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要学会用智慧的双眼看破迷雾,原来退 [复制链接]

1#

老话常说“心安即是平安。”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保证内心的安稳。失败不一定就退步,成功也不一定要始终向前。用智慧的双眼看破迷雾,原来退步也能有成功的机缘。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的作者是五代的一位高僧布袋和尚,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他以神异能力闻名民间,因其常常背负一只布袋,所以人们称为布袋和尚。

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圆寂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当时的人认为他就是弥勒的化身。据传,现在中国多数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就是以他的外貌为原型。

这首诗写的是农夫插秧的情形:农夫手拿青秧,只是低着头,把把插进田里。这时候,他的心头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只是专心想着插秧。

不经意间,他看到水中还有一片明净的蓝天、悠然地飘着几朵白云。因为平日里忙于劳作,很少有心思去抬头看看头顶的那一片天。直到现在低了头,才发现原本忽视的天地。

水中天如镜,正如人要自觉自悟,使本性清澈显见,才能够“六根清净方为道”。人要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污染,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这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农夫的清静就是因为俯身投入工作而得到的,对他来说勤勉工作就是修行。田里每插入一把秧,农夫就要向后退一步。

退到最后一步的时候,满田都是青青的秧苗了。腿部得到的是整齐的秧苗。退步原来是向前!后退和前进,在常识里背道而驰的两个方向,在这里竟然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

向前!向前!向前!现代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慷慨激昂的号角里,不管脚下是平整宽阔的马路还是泥泞曲折的小道,一心想的是冲在最前面,恨不得将所有的同路人都踢向路边,或踩在脚下。

哪怕是独木桥,我们也不后退一步,如同寓言故事里的那两只白羊和黑羊,谁也不肯后退一步,结果却因争着向前而都掉进了河里。

一心向前,让我们无暇欣赏一路的风景;一心向前,让我们无视身边的同行者;一心向前,让我们穿上了无法停歇的鞋子,脚步越来越快,无法停止,直至精疲力竭地倒下…

我们能争到什么?就如庄子所说的,“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触氏和蛮氏两个国家为了争地,发动了一场战争,持续十五天,伏尸数万。蜗牛左右角上的两个国家,能有多大的地盘可争?站在局外看,才会明白其中的可叹和可悲。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为了进一步而争得面红耳赤,撞得头破血流,闹得鱼死网破。这样做不光于事无补,反倒适得其反,僵化了局面使我们无法再次抬起前进的双脚。这时候,如果学会退后一步,你的人生也将为之改变。

在佛寺举行说法、传戒等法会活动中,主法法师会手持一种叫“如意”的法器,以示威仪,表达吉祥如意之意。这种法器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

如意作为一种法器,其头部是向内弯曲的,它有一种象征意义,意在告诉人们凡事要知道回首退让。只有回首了,才能如意,若不知道回首,便永远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正是因这个意义上,如意也被人们称为“回首如意”,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一味地激流勇进,而应当学会适时退让一步。

人应当过一种适时退步的生活,这种“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生活,不仅使你少欲知足,还能够使你过得平安幸福,获得一种人生的新境界。

后退和前进,其实并不在于你面朝何方,而在于目标所在的位置。面向目标,也可能会越走越远;背向目标,也可能会越走越近。当旁观者无法确定你的目标的时候,他所说的后退和前进就没有了意义一切,只在于你自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