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佛观察穿越玉华宫王鲁湘李利安仵 [复制链接]

1#

这里曾是大唐帝国的*治文化中心

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这里也是玄奘法师弘法译经之地,

功德圆满,安然示寂,

走进关中福地,巍巍玉华山

残垣断壁中寻找远去的故事

《穿越玉华宫》

在陕西省铜川市西北郊有一片被丛林包围的区域,这里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宫所在。公元年,唐高祖李渊为抵御突厥南侵,巩固北部边境,在玉华山营造仁智宫。唐太宗李世民在仁智宫的基础上,由宫廷建筑大师阎立德负责设计扩建为“占地九顷,十殿五门”的宏大规模,并更名为玉华宫。除此之外,著名的玄奘法师也曾在此翻译佛经,并最终圆寂在这里。

三月的铜川市桃花早已盛开,《文化大观园》摄制组,来到了这片唐朝时期的繁盛之地。这一天刚好是玄奘法师圆寂年的纪念日,这里正在举办一场法会,以此来感念玄奘法师为中国佛教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时光回溯到年前,历经19年的西行游历,公元年3月,玄奘法师从印度返回长安,此时玄奘归国的消息早已传遍了长安城,闻讯而来的百姓阻塞了道路。十九年前,年轻的玄奘孤身一人离开了长安城。十九年后,玄奘也已届中年。第二天,大唐宰相亲自主持,在长安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王鲁湘:一直很好奇,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之下,国人尤其长安城里头的这个人,从官员到百姓,怎么知道这个取经的和尚回来了,而且这个取经的和尚当年出去的时候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和尚,怎么知道他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然后要这个倾城而迎。

李利安-西北大学玄奘文化研究院:玄奘在西天取经的所有的中国僧人当中,他有他自己强烈的个性,他是一个非常有远大志向的,有抱负的人。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治智慧的人。他对社会有了解,对内心世界有自己的一个比较独立的,超脱的这样一种境界。所以他是一个能够灵活机动地处理一切事务的这样一个高僧。你看玄奘在印度,他和国王有很多的接触,和王公贵族有接触,回国之后在和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就给唐太宗写信了。这个是一般的人恐怕也会想象不到的,这样一种*治的智慧吧。所以他等唐太宗的回复之后,他才紧急赶往长安。所以这个时候,我想长安城里早已经知道有一个取经僧人将要回来了。

王鲁湘:大街小巷已经传遍了。

留学印度期间,玄奘收集了大量的经典和佛教圣物,部佛经,粒佛舍利,七尊珍贵的佛像。玄奘明白,西行已经结束,但他真正的事业还没有开始。此时的中国,唐太宗已经缔造了显赫的贞观之治。在炎热的夏季,他往往会选择在离长安城公里之外的玉华宫度过。

仵录林-玄奘文化研究学者:玉华宫整个来说小气候,气温比较低,一年平均气温大概是8度,夏季最高温度只有28度。

王鲁湘:避暑胜地。

仵录林:所以这个地方既具有避暑胜地的优势,又具有充足的阳光,确实是一个天设地造非常好的地方。

王鲁湘:也就是玉华宫实际上是唐代的夏宫,对对对夏宫。李世民也好、李治也好到这里避暑来的,夏天在这里治理国事。

仵录林:所以古代人说玉华宫是“当时此地最清凉,九成翠微不足数”。

在玄奘法师回国后不久,在玉华宫避暑的唐太宗接见了他。

李利安:唐太宗当时觉得身体不太好就来到了玉华宫。在这里呢他就想起了玄奘。那为什么想起玄奘呢,现在我们不得而知,就是有人说是从印度回来的王玄策来到了玉华宫拜见唐太宗,王玄策这家伙,他是在印度是灭了一个*权,扶持了一个*权,而且俘虏了一万人。听说这一万人还带到长安了。这一万人当中,据说有一个懂医的,这就把这个懂医的贡献给唐太宗了。唐太宗当时身体也不是太好,据有人猜测嘛,这个他们交流不是太顺畅吧。说是玄奘呢,梵语特别好嘛,就把玄奘请过来了。

见到唐太宗之后,玄奘法师努力让这位对佛法没有兴趣的皇帝转变态度。而唐太宗却是一心想让玄奘法师还俗辅*。

王鲁湘:皇帝太宗一代明君,他为什么执意的一定要这样一个,从印度这个取经回来的高僧还俗,他的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

