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僧取经后,为什么后世的历史几乎没有记载 [复制链接]

1#

玄奘此名是法号,《西游记》里一般叫他唐僧,或者三藏,民间有叫他江流儿的传闻,俗家还有说他叫陈祎。这些名字都有不凡的故事。

《西游记》受众最广,基本是遍布全球。私以为唐僧一词就是顾名思义,大唐来的高僧。因为提起古代,大家都没有全球化意识。觉得好像全世界就中国一个,实则不然,周边国家众多,虽然比不上中国地界博大,历史延绵不断。但是,也不容忽视。

玄奘出行出发点是大唐都城长安,西行最终要到达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走得是陆路,途径国家众多,如今在*面积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面积不是如今这么大,滚滚*沙之下掩盖了千年前的许多辉煌。

所以说,玄奘此行算是一个国际交流的外事活动,所以,国别和职业就显得比较重要。大家反而忘记了他的法号,直呼他为大唐来的高僧,简称唐僧,后世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苦行僧,走遍千山万水,取了个经回来,往后的事情便不知晓了。这不能怪大家,也不能怪玄奘。不是他不出名,是他的功绩事迹都被《西游记》一书的取向带偏了。

《西游记》一书重点是突出西域外事活动团体不畏艰难,在没有国家公费支持,没有开外挂的情况下,徒步走完全程的震撼人心的故事,结合神话中的各路神仙,突出一下敢于反抗传统的精神,玄奘的作用呢,就是个衬托,就是被反的传统。作为配角,对主题突出没作用的时候,就可以杀青了,所以,世人对玄奘的事前事后所知寥寥。

实际上,《西游记》一书中各路神仙对玄奘以礼相待,各路妖魔争抢吃他的肉,各国国王奉为上宾,不是没有理由的,而这理由,只有一个,就是——玄奘是高僧。

那么,这个“高”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呢,他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简单一句话,千百年来没有一个能真正理解他学问的,没有能继承他学问的。这就是导致玄奘取经后,在历史中突然消失了的原因。

一个孤寂千年的灵*。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但是,到了隋唐的时候,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玄奘本来就有慧根,他在系统的学习了这些佛学典籍之后,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

那么,这能怎么办呢?当时在中原根本不可能将其全部弄明白,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更是差异太大,所以,玄奘就产生了一定要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这也就是为什么玄奘放着“本地”的佛学不好好学非要去印度的原因了。

其实分析玄奘,真的就是很符合现在高富帅的定义,还是禁欲系的。他本是传统的世家子弟,名门望族,那么,这个有名能有名到什么程度呢?

六百年前的东汉名臣陈蹇是他的祖先,曾祖父陈钦,北魏高官,祖父陈康,北齐名臣,父亲陈慧,当地高士,也曾在隋朝做官。在俗名陈祎的面前,袁绍的四世三公都算不了什么。关键这样的高富帅,还偏偏对俗世不感兴趣,一心出尘,可见心性之坚毅与高洁。

说起他取经的原因,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傻,是个书呆子。他就是想弄清楚真正的“唯识宗”是什么,玄奘觉得与其和你们这些凡人辩驳不清楚,还不如自己到唯识宗的发源地去寻找,所以,他就去取经了。

取经回来觉得好歹也参加了一次国际旅行,不写点东西对不起这趟旅行,于是就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据说,这本书有一版是玄奘口述,辩机和尚执笔的。写完就被唐太宗惦记上了,三番五次想要玄奘还俗担任他的西域顾问,但是,玄奘当然是拒绝的,这种凡尘俗世只会阻碍我钻研学问。

太宗去世后,儿子李治还不甘心,也是一直劝玄奘从*,为此还不答应让玄奘回离自己家乡较近的白马寺,这算是*气了。玄奘至始至终没答应,圆寂后,他的舍利被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九家寺庙供奉。而他钻研的“唯识宗”也因为太过高深而渐渐没落,不如禅宗和净土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