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30420/13564219.html(绘图:王伟宾)
文/图阎铁成
郑州巩义东南有山,雄浑崔嵬,历史上名天陵山。公元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后,堪舆皇家陵园时来到此地,见山势穹窿高耸,玉润云翔,远观宛若两条青龙腾起,顿感此乃“天下第一风水宝地”,遂将赵家皇堂定位于天陵山之阳,并将天陵山改赐青龙山。
青龙山层峦深处有慈云寺,荒圮已久,知之不多。上个世纪末,巩义市文保工作者来此探查,不想竟有石破天惊的发现。
汇一方瑰丽山水
青龙山距郑州不足50公里,沿中原路西行,借道国道,50多分钟便可到达通往慈云寺的山路。拐进山道,眼前并未出现书上描述的崇山峻岭,而是起起伏伏的*土高坡,植被稀疏,断崖荒沟。前行不远,在逶迤茫茫的*岭中,跃出一片粉墙红瓦的村落,煞是醒目,民权村到了。又前行一段曲曲弯弯的*土山道,隐约看到高处有一雄伟关楼,有人喊道:“快看,青龙关到了。”青龙关是进入青龙山的关隘,入关才能进山。
穿过关楼,好似电影镜头转场,关那边还是满眼的*土世界,关这厢竟是满目的翠峰幽谷。来之前也曾做过功课,知道青龙山的地质构造为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貌,会有奇峰、奇洞和奇石,但还是被眼前的景色惊到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峰峦联亘,润溪萦回。翠峰陡峭挺拔,在远山的雄浑中透露出奇峻秀色,桃花漫山遍野,在新绿的葱翠中婀娜着粉嫩芳姿。这哪里是北国,分明是南苑。
公路从关楼处的弯弯曲曲,盘旋进入幽深峡谷,秀美风光若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孤峰在群山中傲立,秀植在山岩间竞美,云雾环绕,河水迂回。一边山峰跌宕挺秀,宛若盆景,另一边山姿高大巍峨,酷似大佛。刚走过壁仞千尺的“空谷回音”处,又来到传出悠扬乐声的凌冽峰……这哪里是人间,分明是仙境。
转过一个大弯,眼前出现了水波粼粼的河流与湖泊,奇怪的是,河水一反向东流的常态,而是向西流,形成奇特的倒流河。人们在倒流河的河道上筑坝蓄水,形成湖泊,这湖泊有满月之形,又有灵山捧月之意,遂起一个优雅的名字“捧月湖”。高山平湖在北方很是少见,有了这片水,石头有了灵气,山野多了秀色,花草长了精神,气象更是万千。
跨过河上的接引桥,绕过一座山峰,穿过一条竹林幽谷,眼前豁然开朗,慈云寺到了。举目望去,周遭群山犹如*斧神工削切,壁仞陡立,又*使神差整齐排列,形成众星捧月之势,环抱中,竟是一方平坦山地,红墙黛瓦的慈云寺便端坐其中。屏峦围护,隔断了尘世喧嚣,嵯峨峰峦,多了几分空灵神秘,引得人们入院登堂,观其风采。
慈云寺藏于深山
藏一片传世遗产
慈云寺院落并不大,建筑也多为近年所建。倒是院内那些似乎不起眼的遗存,令人称奇。
跨过三门殿,有悉心保存的汉代地砖。据介绍,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慈云寺大殿遗址时,发现下边有三层叠压,最下边一层竟为汉砖铺砌,周边散有汉式板瓦,汉砖的纹饰、体态,无一不折射着泱泱汉风,让考古人员大为吃惊。
穿过天王殿,一盘硕大根茎虬曲着匍匐地面,这是一棵白果树,树干“九搂十八匝”,径达6米,其根蜿蜒到了寺院地下,其冠伸展到寺院上空。可惜的是,民国年间,白果树枝干被伐,根基仍在,年以上树龄的白果树,与汉砖遥相呼应。
天王殿前西侧,立一碑楼,护卫着镇寺圣物《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图中拓刻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留下的足印。大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时求到这一圣物,带回供养。明洪武二十年(公元年),云水僧德明在长安卧龙寺将其拓下,后镌刻于慈云寺。著名佛学专家、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孙修身说,慈云寺的灵足图碑,是当前发现的具有明确年代、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通碑铭,相当珍贵。
天王殿东侧,立有另一镇寺之宝《青龙山慈云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这通明万历十七年(公元年)重刻的石碑,图文并茂,描绘出慈云寺的山水胜景。图中慈云寺安居中央,周围环列53座山峰,天圆地方之势跃然眼前。引人注目的是,山水图中标出的二老谈经峰、祖林、大天门除妖蛛、黑龙池等地名,让人浮想联翩,这里莫非珍藏着不为人知的精彩?