李利安:唐太宗在玉华宫再次召见玄奘,这一次,是再次提出希望他能够还俗辅*。那玄奘再次拒绝,据说这一次是唐太宗最发火的一次。

王鲁湘:还真发火了。

李利安:那是发火了。那严格讲,应该说也是很危险的。幸亏当时有褚遂良在,褚遂良再三的给唐太宗做工作,当然怎么做工作的,我们不太清楚。但是最后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唐太宗态度为之一变,就和玄奘探讨起佛法来了。而且最后玄奘看他的态度好,就开始请他写那个圣教序。最后形成了一种,这样一种和缓的局面。从此之后,唐太宗再也就不再提这个事了。那为什么唐太宗要执意的请他还俗辅*呢?我想这对于国家来讲,玄奘他是一个人才。他是在当时中国来讲,他应该说是最有理论水平的人,同时他自己的长相,又很端庄很清秀,

王鲁湘:而且还年富力强。

李利安:年富力强。所以这对国家来讲真是一宝。

唐太宗对玄奘非常欣赏,然而,他对佛法似乎仍旧没有兴趣,他更关心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他让玄奘法师写一本书,将十九年西行的见闻记录下来。这就是被今天的学者公认的稀世奇书《大唐西域记》。

李立安:这个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讲,是具有震撼意义的。这也是他的一个最大的价值所在吧。因为唐初立国不久啊,急需要了解周边各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各国的一些基本情况。那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的需要,玄奘应该说也照顾了这方面的这样一个需求。所以对各国的地理的位置,交通的状况,国家的首都,以及人口的多少,经济的状况,包括思想文化信仰方面的一些情况都有一个详细的介绍。这些情况对统治者来讲是非常有用的。

王鲁湘:不仅对中国的,当时唐朝的统治者有用,而且后来对印度历史的复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印度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如果没有《大唐西域记》,可能印度历史的记载有很大一段时期就是个空白是吧?

李利安:是的,我们现在研究佛教史的,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离不开的。研究印度的经济史,*治史,《大唐西域记》也离不开的。在学术方面来讲,近代以后兴起的印度的考古,包括佛教考古了,也都离不开《大唐西域记》,今天我们在研究“一带一路”尤其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陆上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历史,那更离不开《大唐西域记》了。

内容细密详实的《大唐西域记》让唐太宗非常高兴。后来玄奘法师拿着刚刚翻译完成的《瑜伽师地论》,让他做序时。唐太宗答应了下来。这就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用极其华丽的文字,高度评价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肯定了玄奘的佛经翻译事业。

李利安:据说呀,他当时对这个《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啊,他看了整整一个月呢,这个作为一个皇帝来讲,能够把它全部看一遍,我觉得这是太了不起了。

这个看完之后,就像你刚刚所说的,意味无穷啊。他是大为惊叹。就是他对佛教的这个认识的根本性的改变,就是看了《瑜伽师地论》之后,也就是在玉华宫这个地方发生的。所以他的态度,他的转变之后的对佛教文化的一个看法,就在这个三藏圣教序里边完全地表达出来了。他发现佛教所指向的这一种彼岸,指向的这一种未来,指向的内心的这样一种独立自在,还有这样一种外在力量的一种渴盼,对他来讲都是非常现实的。所以我想唐太宗在玉华宫的这一次与玄奘的对谈,以及写出三藏圣教序,也代表了整个中国*治家,全面准确对佛教有一个文化的定位了。

在长安城里,与皇室的来往浪费了玄奘法师太多的时间,他很难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所以他请求到玉华宫翻译经卷。此时唐太宗已经去世,即位后的高宗皇帝,将玉华宫改为玉华寺。他答应了玄奘法师的请求。公元年,六十岁的玄奘来到了玉华寺。就是在这里,玄奘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20世纪50年代,在玉华宫肃成院,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底座,底座上刻有铭文,据考证,这是现今发现的玄奘唯一的手迹。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刻有佛陀脚印的石雕,这是玄奘在印度拓印后,回国请匠人精心仿雕而成。

