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风洋溢奈良城中国高僧鉴真,六次东渡 [复制链接]

1#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是著名诗人郭沫若于年创作的。诗的主角正是一代高僧鉴真,此时距离他圆寂已经过去年。后人之所以如此纪念,是因为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他不仅是佛学大师,更是日本医学、绘画、建筑、书法和文学的先驱。

大唐高僧,应邀赴日

在唐代的中日交往过程中,鉴真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开的人物。彼时两国的往来,总体上是日本学习盛唐,我们以先进的姿态海纳百川。日本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把中国的文化制度、风俗习惯传回母国。来而不往非礼也,以鉴真为代表的国人,主动传播中国文化,连接着一衣带水的邻国。

早在少年时代,鉴真就已经在扬州的大明寺出家。为了增长阅历,学到先进的佛法,他一路迅游长安、洛阳,在繁华的帝都尽情吮吸。查阅典籍,问道大师,学成归来的鉴真,在扬州当地大讲佛学。他新修寺庙,造塔筑像,广纳僧侣,传播戒律。从剃发修行到德高望重,四十年间里,鉴真被尊奉为授戒大师。

恰在此时,日本的两位僧人跟随着遣唐使来华,他们素闻鉴真大师的高义,遂盛情邀约。这个时候的日本佛教,虽然早已南北朝时期,就通过朝鲜半岛传入,但是日本的僧人却让统治者心有不甘。许多僧人不仅违背戒律,娶妻生子、吃喝淫乐,而且委身寺院,逃避国家的赋税征收。

本应该为己所用的佛教,却成为躲避税收的挡箭牌。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需要规范僧人的言行。因此,鉴真的此行东渡,赢得了日本统治者的支持。此外,日本特殊的时代背景,也让天皇有着难言之隐。地方诸侯纷争不断,大寺院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只能让国内的改革陷入僵局。

六次东渡,双目失明

其实,当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表明来意,邀请鉴真东渡传教时,已经五十多岁的他,早已名满扬州。他完全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往危险丛生的异国他乡。然而,佛法无国界,特殊的使命催促着鉴真无畏向前。尽管弟子们第一时间就表示了反对,也给师傅讲述了路途凶险,但是既然去意已决,也就只顾风雨兼程。

这条东渡扶桑的道路,比想象中的更加艰险。海上天气不定,风浪随时席卷,那个年代的航海技术落后,九死一生的远洋航行,让无数人望而却步。相比较玄奘西行的合法性,鉴真的东渡更像“偷渡”。因为当时的朝廷规定,通商政策“只进不出”,违令者要严惩。官方的明令禁止,让民间商业活动也就演变成海盗猖獗。

为了顺利抵达日本,从年开始,鉴真六次东渡,十年方成。这期间,既有被小人诬告,说他勾结海盗被抓;也有海难风暴,辗转漂泊的辛酸。最让人惋惜的是第五次,在东海遭遇强风暴袭击,连续漂泊一个月才登岸,在今天的海南滞留一年。在这当中,鉴真的大弟子坐化,而他本人更是因病双目失明。

此时的鉴真,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连年的奔波辛苦,让他更加明白此行的重要性。年,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一起东渡。有了日本友人的倾心相助,鉴真与二十多人,从苏州达成使船出发,尽管再次遭遇风暴,但是总算一路漂泊到了日本。等待他的,将是一个新的世界。

仁心一片,福泽异国

听闻大师来国,日本天皇表现出极大的欢迎。自萨摩登陆后,鉴真就受到日本民众的敬仰。第二年抵达首都奈良后,孝谦天皇和圣武太上皇先是派出重臣接待,又亲率皇室接受了鉴真的受戒。

作为律宗高僧,要承担起规范日本僧众的责任。鉴真看出了统治者的担忧,努力做着自己的事情。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鉴真的新规要求,受到了日本其他派别的反对。一场公开辩论在兴福寺展开。大辩论中,鉴真用自己高超的佛法和人格魅力,彻底征服了曾经的敌人。

一番唇枪舌战,鉴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身为传灯大法师和大和尚,鉴真亲自为皇室五百多人授戒。年,鉴真又被封为“大僧都”,成为全国所有僧尼的统领。此后,日本僧人要接受律宗的戒律,杜绝偷税逃避的现象。尽管之后日本经历了政变,但是鉴真的特殊贡献,依旧被奉为日本的律宗初祖。

在日本的十年间,鉴真讲述佛学,传播医药、文学、书法、绘画和建筑等工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位于奈良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亲自主持创建的。苍松翠柏,庭院幽深,佛殿楼阁,经藏法器。尽管双目失明,但是凭借着高超的记忆,鉴真依然用一生所学,践行着心目中的那份使命。

后记

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的鉴真,终于在75岁这一年圆寂。弟子们采用干漆夹纻法的技艺,为他制作了一座写真坐像。这个被日本奉为国宝的塑像,曾经短暂回到中国,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为佛法,这份赤子之心,为日月可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