参与慈云寺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说,当年清理现场,发现的还有北齐的石刻,唐代的贴金佛像、墓塔、瓷器、经幢残件,宋代的墙基、琉璃瓦,元代的石雕、龙凤鸱吻,明代的纪年砖等一大批文物。最难得的是,寻找到的一百余通历代石碑、塔铭,揭开了慈云寺不同凡响的往生。
《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
聚几位显赫高僧
细细诵读一幅幅碑刻,一位位如雷贯耳的佛门高僧与慈云寺的结缘往事,浮现眼前。
在《青龙山慈云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上,53座山峰中都住着修行的僧人,他们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遇重大佛事,听到寺内敲响的云板,分散各处的五百僧人便会云集寺中。谁人会有如此管理能耐?寺内众多石刻指向了南宗顺。南宗顺,俗籍四川,幼年从信公无疑大师,后又拜北京大能仁寺国师弘善妙智为师。明正统九年(公元年),南宗顺游历慈云寺,见垣墙坍塌,他立志光复,毕十年之功,使得慈云寺殿堂栉比,金碧辉煌。有感于他的聪敏悟彻,临济宗二十四世天竺大和尚,将衣钵传承于他。南宗顺终成大师,临济宗从慈云寺漂洋过海,传到日本、东南亚诸地,慈云寺成为临济东传之祖。
南宗顺缘何慕名慈云寺?再查碑碣,又发现,慈云寺曾为唐代高僧玄奘重修。玄奘家居巩义西邻的偃师陈河,幼年在距青龙山不远的净土寺出家,他遍访名师,西出天竺求法,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游学各地,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天竺。历17年回到长安后,组织译出经、论75部,成为佛学泰斗。译经结束后,玄奘来到慈云寺奉旨重修寺庙。刻于明天顺四年(公元年)的《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记载此事:“至于唐三藏禅师,奉敕重修庄严宝地。”又据明景泰元年(公元年)《青龙山重修慈云寺碑铭》记载,玄奘法师重整慈云寺后,“于此开演大法,广渡群迷。”今天,在慈云寺山门外东南方向高台上遗留的石坪,即为玄奘当年的说法讲台。讲经之余,玄奘把去天竺国求法的艰险讲给众僧听,众僧深为感动,将这些励志经历铭记在心,代代传诵。久而久之,这些故事与慈云寺周边的山妖水怪神话渐渐融合,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唐僧取经传奇”。这一传奇,又引出与慈云寺有缘的另一名人。明代中叶,江苏书生吴承恩崇仰玄奘精神,追寻玄奘足迹来到慈云寺,遍览青龙山水,聆听取经故事,写就不朽名著《西游记》,其中许多地名和故事采自青龙山。年河南大学召开“《西游记》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认为,青龙山的地名和故事,或许就是《西游记》的最初来源。今天,吴承恩住过的窑洞完好如初,他踏访青龙山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
玄奘奉旨重修慈云寺,可见慈云寺绝不普通,果然,在明正德二年(公元年)刻立的《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碑文中有记载:“慈云寺,肇自汉明永平七年,僧摄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睹其胜慨,发心创建,躬荷畚锸,亲执斧斤,诛茅斩茨,辟云构烟而成寺。”这一发现,实在让人震撼,摄摩腾、竺法兰二人是汉传佛教的始祖,慈云寺竟由他们亲手创建。佛界认同的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汉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慈云寺创建于汉明永平七年(公元64年),比白马寺还早了4年,这该是怎样的一段佛国传奇啊!