一千多年以前,就是在这个僻静的地方,四年的时间里,玄奘法师带领弟子们平均每年译经卷,数量空前绝后。

王鲁湘:这个心经就是玄奘译的。而且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间,我觉得这一篇短短的心经,其实是在普及性上,使中国人对佛教的一个根本大意的一个了解上头,这个心经,一部经的这一个力量,可能要赛过无数部经的力量。

李利安:心经啊,是应该说是中国今天的最流行的经典了。我是认为心经是与生命直接相关的一部经典。心经为什么会与生命有关呢?讲几个故事吧,第一玄奘最早获得心经,是一个病人给他的,与生命有关吧。玄奘最早用心经,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生命垂危之际,诵心经的。

王鲁湘:好像有5天4夜都这个水米未进的时候。

李利安:是,另外呢,玄奘回国之后啊,他最早翻译出他的那个本子,是在唐太宗生命垂危之际翻译的。所以我高度怀疑,他其实倒谈不上什么翻译,他就是给唐太宗在临终的时候讲心经的,

王鲁湘:讲心经

李利安:让唐太宗诵心经。这是我的一个猜测。另外呢,玄奘临去世的时候,也在诵了一些经句啊,这个和心经啊,基本上是一样的。

王鲁湘:一样的

李利安:所以你看这个,都是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出现了心经。

玉华寺里的玄奘,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佛经翻译上。四年后翻译规模最大的一部佛经《大般若经》,也已翻译完成。但是玄奘法师也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仵录林:有一天下午,玄奘法师,在用完晚餐以后准备到这个石窟里边去做晚课。经过这条水渠的时候,结果不小心一脚踩空了。踩空了以后掉下去。结果60多岁的老人嘛,踩空了摔得比较重。摔坏了以后,因为这个地方它的医疗条件,还不是太方便,结果呢玄奘法师就因为这个原因,就病了。时而清醒,时而就有点昏迷。他就给弟子们说,我梦见弥勒佛派使者来接我了,好大的莲花。看着白净鲜净可爱。刚好有一个弟子,他有一天早上说,我怎么梦见长安的一座宝塔给倒了。他说你们不知道,其实这预示着我要寂化了。

玄奘生病的消息传至长安,唐高宗迅速指派医生诊治,但是,御医到达玉华宫的时候,玄奘已经圆寂。公元年2月5日,玄奘离开人世。唐高宗闻听恶耗,一连数次感叹,朕失国宝矣。

李利安:他也有一个交待就是说他圆寂之后啊,他的这个臭皮囊,千万不要到宫殿跟前去,不要到寺院跟前去,远离宫寺,要选择一个山间,僻静的地方,用草席子把他裹起来,简单化处理吧,一切从简。但是他圆寂之后啊,高宗知道了之后,罢朝三日,朕失国宝啊,非常的哀痛。高宗没有按他的这个意志来办,高宗按国家的这样一种朝廷的制度,隆重地国葬,就把他安葬在了*原。高宗上朝的时候,他就能看到这个*原,心里也不太舒服。

王鲁湘:看了就伤心。

李利安:对,后来就从他的这个最早的安葬地又转移到了少陵原,今天的兴教寺的这个地方。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巢起义,起义*里头想用玄奘的这个舍利啊,遗骨啊,作为一个神圣性的这个象征,或者说一个表达他自己佛教的信仰。资料里面讲,就是玄奘的顶骨舍利,从此就离开了兴教寺了。离开了之后,首先是在后来是在紫阁寺供奉的,也在终南山呢,

李利安:户县的紫阁寺供奉。到了宋代的时候,据说有一个僧人啊,从南京来的。

王鲁湘:可*。

李利安:可*,这个可*法师在终南山紫阁寺得到了玄奘的顶骨,拿到了南京去了。在金陵志,建康志上都有记载,明代的资料也有记载。当然最全的资料发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当时日本人要在那里要建一个神社,挖出来了一个这样的宝物。那个宝函上有铭文,那铭文上写的这个玄奘的顶骨。日本拿了一部分,南京留了一部分。台湾获得了一份,供奉在了日月潭的玄奘寺。在中国大陆的南京的这一份呢也是分别供奉到好几个地方。

玄奘法师圆寂后,玉华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到北宋时,这里的宫殿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历史的痕迹并没有就此抹去,玄奘法师在这里留给我们的遗产,留给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从此处开始不断扩散、传承和发扬。他成为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来源:凤凰卫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