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八十年代版电视剧济公中塑造了经典济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科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776.html

济公(年-年),汉族民间信仰之一,旧时冰窖业、杂技业所崇拜的行业神只。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在杭州灵隐寺居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济公活佛流传下来的一句话,但是大家仅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几乎成了很多人为了口福,贪嘴吃肉的理由和借口。甚至有些人见到学佛人吃素,则说:何必执著,佛都说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种说法贻害匪浅,使很多人混淆了圣凡、德性和修德,是邪见。),却不知济公活佛还有后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他曾说:学我者下地狱。

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年),卒*定二年(公元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因在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折叠源考

人间活佛济公——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年),卒*定二年(公元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

济公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

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缘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

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折叠祖居

济公李府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

济公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县人民*府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济公文化,让济公精神千秋永传,决定在石墙头复建济公故居,让云游四方的济公在故乡有一个真正的“老家”。修复后的济公故居,向世人展现了充满南宋时代气息、蕴含浙东地方建筑风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轴画卷。

济公故居占地16亩,建筑面积平方米,景区由永宁村口双牌楼与观霞阁、济公李氏祖居和陇西园三大部分组成,宅第街坊与楼台亭阁水榭园林荟萃一体,内聚佛国之灵气,外撷仙山之精华。中国话剧院著名演员“活济公”游本昌先生在专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时说:“济公故居修复得好!

济公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再对比一下水墨画中的写意形象:

是中国表演艺术家游本昌老师饰演的,他还因此剧获得年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年还主演了话剧版本《济公办学》。虽然这部电视剧看了很久了,但真的很经典啊,犹记得里面济公唱的那句“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韵味是不是就出来了~

再讲讲小时候看《济公》的感受:小时候电视剧还不多,古装剧更少。对于身为古装剧爱好者的答主而言,济公真的不是一部可以让人喜欢的主角戏呀~原因嘛,“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歌有意思、电视剧里真的穿成这样却真的喜欢不起来呀T_T

但是……但是,济公游记是真的好看。看一遍不够,地方台重播N遍、春节时候县台整个上午或者下午地重播,雷打不动地守着电视机看了好几遍。好几遍的洗脑后,单讲扮象,还是没能喜欢起来济公,但是又觉得济公就是这个样子,外表有多不正经、内心就可以有多正义,严肃与诙谐可以这么结合起来。所以,这就是济公!

到现在,济公出了其他的版本。小时候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所以又去看了看,但是打了补丁、干净的袈裟、干净的脸再加上干净的演技,画面美了太多,但是济公回不来了,于是屡屡半途而弃,还是保留那个油腻腻、脏兮兮的济公在记忆里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