,以行善道,故又称“汤房庙”。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腊月初八为庙会。逢会时寺院舍饭。寺庙为东西坐落,山门东开,原占地二十余亩,庙宇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余平方米,有前后大殿和厢房数间。塑有五尊菩萨像,有尼姑住庙,香火不断。解放后被公路局占用,并将原殿拆除,改东门为南门。年寺庙住持盛缘法师同当地众居士上访省、市有关部门,要求落实宗教政策,公路局撤出。年有大殿一座,厢房3间,有一尼姑住寺。九、善堂寺又称骆善堂禅院。寺址在三桥镇弯子村北。据传始建于唐代,盛期有和尚百余人。历经宋、元、明、清,时兴时衰。毁于清。民国时期,只留遗址。年在遗址上重建庙宇,并有僧人住庙。70年代平整土地时,从其遗址挖出一和尚古墓,内有佛珠等随葬品。在遗址的另一处又挖出经幢一个。经幢上刻有经咒和年号等。因埋藏地下已久,文字已模糊不清,不易辨认。当地佛教信徒以此为凭,捐资修庙。至年占地5亩,建成大殿一座、厢房4间,粗具规模。寺内尚住和尚3人,农历四月初八、十月十三为庙会,有佛事活动。每逢初一、十五,当地佛教信徒朝庙进香。十、琉璃寺寺址在三桥镇新店子村。始建于唐代,明成化三年(年)县令李经重修。毁于清咸丰十年(年)。据《长安志》载:“琉璃寺位于城西三十里处。”据传庙址南北约三百米,东西约一百米,有耕地三十余亩。当时的庙产有牲口、水车、大车等生产工具,僧人自耕自养。寺庙建筑有山门、前殿、中殿和后殿。塑有阎王、老爷(关公)、菩萨等神像多尊。庙内有一约两米高的大钟,年大炼钢铁时砸碎熔炼。村民陈胜明在寺庙附近挖土时挖出石佛像一尊,缴公后收藏于兴教寺。原大殿画有二十四孝、周武王伐纣等壁画,为古长安较大寺院之一。十一、药王古洞庙药王古洞庙在大明宫乡孙家湾西南,庙宇坐南向北,有大殿和山门。此庙地处唐大明宫太液池遗址。该庙初建年代不详,原庙房舍已毁。80年代有信徒捐款修建大殿3间、山门1座、厢房3间。西南角高土台上建有小庙1间,土台下有一小窑洞,名曰药王古洞。大殿西侧,坐西向东又有庙堂3间,塑有神像数尊。据传此庙宇是为纪念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而建。每年农历二月二为药王庙会。相传唐太宗宠爱的李妃患重病,卧床不起,太医多方医治无效,请孙思邈进宫治疗。李妃服药后,身体很快康复。唐太宗大喜,要授予孙思邈爵位,长期留在皇宫,被孙思邈婉言谢绝。显庆三年(公元年),77岁的孙思邈又被唐高宗李治诏回长安,让他住在鄱阳公主的旧居中,负责审订《新修本草》这部医书。第二年,孙思邈再次拒绝朝廷任命的谏议大夫一职。唐咸亨五年(公元年),当他如饥似渴地读完朝廷药局里的医书后,又辞职返回家乡耀县药王山。他在京时的医疗活动多在大明宫内,因而在此建庙。药王洞庙在关中尚有多处,这里是其中之一。直至80年代以后,仍有信徒朝庙焚香。从年起,每逢农历二月二庙会时,有剧团在此演出,赶庙会者甚多。十二、甘露禅寺寺址在西杨善寨村西、沣惠渠西岸、楼阁台村南,坐西向东。有大殿3间,大殿北有厢房数间,占地二三亩,建庙时间不详。50年代,公安汉城派出所初成立时曾在此庙办公。人民公社化时拆除庙宇,改为农田。十三、三仙庙地址在东杨善寨东北角,有正殿三间,山门带三间过厅,修建时间不详。年冬,草滩区政府暂住此庙。年春区人委迁至张家堡后,汉城乡政府在此办公。已毁。十四、郭子仪庙庙址在张家堡街道办事处辖域的郭家庙村北、西铜公路起点处东北。庙宇建在20多米高的人工夯土台上,有坐北向南的大殿、庙房10多间。高台大殿前是东西长方形庙院,连同土台下山门和庙内场地约3亩多。解放前,每年农历七月十四为庙会。庙会多唱大戏,每次大戏开场必唱《大拜寿》、《打金枝》,以此纪念唐代名将郭子仪。解放后随着神像的拆除,盾会消失,只留庙房。郭子仪庙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嘉庆《长安县志》载:“清末郭家堡村曾有郭子仪庙。”《长安咸宁两县续志》载:“清末郭家堡村改为郭家庙。”又据民间传说,唐代即有此庙,庙旁有一大涝池,庙中有一蟒精,残害无辜百姓,每年以一对童男童女作为祭品献于蟒精,才能换得一方平安。唐朝华县武生郭子仪进京应考路经此地,闻知此事,夜宿此庙斩蟒精于涝池之中,为民除妖,免除了一方祸害。后人为纪念郭子仪仗剑斩蟒精的功德,称此庙为郭子仪庙。年区文化馆由蔡家村迁入此庙,将其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用场所。年文化馆迁往新址,此庙交谭家人民公社建兽医站,庙舍被拆。十五、洪济寺寺址位于谭家乡赵村村东低洼地带,创建年代无考。明景泰年间(~年)重修。隆庆二年(年)僧人宏贞募化集资置庙产土地数十亩,建庙宇十余间,并植林木。后又经万历元年至万历三十年(~年)及清康熙三十五年(年)多次增修。宣统元年至辛亥革命(~年)改为私塾小学,年扩建为赵村小学。十六、无量庙在谭家乡赵村街道中间,有大殿3间,厢房数间。合作化后改作大队办公室,年改成生产大队公共食堂的灶房。80年代后拆毁。解放前在赵南、赵围建有菩萨庙、关帝庙等八个庙宇。解放后均改作他用或被拆毁。

作者/来源:玉华山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