唐塔
书一段佛教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是史载最早的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民俗有过重要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比较认同的是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8年—75年),著名标志是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到中国内地译经说法,两人也因此被尊为汉传佛教始祖。《后汉书·西域传》《佛祖统纪》等书中有生动记载: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项佩日光殿庭飞行,甚惑。翌日朝会问询,太史傅毅回禀,听说西方出了位圣人,教人向善,法力无边,人尊为佛。明帝向往,便遣蔡愔等人出使西域,求取佛法。使者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到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便邀二老用白马驮载佛像图卷和梵文经卷等来到洛阳,明帝亲自接见了两位,把他们安置在鸿胪寺住下。鸿胪寺是东汉王朝九大官署之一,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由于东汉不允许外国人进入都城,所以鸿胪寺的衙舍,设在都城西门之外。在这里,摄摩腾和竺法兰把带来的佛经汉化,翻译了著名的《四十二章经》,之后便云游四方。
慈云寺碑刻不经意间透露出摄摩腾和竺法兰云游青龙山的信息,果真如此?另有三通关于慈云寺创建的碑刻,对此言之凿凿,明景泰元年(公元年),南宗顺撰文的《青龙山重修慈云禅寺碑铭》写道:“窃闻古刹慈云禅寺,乃释源大白马寺。兹寺古道场,自汉、唐、宋、元敕建重修。”明天顺四年(公元年),河南府知府虞廷玺撰文的《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写道:“汉明帝永平七年,有僧摄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因其山川之秀,遂开慈云禅寺。”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年),时任巩县知县纪文炜撰文的《重修慈云寺碑记》写道:“慈云禅寺自汉明帝永平七年有摄摩腾、竺法兰自天竺嘉兹胜概,始创为寺。”
至少,慈云寺内有四通碑刻,直指此寺由摄摩腾、竺法兰创建。但还需要有其他的旁证。巧的是,在登封法王寺中,人们在一块《重修大法王寺碑记》的记载中终于如愿。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年),著名学者景日昣撰文的碑刻写道:“嵩阳之法王,与嵩阴之慈云,洛都之白马同时,并为佛教入中国作寺之始。”从汉代地砖遗存,到年白果树树根,从慈云寺碑刻,到法王寺遗文,慈云寺建于汉代、由摄摩腾和竺法兰创建似乎无疑,并且,依照慈云、白马、法王三座寺院遗留碑刻自报建寺时间排序,慈云寺建于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ー年(公元68年),法王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慈云寺应为中国建寺之始。由此,中国佛教中最引人入胜的一段历史,越发清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鸿胪寺翻译出《四十二章经》后,向汉明帝提出弘传佛法的要求,明帝应允。二位高僧按照佛教传统,顺河上溯,寻找圣地,到洛阳东部的山区时,沿石子河进入青龙山,选天圆之地搭建庵棚,讲经说法,最后圆寂于此。慈云寺的周边,留下了二老谈经峰、降魔峰、祖林等圣迹。佛法传开后,为纪念不远千里传道的高僧,人们将他们落脚的鸿胪寺改建成佛教若兰,取驮经的“白马”名和鸿胪寺的“寺”字,合称白马寺,标志传道之始。
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在慈云寺传教圆寂后埋葬于慈云寺东南山麓,史称祖林,图为祖林三塔。
慈云寺的这个惊天发现,引起佛界领袖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